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02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自由摄影师周伟对怒江人生活的关注始于2003年,他被当地傈僳族基督教徒的赞美诗所召唤,从此不断回到那里,持续拍摄了五年之久,作品集合成《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在这个长期纪实项目中,周伟强调摄影师对作品整体的控制力,从准备到拍摄到编辑,每一步都下足了功夫;在每一张照片的拍摄中,作者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而强调“瞬间的背后”,即表现人物的常态。《怒姆乃依》令人联想到道家的“天人合一”,一面是大峡谷的环境制约,一面是基督教长年以来的人文教化,在这样的“人地关系”浸淫下,作者因情感而真正融入怒江,融入傈僳人。由此才能获得忠实于作者的影像,正如周伟所说:“最终你内心有多少东西、多少认知、多少情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延伸阅读: 46个国家的移民影像:萨尔加多“移民”系列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3Pro iso: 200 快门: 1/250s 光圈: f2.4
自由摄影师周伟
“我拍怒江,只是在拍自己罢了”
相机型号: FSBG1-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色影无忌:“怒姆乃依”是傈僳语“怒江”的意思,你对怒江和傈僳族的关注开始于怎样的契机?又是什么驱使并且支撑你连续5年不断回去拍摄?讲讲这部作品的拍摄历程吧。
周伟:第一次去怒江是2003年的7、8月,那次的主要目标其实是独龙江。之后在当年底又去了,第二次是被当地基督教徒的混声四部合唱所牵引,去过圣诞节的。而确定以怒江大峡谷为内容做专题则是2005年的事情,那些年,怒江干流建坝开发水电的讨论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当地傈僳族、怒族人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也在城市化的冲击之下明显地在嬗变,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长期观察与拍摄的题目。5年来,我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长期生活在那里,每次只能在那儿呆上1-2个月,我希望能够观察到他们完整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不同的季节和宗教活动期间去往那里,而即同在一个大峡谷中,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习俗和生活内容也有很多差异,当然我更需要不断观察和体会怒江正在发生的变迁。
色影无忌:看到照片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好像有酒有音乐还有信仰,感觉他们的精神生活很充实,那么物质上呢?他们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心态怎样?
周伟:任何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基于自身存在的环境的。所谓文化,也就是一个群体共同精神状态的累积与传承,与生存环境的诸多因素,比如地理、气候、物产等等是相互制约与协调的关系。我在拍摄过程中,很注意这种关系,我名之为“人地关系”。
色影无忌:有几张人们聆听祷告的照片,各年龄段的信徒看起来都非常投入。基督教在怒江流域如此普及兴盛似乎鲜为人知。谈谈宗教和怒江人的关系吧。
周伟: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上世纪初进入怒江大峡谷,客观上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基督教,不但影响面广,更因创制傈僳文字,翻译圣经,使其在文化上取得了话语权,解放以后亦影响深远,即便是文革期间都未曾中断。对于一个相对贫困与闭塞的峡谷,宗教向来是人们精神上的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峡谷单调的生活,调和了人际关系。
“你内心有多少东西、多少认知、多少情感,你的照片不会说谎”
相机型号: FSBG1-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色影无忌:你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那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拍摄中有没有强调这个?
周伟:我在多年的跟踪拍摄中,的确感受到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怒江自身的变化,更多是我内心认知的变化。我刚开始接触怒江,的确是怀着强烈的猎奇心,但当我开始进入到怒江人的生活之后,他们让我发现了我内心的缺失与需求。在这个专题的进程中,我逐渐看到了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学会阅读和判断人性中的美丽。我的摄影改变不了怒江任何东西,而怒江却成为我自我认知的契机。我在最终编辑这个专题的时候,的确试图强调那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却无限美好的东西。
至于怒江的变化,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专题中,我有所呈示,但没有刻意强调,因为这个专题还将继续,后面的拍摄,“变迁”或许将成为主要的内容。
色影无忌:现在还在和当地人保持联系吗?当初开始打交道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如语言等等?
周伟:我最近又去了一趟怒江,目的是为今后的拍摄确定方向,当然,内容和指向都会跟《怒姆乃依》不同。我拜访了一些曾经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老朋友,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在我内心,怒江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怒江,但怒江的确已经不能从我的心中抹去,尤其是那些跟我熟识的面孔。
色影无忌:作品中多数是6×6,也有135画幅,有没有考虑形式上的统一?你都使用什么器材进行拍摄?
周伟:《怒姆乃依》的拍摄过程,也是我自己对摄影认识和理解的一个过程。我不能先知先觉,从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解决,事实上,我一直在探索和找寻。这个过程中,我换相机、换胶卷,不停在尝试与摸索。最后,我选择了6×6,主要是觉得方构图在表象上能够淡化影像的戏剧性,而将情绪蕴含到更深的内里,影像的张力反而更大,而我自己也能驾驭这种中庸、朴拙的构图。当然,缺点也显而易见,方构图在叙事性方面显得弱了。
色影无忌:5年里一定拍了大量照片,谈谈你是如何挑选/编辑出这部作品的。挑选照片的标准基于怎样的想法?
周伟: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摄影师,倘若试图独立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是必须自己来编辑作品的,否则你永远是传媒的附庸。影像在传媒中的运用,往往不受摄影师控制,或许也正因如此,很多摄影师下意识地放弃了表达的权力。但是,“摄影专题”这种体裁,的确是可以让摄影师与一个作家、一个导演放到同一平面上来看待的,一个专题的呈示,可以如一本书、一部电影那样,完整而有力。
“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色影无忌:感觉你在拍摄中比较注重抓取人物的瞬间状态,你的拍摄手法有没有受哪些摄影家/艺术家的影响?
周伟:我不这样认为,相反,我倒觉得对瞬间的抓取是我的弱项。我一直反对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这个概念的,这个概念毒害了很多人。摄影师往往为了抓取所谓的“决定性”的瞬间而专注于形式,专注于某些空洞的表情和场景,抓住了“瞬间”,而丢弃了摄影背后的东西,忽略了去思考什么是“决定性”的。我比较关注常态,我希望我拍摄的人物在他自己认为合适的,舒服的,习惯的状态之中,他或许知道正有一架照相机对着他,但他不需要掩饰什么,不需要表现什么,他就是他,该干嘛干嘛,这个时候他展现的动作和场景就是本来应该存在的动作和场景,是“常态”。被截取下来的影像瞬间可以轻松联想到人物的常态,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想传播和表达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干嘛还要费事劳神、跋山涉水去到那里呢?我们完全可以在影棚里面再现很多东西,一样有他的价值与意义。
色影无忌: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长期纪实项目?有没有得到一些资金上或其它方面的帮助?
周伟: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是有限的,我选择做纪实项目,无非就是希望以有限的时间和能力,做一些可以比较完整地表述自我的东西。显然,“摄影专题”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一个摄影人对于社会、文化的综合思考,能够更个人化地抒发情感与思想。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得到任何机构在资金上的资助。但这么多年来,很多朋友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我也通过这个机会对他们表示感谢。
色影无忌:作品完成那一刻,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怒姆乃依》最终是要告诉人们什么?
周伟:当我编辑完成《怒姆乃依》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它被阅读,如今,被阅读是对一个摄影师最大的褒奖。这个世界,每天生产的影像无法计数,能够被阅读与传播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拍摄与传播越来越容易的时候,被阅读乃至于被记忆却是越来越稀罕甚至奢侈的事情。如果说我完成这个专题,想要告诉他人什么,也许只是一个似乎与专题无关的念头:我们是否可以从观察他人的生活中反观我们的生命与存在?
“总是一些小感觉,小想法,小情绪,小自我,诸如此类是不足以让自己的摄影站立起来的”
相机型号: FSBG2-Nikon LS-9000 iso: 快门: 光圈:
色影无忌:平时主要呆在常州吗?作为自由摄影师,平时都拍些什么?
周伟:是的,我平时就呆在常州,整理图片,写点东西,更多的时间在阅读、聊天、喝酒。偶尔会有一些商业上的活儿和杂志的约稿。除此以外,我没有随身带着相机的习惯。
色影无忌: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纪实摄影?似乎像骆丹的《318国道》/刘铮的《国人》等类似这样的“主观纪实”作品在国外名气更响,影响更大……
周伟:没有哪一种摄影不是主观的,只是有些人把主观放在前面,有些则隐藏在背后,我个人认为,我的作品极其主观。我选择怒江、我选择拍摄对象,我选择他们的生活内容与场景,我从几千张底片中选择照片,最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选择性的呈示。我无能完整呈现怒江,也不追求这种完整。不主观的摄影,那就意味着照片中没有你的选择和思考,好听一点,可以勉强叫做“拍照”吧。
色影无忌:还是关于《怒姆乃依》,有个副标题是《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这里“双重生活”指的是什么?
周伟:“双重生活”指的是传统的与现实的,宗教的与世俗的,怒江人的生活在一种冲突与传承的交织之中。
色影无忌:还有哪些长期项目准备拍摄或在拍摄中吗?
周伟:在怒江专题进行的同时,我还在拍摄另外一个专题,是有关藏地的,这个专题早于《怒姆乃依》开始,但还没有结束,我做东西比较慢,我总觉得自己在一个学习和改变的过程中,也总是希望最终呈现的东西更趋完美一些,即便完美只是一个幻象。
关于摄影师:
周伟
1969年出生
1990年至2000年先后从事厨师、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记者和杂志编辑工作
200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
随后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江苏常州
2004年10月《私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人类贡献奖”大奖
2005年5月 “生活的颗粒”黑白影展(常州)
2009年4月 《怒姆乃依》参展叶卡特琳堡“从长城到乌拉尔山国际摄影节”(俄罗斯叶卡特琳堡)
2009年7月 “柒个镜头&一世纪”常州摄影百年展(常州)
怒江(4) 怒姆乃依(1) 傈僳族(1) 纪实摄影(1276) 尤金·史密斯(8) 萨尔加多(8) 无(9)
秋之韵 发表于 2015-1-17 11:36
欣赏佳作,谢谢分享!
秋之韵 发表于 2015-1-17 11:36
欣赏佳作,谢谢分享!
秋语 发表于 2015-1-18 14:59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云追月 发表于 2015-1-20 09:45
好知识 学习分享了
云追月 发表于 2015-1-20 09:47
学习分享了
时光章【光影】 发表于 2015-2-4 09:05
谢谢分享!学习!
时光章【光影】 发表于 2015-2-4 09:05
谢谢分享!学习!
安逸001 发表于 2015-2-3 10:22
欣赏老师精彩,漂亮作品!向您学习啊!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5-1-23 13:03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5-1-23 13:03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5-1-23 13:03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5-1-21 11:33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5-1-21 11:33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5-1-21 11:33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