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 上面所谓的三个亮度区,在直方图上相应的形成了3个山峰。最右边的山峰,表示画面中最亮的部分,主要对应的是天空,也包括花瓣的一些高光部分,峰值几乎顶天,说明面积较大。中间的山峰应该主要对应花瓣的亮度,山峰较低,说明面积中等。左面的山峰对应的是树枝为主的暗部,且面积较小。
P3 用曲线提升亮部,天空显示出过曝光警告的红色,这也印证了右边第一个山峰区域表示的是天空的亮度。
P4 这是经过调整色阶后的效果。
有必要说说认识直方图与把握曝光的关系。
P1是采用矩阵测光并且加档曝光2.3EV的原图,大家都知道,拍摄某一个固定画面,直方图曲线的山形,是由画面的亮度结构决定的,加档或减档曝光对山形的改变不大,改变的只是山形在直方图横坐标上的位置,也就是说,加档曝光时,整座山向右移,反之则向左移。
P1这样的画面,最右边的山峰“撞墙”,撞墙的部分表示的是毫无细节的天空,此时如果继续加档曝光,撞墙的部分还会增加,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部分亮度中的细节,不是我们想要的。常见的水面、玻璃、金属的反光以及主动发光体的太阳、灯光,这些高光造成的撞墙可以不必在意。
P1的拍摄速度1/60秒,F8。不加档曝光,应该是1/320秒,F8。如果以1/320秒曝光,P2的直方图便会整体向左移动,显然会造成玉兰花瓣曝光不足。通常,我们会以“两边见山根”为标准曝光,但这样机械的看待直方图是错误的。应该分析一下直方图所表现得亮度分布,哪一部分的细节是我们想保留的。那么像P5这样的画面是否也要遵循上述原则呢?是的,但操作起来正好相反,画面中最亮的部分恰恰是必须保留的细节,如果直方图右边撞墙,势必造成花瓣过曝光,此时只能减档曝光,直方图中表示暗部细节的左侧让它撞墙去好了(P6)。
以上仅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纷杂的光照环境中如何判断主体在直方图中的位置,需要积累一定得经验,打开相机中的曝光警告提示不失为是个好办法。
P5

器材:
佳能 500D [
佳能数码相机] 镜头:Canon EF 35-80mm f/4-5.6
时间:2011-04-03 15:37:36.61 快门:1/320 光圈:F/1.4 焦距:50毫米 感光度:200
P6
夏日炎炎,大家赏光听我唠叨,发几张昨天拍的花卉解闷吧。
P7

器材:
尼康 D90 [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80-20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7-17 11:56:58.00 快门:1/60 光圈:F/8.0 焦距:130毫米 感光度:200
P8

器材:
尼康 D90 [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80-20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7-17 11:51:24.00 快门:1/60 光圈:F/8.0 焦距:135毫米 感光度:200
P9

器材:
尼康 D90 [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80-20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7-17 11:10:36.00 快门:1/200 光圈:F/5.6 焦距:200毫米 感光度:200
P10

器材:
尼康 D90 [
尼康数码相机] 镜头:AF-S Zoom-Nikkor 80-200mm f/2.8D IF-ED
时间:2011-07-17 11:27:39.00 快门:1/640 光圈:F/4.0 焦距:200毫米 感光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