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国外读摄影给你哪些深刻的印象、收获或困惑?
A:在国外读摄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眼界开阔了很多。纽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城市,各种各样的展览,讲座,活动,能够看到最新的东西。出国之后才明白在国内看到的摄影的东西太过局限了,这边见到的很多作品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摄影早就已经不是仅仅存在于拍照片的层面上了,当代艺术中各种艺术媒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摄影作为一个本身局限性很大的媒介要寻求突破就必须得脱离自身的束缚。收获最大的就是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前没有正经的学过摄影,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要尽一切可能去吸收知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零星的知道一些“点”,逐渐的能够梳理出一条发展的脉络,慢慢的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编制成一个网络。目前都没有太多的困惑,可能唯一要发愁的就是接下来的作品要做什么,要不停的思考。
Q:在国外读摄影,院系和老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要求是否有什么特别?
A:可以说没有任何要求,甚至老师会说不要去做任何实习或者工作,这样会分散你对学习的注意力。系主任在开学的时候曾经开玩笑的说,你来这里读书的这几年你就要抛弃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你的家人了,你唯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工作(创作)。有人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读MFA是教给你怎样做一个艺术家。学校的培养完全是以一个培养艺术家的标准来进行的,你要怎样开始自己的创作,怎样发展出自己的作品,怎样和别人交流互相进行批评。SVA的暑假有将近4个月长,系主任的要求是这4个月的时间你要充分利用来拍自己的作品。想做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艺术家过的是闲云野鹤的生活,偶尔做个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出来。那些成名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是工作非常努力的人,他们会每天早晨9点走进自己的工作室,然后一直工作到下午5、6点钟出来,每周五天,就和正常上班的人一样。
Q:和我们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吧~有最不喜欢的课程吗?
A:我上的这些课我都挺喜欢的,尤其是历史类的课程,收获非常多。当然这学期系主任的Critique课对于自己拍照的帮助也非常大。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一个叫Fred Ritchin老师教的New Image-Based Narrative。这门课主要讲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后对于摄影叙事手法的影响。Fred原先是New York Times的图片编辑,也是Photoshop最早的一批实践者,所以对于数字技术有很深的理解。包括网络的出现使得叙事的方式从线性转变为非线性的(hypertext),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以及谷歌街景,谷歌眼镜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对于摄影的影响。这既是对传统媒介的一个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申请就读国外摄影院系的小贴士
其实申请摄影最重要的就是作品集,多数艺术院校对于TOEFL的要求比较低,有些虽然要求高但是如果作品集够好的话学校依然会录取。其他的像PS,CV,推荐信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重要。我在申请前用将近3个月的时间专门拍了一组照片,对于申请研究生(MFA)项目来说这组作品最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一个自己要传达的观念。另外就是不要盲目迷信排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可以看一看每个学校的老师和以前学生的作品,也要关注这个学校在哪个城市。SVA的优势之一就是在纽约这样一个城市你可以得到最丰富的信息。
拍摄装备
我多数时候使用的是一台禄来(Rolleiflex)的双反相机。我是从2010年开始用双反的,到现在用了3年多,已经很习惯方形的构图了。Traces这个系列是用一台Toyo的4乘5折叠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因为希望能够表现尽可能多的细节。对于我来说拍摄的题材决定了使用什么器材,平常的街拍相对随意,双反的比例比较符合自己的构图习惯,有一些事先计划好的拍摄则会选择4乘5。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