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南极旅行日记(5) [打印本页]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8 10:54
标题: 南极旅行日记(5)
南极旅行日记(5)来源:龙摄天下

11.10:南乔治亚岛(SouthGeorgia)
南乔治亚岛呈西北-东南向,长160公里,宽32公里,面积3756平方公里。最高点派吉特山(Paget)2934公尺。岛上荒凉多山,气候寒冷,沿岸多峡江。寒冷的海洋性气候,大部被冰雪覆盖,仅生长耐寒和冻土植物。1900年后始有驯鹿生存。海洋生物丰富,有多种企鹅和海豹,比如王企鹅、麦可罗尼企鹅、金图企鹅、毛皮海豹、蓝眼鸬鹚、南极雪燕、信天翁等,被称为"南极野生动物的天堂"。原来的捕鲸业基地,现设有英国南极考察站。
第一登陆点:SalisburyPlain
这个登陆点为岛上第二大王企鹅栖息地。外形与帝企鹅相似,其躯体的大小仅次于帝企鹅,长相"绅士",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它们的嘴巴细长,头上、喙、脖子呈鲜艳的桔色,且脖子下的桔色羽毛向下和向后延伸的面积较大。脖子下方的红色羽毛更为鲜艳,向下和向后延伸的面积较大,是企鹅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此时,恰逢11月,正是观赏小王企鹅的最佳季节。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长出一身温暖的褐色的无可挑剔的羽毛,还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脂肪,以保证在未来数月的冬季里可以保暖。它们在冬季会拥挤地一起,而上岸的父母偶尔来喂养它们。到来年春天,雏鸟开始长成成鸟的羽毛,并准备继续自己的生活道路。
值得庆幸的是,那天天气非常理想,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王企鹅图片。这也是我们来到南乔治亚岛最重要的标志。
11.11:佛特娜湾FortunaBay
今天天气不好,风浪很大。刚登陆一会儿,天气骤变,探险队员便通知我们立即撤离。不过,中午我们在甲板上举办了烧烤午餐。周围是皑皑白雪冰川,船上是香槟美酒配烤鸡翅!
下午登陆古利德维肯捕鲸站。
古利德维肯在1904年设立为采取鲸油的基地。顺利地采取了195尾鲸鱼的鲸油之后也开始采取海象和海豹,最盛的时期岛上有300名的男性工作,之后60年之间因为渐渐无法捕到鲸鱼开始撤退。1982年,福克兰战争斯间该岛被阿根廷军队占领,3周后英国军队夺回了这个捕鲸站。古利德维肯设有古利德维肯捕鲸博物馆和一座教堂。附近就是大冒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的墓地,现在这座孤坟已成为南极观光船行程中的热门景点。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4-4-28 15:00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4-4-28 15:26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4-4-28 18:26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08:36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4-4-28 15:00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08:36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4-4-28 15:26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08:37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4-28 18:26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十里河    时间: 2014-4-29 08:43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08:49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4-29 08:43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4-4-29 14:09
浏览支持老师
作者: 潇洒游客    时间: 2014-4-29 18:47
欣赏浏览学习!!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20:43
笨笨嘉 发表于 2014-4-29 14:09
浏览支持老师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29 20:43
潇洒游客 发表于 2014-4-29 18:47
欣赏浏览学习!!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小草    时间: 2014-4-30 08:52
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4-4-30 10:37
小草 发表于 2014-4-30 08:52
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

谢谢关注支持!

作者: 平步青云    时间: 2014-4-30 22:57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时光章【光影】    时间: 2014-5-1 07:19
谢谢老师的分享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4-5-1 09:10
浏览欣赏支持!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