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一下我对电影感的看法吧,我觉得电影感是个很综合的感受,它包括但不限于: 1.构图:这个一言难尽,电影构图千变万化,为突出电影的视觉特点,大概要思考包括画面划分,人物处理,背景处理,前景处理,景次,角度,越轴等等。作为摄影师去模仿电影单帧截图的感觉,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画面的划分,人物,前后景,同时考虑景别大小即可。因为我们的故事没有整体性,谈不上系统的镜头语言,仅仅是保证这一张照片能让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后的承接即可。 我会结合下面的例子具体来谈我的理解。 2.色彩:我们大家都知道,日系/东亚电影的色调,和法国/西欧电影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越来越现在导演的创作风格而非其地域特征上了。然而色彩本质上还是为了电影的表达服务,通过色温高低,色调冷暖高低长短来烘托出截然不同的气氛,创造不同的情绪基础。色彩的表达也是最为个人化的,我们模仿电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心情,和对画面的理解出发,呈现出非常个人化的色彩搭配。但影响色彩的变量却常常非常可观:色彩不仅仅和拍摄时间,天气,季节,空气质量,拍摄的地理人文环境有关,而且和镜头,胶片,或者CCD,CMOS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简而言之,德味即是镜头的味道,也是拍摄地点的味道。 3.宽容度/动态范围:我们从很多电影里都能感受到,电影画面区别于一般摄影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极端曝光部分的细节保留。侧逆光的画面,依然能够看清人物的眼眸,背光脸颊的轮廓;路灯的微光下,依然不失街道暗处的细节;整个画面,从曝光的角度看,尽量去接近人眼。我们知道人眼对光线强度的响应并非线性,而是一个S型,大多数胶片也是。而数码相机却基本为直线,CMOS捕捉了一份光,就展现一份亮,因此造成画面高光很容易溢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前期使用RAW拍摄+正确的曝光。后期方法在后面教给大家。 4.微反差/细节质感: 很多时候电影画面能够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不仅仅是宽容度接近人眼,也因其对我们熟悉的事物表面质感的正确呈现。简而言之该柔的地方柔,该锐的地方锐。画面中出现了墙壁,长椅,石板地砖,柏油马路,树叶,就应当用USM锐化和高反差保留加锐,增强相关像素的微反差,从而呈现出更加强烈的粗糙/纹路/油亮/颗粒/等质感;而遇到天空,光晕,云朵等元素时,则应该让他们柔起来,使用模糊工具或者柔焦插件,配合蒙版,让该软化的软化,使之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的感受。 一些电影截图: ![]() ![]() ![]() ![]() ![]() 构图:完全对称的构图会显得相对稳定而枯燥,老夫妻经历沧桑之后稳稳地坐在画面正中更多地是展现爱情坚固的一面;而空中飞过的客机给画面增添了动感和趣味,给两位老人的视野正前方增加了一个关注点,使画面从简单的左右对称,变化出了三角形的结构;除此之外画面力求干净利落,主角之外的2个人并未遭到破坏性的裁剪,完整地保留了他们的身形和运动状态; 色彩:这里是法国尼斯著名的蔚蓝海岸,地方本身毒德大学,而尼斯机场吞吐量非常大,天空中每分钟都有飞机飞过,很适合这种老人与海与飞机的画面。器材是徕卡ME和M28 2.8。德毒的条件必须有:阳光,空气,地点,镜头, 成像介质(CCD/CMOS)。白平衡必须准确:否则色彩替换出错,整个照片的色彩会一塌糊涂。 ![]() 色彩:这张照片的白平衡出了很大问题。背景灯光发青非常厉害。因此在使用3Dluts之前,我在Lr中把绿色和浅蓝色的饱和度降低了不少,而且修正了绿原色的色相。地点是St Pancreas火车站,器材是徕卡ME和蔡司35 2 宽容度方面,这张的主体轻微欠曝,在观察了直方图之后,我把曝光整体加了1.5EVs. 细节上,我对暗部进行了高反差保留加锐 ![]() 色彩:利用3DLuts描绘出了一种柯达chrome胶片的浓郁色彩。同时对黄色色相进行了矫正,本来顶部大伞内的光线是非常黄的,是一种鸡蛋蛋黄的感觉,非常影响观感。 宽容度:这张照片手持拍摄,使用了较高的ISO,宽容度下降的更厉害了。因此对暗部无法抢救的细节直接放弃,而对地板砖上的反光进行了抢救,至少增强了地面的存在感 ![]() 色彩:典型的蔡司蓝,传说中暗光时候必然出现的毒德色彩。而这张画面的色彩调性很长,从黄到蓝,跨过了180°的色环,使得画面冷暖交错,情绪细腻悠长。一些我特意加强细节,比如男主左手小臂上的红色车灯反光,能够使他的手臂更加立体,同时人物与环境的交融更加和谐。地点是伦敦China Town,器材是徕卡ME和蔡司35 2 宽容度方面: 基本上保证了画面众不出现死黑死白,就算是车灯的亮光也没有纯白一片,依稀能看出车灯的轮廓,而暗部则稍微黑了一点,烘托出一种黄昏的气氛。 细节:并没有特意加强,柏油马路的颗粒感已经足够。 ![]() 色彩:这个是D800E和2470拍摄的,没有毒德信仰加持,只能靠大规模更改色彩了。用了某E开头的luts让整个画面的高光变黄,形成一种人类黄昏的氛围。整体色调集中在黄色红色区域,表达的感觉非常单一集中:末日的荒凉。前景的树林本来都是绿色,换成这种色彩后更加斑驳,原始,野性十足。 ![]() 色彩:冷暖对比,路灯的橙和雪地的蓝。大面积的蓝色突出了雪天的寒冷,微弱的路灯其实更反衬了寒冷,这是一种离别的色彩。使用尼康D700拍摄,镜头55 1.2。 宽容度:这张照片的尽可能的保留了高光和暗部的细节。不论是左边的树,高光下的路灯,还是远处建筑黑暗中的轮廓,都对环境的描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色彩:并无特别的思路和亮点,仅仅是想模仿一些动作片里的色调罢了。机身徕卡ME,镜头蔡司35 2 宽容度,当然是高光不过爆,暗部有细节的标准了。 ![]() 色彩:当时处于模仿实验期,都是凭着感觉来的,有点国内导演拍纪录片的色调,当时使用了Allienskin exposure进行调色。器材D700,尼康20 2.8 宽容度:凑合就行,本身画面光比不大 ![]() 这一帧的前一秒发生了什么,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 1.因此要把自己当成电影导演来构图,这一个镜头是整个电影的一部分,如何为下一个镜头做铺垫,如何延续上一个镜头? 2.色彩要跟情绪符合,跟画面的内容相符合,也别忘了跟台词符合。 3.宽容度一定要挖掘出来,这是电影感/胶片感的重要来源,暗部死黑,四周暗角,只能让画面更像先锋实验作品。 4.利用选区锐化做好细节的反差工作,让画面更有质感,其实就是提高画面的信息量。 5.请将中英双语字幕至于画面底部,而不是黑框内; 2.35:1的画面,4:3的黑框 ![]() 因此除了在后期上贴近一些电影的画面风格之外,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到画面的故事性,会对后期更有帮助。有些照片,让我们很有看电影的感觉,就是因为这张照片充满了故事,让人不由得往前想象往后想象,在画面之外,脑补一些更多的东西。比如上图,这张著名的照片出自Elliott Erwitt之手,像不像在看电影? 再看两张: ![]() ![]() 这些故事性强,画面又极为讲究的照片,不用加字幕组,不用遮黑幅,也能让人有看电影的感觉。它们厉害在哪里?它们是用了一张照片讲述了几乎一部电影的故事,让人浮想联翩。我们在思考这张照片诞生前后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就帮它们写了无数种故事。 合适的后期,使照片接近很多电影画面的质感,这固然十分重要,不过不能丢掉的是,前期的拍摄也一定要下足功夫,用那一瞬的功夫,去讲一个故事。 我也拍不出上面那两位大师那样故事性和画面都堪称完美的照片,不过为了证明我不是只会敲键盘,也贴几张我拍的自认为还算有些“电影感”的照片吧。 ![]() ![]() ![]() ![]() ![]() |
![]() |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