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健:但这不是一种唯一的摄影学习途径,也有很多人可能是学技术背景的,种种可能性都有。我们只代表了一种教学培养方式,我们学校里学术环境的浸润下,潜移默化,观念退去后,大家还是对纯视觉的东西有一点潜意识的执著。 毛卫东:这些年很多优秀的摄影人,本身并不是摄影专业毕业的,比如张晋,是化学博士,刘铮是学理工科的,付羽是学雕塑的,周边这些人好像没有纯粹专业摄影出来的,是因为在之前的教育里面,摄影教育是一个单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所以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邵文欢:矫健老师学设计的。 矫健:但是其实我也认为我是学美术的,因为我80年读书那一段时间,主要课程是绘画,设计教育当时在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考美院之前我也是学美术的。 邵文欢:我是综合绘画后来是综合艺术系。 矫健: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后来发现根是一样,差不多的,很奇怪。 毛卫东:付羽讲过一个例子,是我觉得所有在讲解什么是曲线、什么是照片的形式时候,讲的是最清楚的。雕塑的形体是本质,它的所有阴影都是它的装饰,而不是形体本身,它是用来塑造这个形体的。所以他在处理他照片暗部的时候,会把它处理的非常非常有层次,里面所有的细节都在。这就一反我们平常的那种大反差。这就是摄影的多样性。平面艺术为什么会产生空间感,是因为对比,影调本身也一样,一张照片怎么做得更丰富,就是各影调之间怎么搭配,这其实是扩大了这种可能。 矫健:原来我们学生在基础部选专业的时候,大家都很担心选摄影后以前学的美术都不要了,我就说这个刚好是我们最需要的,而不是不要了。在我们美院的这个培养方式来说,这一块可能是和其它院校不同的,并不是说这是摄影学习的必然途径,可以覆盖所有,而是我们有我们的方式。 邵文欢:其实“咔嚓”一声,你这么按下快门,即把之前的价值观、审美理想、社会评价、知识储备全部都体现在一张照片里,可以这么说,不是那么简单的。 毛卫东:其实这个瞬间也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比方说两个不同背景的人,他们在摁快门的这个瞬间,按下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 邵文欢: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有下乡的课,学生在下乡的时候最喜欢看老师站哪,然后就一起围过去。其实会发现,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每个人拍都会是不一样的,不光是镜头或者相机不一样的问题。 毛卫东:新疆的贾新城老师,本人没有学过摄影,作品大部分是彩色照片,lomo漏光的那种效果。看他所有的拍孩子的照片,他关注的是拍摄对象本身,有一种很奇特的观看在里面。即便是在拍摄场景,他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个体。 邵文欢;去年连州摄影节,里面有一个薇薇安的女保姆的摄影专场展览,人们是在二手市场发现了她去世前拍的照片。包括矫老师很早你给我看过的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摄影。其实我觉得摄影因为门槛低,以至于可以造就很多行业涉足到这里面。这个时候知识的各个面可能就会在这里有所体现。 矫健:前面说和美术史接轨不是一种唯一的方式,可能性很多。 毛卫东;摄影本身是多样化的,范围太大了,大到不可能清楚地规定一条路。 邵文欢:对,就是我们昨天讲到的,一方面它是科学、刑侦作为证据的一种关系,另一方面是作为政治、宣教的一类,还有就是个人抒发表达的艺术方式,还包括之前讲的家庭娱乐性的方式,如果要从这些方面深究下去,那么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大到航空航天,我们要了解月球可能就要看月球的影像信息,小到微观世界。 毛卫东:范围太大了,未来的时代,图像的这种直接的传达能力会胜过文字,文字可能过于简洁,甚至会被误读。当然照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被误读。 邵文欢:罗兰巴特尔曾认为照片比文字更能反映历史,没有文字意义的裹挟反而能得到真正反映,将可能性还给时间,甚至观众。 矫健:所以各个方向都有可能,但我们能做的事没有那么多。今年想在中国美院第三届万象想做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更倾向于实验性。其中一个就是看西湖,这是我们将要小范围在美院做的事情,事后可能会跟社会,或者是媒体合作。还有一个是,几乎在一夜之间,传统的观看方式没有了,大家都在电脑屏幕上看图像,在手机上看图像,好像变得本来就该这样。那么昨天呢,或者说在几年前,大家还是在传看着家里的老本子。对本子的经验,对纸头的感觉,无论如何都是用电脑不能模仿的。所以我们想在今年下半年,在有限的这段时间里,做几个特别专门的小展览,规模不是很大但方向会非常精确。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接下来的活动。 毛卫东:说到观看,每个人诉诸于视觉表现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看方式,就是你怎么看这个世界。我的照片是把我的视觉观看分享给别人。摄影也是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之一。其实目前很多摄影理论也强调这一点。新的理论体系强调照片拍出来不是给作者看,而是要观众看,这是一个谁作为主体的问题。 邵文欢:观看也在不断的改变,刘铮做的手机的自拍,他的实验意义可能就在这里。 矫健:根据不同的方式,手机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是一种话语方式。 邵文欢:大卫霍克尼做了很多关于影像上的实验,包括视觉考古,安格尔还是卡拉瓦乔的绘画,按他实验的结论都是从光学方式出发的。在小黑屋窗户外面放置模特,映射在画布前的凹透镜上,再投射到画布,影像是反转的,画家再根据它描出形象,最后发现很有可能古典绘画是这么精确的画出来的。 毛卫东:可以看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 邵文欢:这也是我们美院的几位老师翻译的。卡拉瓦乔有一幅画《患病的巴库斯》,发现是分局部扑抓这个形象,再把各个局部拼贴成整个的形象,它的透视不是一个灭点。霍克尼做了很多这样的视觉实验,包括他后来在ipad上直接作画,进行展览。 毛卫东:1994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卫·霍克尼论摄影》,在摄影圈不太有名,基本上被学美术的人买走了,大家都知道他画画很好,反而没什么人买他摄影的书。 邵文欢:我记得他在那本书讲到曼雷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拍你画不出来的,你画我拍不出来的。目前这个话也适用吧。 毛卫东:这是曼雷总结的一句话。这些早期的大师们到了晚年时都得出一个结论,摄影教育应该教学生观看,应该教学生一种手艺,至少能让学生吃饭,而不是先成为艺术家。几乎他们所有人到了晚年都有这么一个结论。 矫健:这个提醒了我们,之前我们做“回”的学术活动,找一群艺术家来聊摄影,一个老师说美院这么多的资源你们应该利用起来,各种学科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艺术形式,美院里各专业联系起来很多事情可以发生。 毛卫东:鲍栋先生曾经在得色做过一期讲座,专门讲视觉,从岩洞壁画开始,应该一直讲到立体主义,包括现代主义开始出现各种流派的时候,他讲的是关于人的视觉发展,其中列举了大量的照片,不同时期的照片。我觉得这是艺术史论带给摄影的一种新鲜的角度。 邵文欢:咱们花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从讲座到两位老师的互动,这个交流在未来对我们来说一定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点毛老师很厉害的,他到现在写书还是用“爬格子”的方式,他翻译都是用稿纸去手写的,到现在是不用电脑。 毛卫东:上电脑跟前不知道写什么。 邵文欢:这也算是个人习惯或者个人风格。 矫健:毛老师辛苦,我们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而且是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从北京过来,他曾经工作在摄影机构,现在他的身份又是自由的,因此他具备全面的视野,在这个时候为我们来说这件事情,我们很需要,因此今天的活动特别成功。我想我们的这种交流合作事实上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今天很高兴浙江摄协毛小芳老师也来了,毛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刚才说的在美院范围内做的事情,将来会覆盖到学院以外,那么就是和浙江摄影家协会联合起来做些事情。 2014年 6月12日 |
秋之韵 发表于 2014-7-3 08:54
浏览欣赏支持!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7-3 12:06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7-3 14:50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小草 发表于 2014-7-3 20:17
感谢分享!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4-7-4 00:06
浏览欣赏支持!
笨笨嘉 发表于 2014-7-8 07:53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