牛郎庄里有故事 牛文化渊源 南阳丝绸
织女牛郎织女传说三点对接南阳
2006年7月24日8:19 来源:南阳日报
本报记者苏中
7月19日、21日,本报刊登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报道后,不断接到市民电话,他们在电话中称,离中心城区10余公里处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牛郎庄,是不是传说中的牛家庄呢?与此同时,我市民间民俗研究者、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杜全山也从南阳丝绸文化及南阳黄牛文化证明传说源自南阳。
记者探访———牛郎庄里有故事
7月21日,记者骑车亲自探访了牛郎庄。
牛郎庄位于南阳至唐河的312国道东侧,南邓高速的出入口处。下公路约5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被一片茂密树林围起来的幽静小村庄。
在村东头,记者找到了牛郎庄所在行政村的村支书许纪。
许纪告诉记者,牛郎庄属于詹庄行政村,庄里有七八十户人家。牛郎庄的庄名自古如此,也从没有别的名字。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很广,村里曾专门把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考证牛郎庄的来历,可年代久远了,许多老年人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清楚。
但是,许纪告诉记者牛郎庄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牛郎庄西两公里左右有个史洼庄,长久以来,史洼的姑娘一直不嫁牛郎庄,两个庄的人都说不清楚这一风俗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原因。但一些人还是习惯把史洼庄称为织女庄。
从牛郎庄出来,记者来到许纪提到的史洼。在村头路口,几个乘凉的老人们证实了史洼姑娘从不嫁牛郎庄的说法,也默认人们把史洼庄称为织女庄,但似乎很不情愿。一位老人称,两庄的人曾为此有过争论,史洼的人不愿意别人称他们庄为织女庄。
民俗专家认为,因为传说时间太久远,牛郎庄是不是传说中的牛家庄很难考证,但牛郎庄和史洼庄(织女庄)的存在和现存的风俗说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南阳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民俗根基。这位专家认为,神话传说不是凭空想像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和生产活动感知中产生的。因此,牛郎织女的传说很可能是源于古时南阳一段真实的民间故事。
民俗研究———南阳丝绸与织女
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我市民间民俗研究者杜全山说,文献记载中,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
牛郎织女传说的几个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说明乞巧风俗源于荆楚之地。
而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且古时丝绸业发达,具有产生乞巧风俗的土壤。
民俗研究———南阳黄牛的重要角色
杜全山说,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曾在南阳城西麒麟岗以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作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南阳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七夕节———南阳申报源地有契机
今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名录细节,七夕节还未被任何一个城市获得发源地认可;同时,牛郎织女传说尚未列入第一批名录。南阳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根源,这正是南阳走出盆地,宏扬南阳历史文化的又一契机,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冷落它。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