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6-08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沈祎 责任编辑: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DIGITAL IXUS 960 IS iso: 200 快门: 1/15s 光圈: f2.8
普雷基在接受色影无忌专访中
关于李振盛的回顾摄影展
色影无忌: 我们知道您最近在香港策划了李振盛先生的半世纪摄影回望,如何会想到策划这样一场展览?
普雷基:在我的一生中,已经策划了五六十场展览了。李振盛先生是我认识了20多年的朋友。我曾经策划了他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展览,并且在全球20多个国家展览,非常的令人激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一直很想把这个展览带到中国,因为中国的观众有权并且应该看到,但一直没能成功。
纪实摄影现在是摄影圈里面比较“冷”的一块,但是我很感兴趣。
色影无忌:作为一个策展人,您一般会关注哪些摄影师,哪些图片会引起您的策展兴趣?
普雷基:我策划展览的频率并不高,一般一年一到两次。基本上我策展的摄影师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并且理解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下可能并不是很“流行”,甚至(做展览)都有些“艰难”。但我愿意给这些作品策展,而不会去策划那些“光彩照人”的“容易”做的展览。
色影无忌:除了李振盛,还有没有其他的纪实摄影师是您比较感兴趣的?
普雷基:2年前我在平遥策划过Robert Frank的《美国人》。Robert Frank是少数几个介于艺术与纪实摄影之间的摄影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摄影阶段。
有一种观念我不太喜欢,一些摄影师总觉得拍摄充满激情和个人想法的观念作品就是艺术家,这是很荒唐的想法。事实上一个艺术家一生必定要经历不同的时刻,他/她必定要先了解这个世界,看清并且见证发生的一切,有了一定的现实积累之后,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表现手法与美学风格。
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有人能评判谁比谁更好么?没有!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在艺术上,我们需要不同的形式,甚至需要冲突。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排斥除了纪实以外的艺术摄影,我也会去朋友策划的观念摄影的展览,有些作品也很有意思。只是我对纪实摄影做过长期的研究,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希望可以在这方面做点贡献。
“逼迫”罗伯特•弗兰克来到中国
色影无忌:您提到您曾经带Robert Frank来到中国,不知道他对中国摄影圈的印象是什么?
普雷基:把Frank带到中国是我迄今为止的几大成就之一(笑)。因为没有人觉得老Frank可以在近80岁的时候还来到中国,包括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带他到平遥了!哈哈!
来中国之前,我问过他,想不想去中国,Robert Frank说中国一直是他梦想中的国度。于是我就说,好吧,我来让你美梦成真吧!后来我就告诉他平遥摄影节邀请他去,但他却犹豫了,觉得中国太远,自己又老又病。但是我说,你之前说过想去中国,你必须去!
我花了8个月说服了Robert,最终完成了中国之行。而他对中国之行也印象深刻,之后我每一次见他,他都会感激我“逼”他来中国,中国之行改变了他的生活。
Robert Frank对中国的摄影印象深刻,他很赞叹中国摄影的丰富与多元,同时他也很喜欢一些年轻摄影师疯狂的创作想法,他喜欢一些疯狂而不过与实验的东西。
“视觉娱乐时代”纪实摄影的空间需要靠自己争取
色影无忌:在中国,很少有年轻人从事纪实摄影这一块了,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普雷基: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现在摄影所处的阶段是纪实摄影不被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会诞生一种新型的纪实摄影、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其实在音乐,文学,美术这一块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人们会对于一个潮流产生审美疲劳,继而诞生另外一股新的潮流。我们必须认识到,纪实摄影所担任的角色不如之前(那么重要)了。人们现在有了更多方式接触信息,比如电视啊,网络啊,所以传统纸媒上的纪实摄影的地位便越来越不那么显著。
色影无忌:那您的意思是纪实摄影仍然有发展的空间?
普雷基:空间并不多,上帝是不会给你多余的空间的,空间是靠自己争取的,只要有人愿意做。譬如那些想发表自己作品的摄影师,除了纸媒,还可以尝试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把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多媒体,制作个人网页等等,只要你愿意,那么空间就不会缩小。
“年轻一代对于某些认知的缺失让我担忧”
色影无忌:如您前面提到的,可能现在的生活变好了反而也是年轻一代纪实摄影师们的苦恼?
普雷基:这确实是矛盾的。像李振盛他们那一代,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接触的东西仅限于中国内部;而现在一个18岁的孩子,他几乎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全世界,这在三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发展太快,无人知晓,所以他们会面临很多困惑,身份的不确定性,冷漠,被忽略等等。另一方面,父辈们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像他们一样经历苦难的时期,所以也很少提及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这其实有害无益,因为这使得年轻人的生活被架空了,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维系着。
“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
色影无忌:您建议中国摄影师走出国门,还是在中国挖掘题材?
普雷基:我认为中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题材。不过当然,有的时候,往往一个人身处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反而难以看清现实,所以走出去也不错。在非洲就有很多好题材,同样的,在美国,我觉得如果以中国人的视角去讲述美国的现实问题也将是很有趣的,就好像西方不少摄影师来到中国拍摄一样。
你知道,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
“调查研究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必须的。”
色影无忌:现在从事纪实题材的摄影师似乎不太重视前期的调查研究,您觉得呢?调查研究是否必要?
普雷基: 这可能是中西方不同的地方,我接触到的西方纪实摄影师大多有良好的文化背景,他们很多都是硕士,或者本科学生,因为喜欢摄影这一表达方式于是在毕业后改业,所以他们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积累。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摄影师可以多多交流,我知道一些画廊举办定期的交流活动,这是很好的彼此沟通的机会。当你了解别人在干什么的时候,会给你自己的计划带来动力与坚持。
总之,一定要说服自己,如果你觉得做这个事情没有意义,那肯定是做不成了。
色影无忌:您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有没有在策划中的展览?
普雷基:我在策划Don McCullin的中国行包括他在中国的影展。Don Mcullin是个伟大的纪实摄影家,尤其在战地摄影这方面。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观众可以认识他,了解他。他今年已经74岁了,不过我都能把老Robert带到中国了,McCullin的年龄怕什么呢?!(笑)
另外我想把中国的一些年轻摄影师介绍到国外。
色影无忌:纪实摄影师么?
普雷基:是的,基本都是纪实摄影师。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摄影师总体的境遇还不错。我知道一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在卖得很好,这其中有些疯狂的因素在,但不管这些成绩是不是与他们的作品相匹配,至少他们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但是一些年轻的纪实摄影师他们需要帮助。
还有一些年长的摄影师,他们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国内却被忽视,让他们为更多人所知,这是我感兴趣以及将来要做的事情。
罗伯特·普雷基(Robert Pledge)简介:
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共同创始人兼总裁、世界著名图片编辑和策展人,他曾被《美国摄影》杂志评为世界摄影最具影响力百人之一。
普雷基主修人类学和西非语文,后从事新闻工作,于1976年与美国著名摄影家大卫·伯耐特共同创办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Contact),该图片社迅速成为当年世界五大新闻图片社之一。
除了担任图片编辑之外,普雷基还在世界各地策划过许多展览,其中“联系图片社:自越战以来的报道摄影"、"目击者:世界新闻摄影30年"和"摄影术发明150周年"曾在世界各国巡展,1988年也在北京和上海展出。
普雷基还编辑出版许多本获得好评的画册,其中李振盛文革摄影作品集《红色新闻兵》,使他获得2004年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颁发的“欧利维尔-罗博奖”。
普雷基也担任世界许多重要比赛的评委,包括2001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评委会主席,并担任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委。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普雷基策划一个联系图片社30周年大型回顾展,名为“联系-新闻报道摄影的艺术”,并担任首届平遥国际摄影高端论坛主讲人。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4-12-20 21:53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4-12-21 22:20
浏览欣赏支持!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4-12-23 08:16
欣赏学习支持佳作!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12-25 13:29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12-26 11:53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秋之韵 发表于 2015-1-6 10:40
欣赏佳作,谢谢分享!
小草 发表于 2014-12-29 10:40
好知识,学习了!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