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移民回乡寻祖根。4月5日,从青海、湖北和河南各地赶回来的1200名丹江库区移民相聚在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缅怀先贤,找寻故园难忘的乡愁。文化部组织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慰问演出,当天上午也在这里举行。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全国移民大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搬迁移民近40万人。树高千丈忘不了根。生活在全国各地的移民每年都在清明前后回淅川,祭拜祖先,看望亲戚。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为了打造移民寻根问祖的家园,让移民精神代代相传,在淅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移民后代李爱武把从100多个移民村抢救出来的1000多棵古树保护下来,构建40万淅川移民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 该文化苑以习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以纪念和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灵魂,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移民文化为主题的全方位、多功能旅游景区。该项目2014年纳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 移民远迁他乡,但他们的根永远留在了淅川。在古树园找到家乡的古树,34岁的移民王相立激动不已。王相立原籍淅川县金河镇王万岭村,全家于2011年迁往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这次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同十几名乡亲一起回乡拜祖,就是想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根在淅川。王相立说:“过清明节祭拜故乡的古树,既寄托了哀思,还找到了童年的记忆,也十分环保文明,很有意义。” “走,去看移民纪念碑喽!”随着王相立的招呼声,移民们簇拥到了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前。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正面是“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9个大字,背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元旦贺词中为移民点的赞:“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移民纪念碑高17.2米,寓意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动迁的172米水位线。移民纪念碑底座长、宽均为4米,象征着水源地40万移民乡亲。 遵循“把舞台搭建在基层,把欢笑传递给群众”的“三下乡”活动理念,借移民群众清明节回乡祭祖之际,文化部组织艺术家小分队赴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慰问演出,表达受水区人民对移民的谢意,慰问广大移民群众。著名歌唱家万山红、著名笑星演员叮当等闪亮登场,用高水准的文艺节目讴歌移民,进一步唱响“移民精神”。 千年古树在这里成长,移民文化在淅川传承,移民精神在这里发扬。淅川县县长赵鹏深情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移民寄托乡愁,进一步传承弘扬移民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