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21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延伸阅读:
4月20日的专家“会诊”继续在草场地红一号院开放,“病人”和“医生”也都如期而至。本次见面会专家,雅昌艺术网艺术总监蔡萌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会场外接受了色影无忌的专访,从这两天见面会下来后的感受一直谈到当下摄影语言的建构、艺术界的交流等种种问题。
点击查看: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60s 光圈: f7.1
蔡萌接受色影无忌专访 小九儿 / 摄
色影无忌:刚看的最后一个(摄影师作品)怎么样?
蔡萌:他是个初学者,拍得小感觉挺好,但是逻辑性比较差,就是属于拍的时候挺有感觉,但是做展览的时候呈现的时候没有办法,这种情况特别多。
色影无忌:也是这两天出现比较多的情况?
蔡萌:就是一到呈现就出问题了。电脑上看还行,一到做成照片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色影无忌:确实看到很多人是拿着电脑过来给你们看的。
蔡萌:这是个挺大的问题,现在大家拍照片都是给电脑拍的,拍完之后都给电脑了,看照片也是在电脑上看,所以他的观看方式是建立在电脑显示器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建立影像的物质媒介,也就是照片的基础之上。问题就出在这,他比较含混。搞不清楚他要什么,偶尔还会打印些照片,但打印的毕竟有限,有人偶尔还做点传统暗房,然后大量的是在电脑上看,甚至在相机上看,那这个电脑(显示器)是这样,那个电脑(显示器)是那样,苹果又是一样,笔记本又是一样,所以他就无形中给自己设了很多障碍和干扰,他也搞不清楚照片最后呈现出来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说他拍的时候就不确信,就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拍完这些东西能做成什么样他没概念。你也可以完全用显示器去培养你的观看方式,然后展览你就用显示器展,展览你就挂一墙的显示器,就在显示器上展,也可以。问题在于它又不是那样。展览的时候他又打成照片,照片可能今天这个打印机打出来是这个眼色,明天换个打印机出来是那个颜色,今天换个地方明天换个地方,他又没个谱。这个东西就慢慢变得非常的含混,含混到一定程度上就干扰到他的工作。就是说观看方式跟过去的观看完全不一样了,始终建立不起来一个语言逻辑和话语系统,经常偏离,他也搞不清楚,就会特别不确信,就是这么来的。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40s 光圈: f3.5
专家见面会第二天现场 小九儿 / 摄
色影无忌:在呈现的时候除了展览以外,画册是不是也是一种手段?
蔡萌:对,编排的能力也很重要,画册的结构、节奏,都是很重要的。其实几乎每个人我给他们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好多人都是,也包括外国摄影师。一些外国摄影师拿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很好的编辑。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反而这方面经验要好很多,年轻的确实这方面没经验,这很正常,做展览做得少,然后做画册的经验也少,所以在这方面就特别没有办法,就是能力跟办法特别缺。感觉是有的,年轻人的影像感觉还是挺好。
色影无忌:现在有个趋势,就是国外的一些艺术家对影像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灵活,好像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在里边。
蔡萌:说白了,数字影像的语言正在形成过程里。它的可能性特别大。然后呢,语言也没有形成一个标准。今天判断的语言在数码这一块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正在形成,所以说,什么都可能成立,同时什么都可能不成立。关键在于能不能持久下去,能不能成为一个语言。现在大家做的都是“可能”,都是“可能性”。我觉得还不能过早的说这就是一个数字影像,不好说,现在没标准。
色影无忌:你作为策展人和摄影理论方面的研究者,觉得这个标准可能会在哪?
蔡萌:90后或者2000后的孩子可能会……(笑)就像我女儿,她开始拿相机就是数码相机,她对胶片就不会有概念,上来接触的就是用电脑看照片……关键是我觉得数码摄影有可能被商人误导,比如被器材商误导,它做成一个照相机的样子就是问题。数码那个东西有没有必要按照相机那个样子做?它可不可以做成一个手电筒?做成眼镜?没有必要非要按照相机做。做成相机也可以,我的意思是它现在慢慢变得很难替代传统的影像,为什么现在开始有很多人复古?回到传统,回到暗房,就是由于这些东西他们玩了几年之后发现有点不靠谱,有问题。成像的节奏,影调的节奏,跟传统的还是比不了。包括打出来的照片,最简单的感觉就是干,不润,精气神不对。
姜一鸣:差太远了,我们只能去用不同的纸来改变它还改变不好,只能去选择后期的工艺……
蔡萌:模仿永远是模仿,永远是在追着走,不是说重新建立一个东西。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15s 光圈: f4
排队“候诊”的摄影师们 小九儿 / 摄
色影无忌:总想让它更像传统的东西。
蔡萌:对,它不是说在建立,它是在模仿。其实说到数码后期这个东西,也能形成观看,总做也能,比如照片打印做多了,你就围绕打印做文章,它会影响到你的前期拍摄,也能形成一种观看方式,围绕着打印形成的,就跟你做暗房形成的方式,是一样的道理。但是最后肯定是有区别的。其实传统媒介好控制,尤其在西方,语言的范式,媒介的边界,语言的逻辑,都很健全,所以好判断,有标准。
就是说摄影这种观看方式有它独到的一面,它跟绘画跟雕塑都不一样,它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它肯定是有自己的逻辑的,有一套建立在自己的系统之上的语言范式,而这种范式确实跟时代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有关系,跟对艺术的理解和理念有关系,但我觉得更主要是来源于媒介本身,材料和工艺。就是建立在材料和工艺这样的媒介之上的语言范式。其实这个对语言的建构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
蔡萌:对,现在是并行。而且在我看来,两头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一种是像刘铮这样回到玻璃湿版等之前的各种古典工艺上,就是说今天我们回去发现一块冰冻在一百多年前了,今天我把它化开,化开之后发现有很多种可能性都出来了。材料和媒介都可以做一些替代,而且当时可能由于时代的原因,也是跟商人有关系,不断的使它廉价,使它普及,很快就被替代了,但是是在没有被开发殆尽的时候被替代了,那今天回去之后你会发现可能性很多。
色影无忌:说不定还有一些新的东西会出来。
蔡萌:对,另外一头就是现在这个数码,因为它的语言还没形成,标准跟范式也没形成,它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色影无忌:还有手机拍照,其实新闻摄影完全可以交给老百姓用手机去抓拍突发事件了,可能比记者都快。
蔡萌:所以说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拍照,大量影像垃圾并存,图像狂欢、爆炸的一个时代,摄影是一个数码化、产业化、工业化的一个时代,电子化的一个时代。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摄影家来讲,你的主体立场如何体现,你如何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拉开距离,来建构一个你的主体立场,体现一个你的主体性的价值,我觉得回到传统是一种方式。
色影无忌:觉得这次见面会活动组织得怎么样?
蔡萌:我也是第一次参加,没比较……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40s 光圈: f5.6
王璜生接受色影无忌采访 小九儿 / 摄
色影无忌:您对这次见面会的总体感觉怎么样?
王璜生:气氛很好,这次来自国外的摄影师不少哦。像我今天接触的有年轻的,也有在摄影界有点影响力的,像魏壁啊,像日越啊,拿来的东西都是很有思考的,而且这些人我们以前做摄影双年展的时候都是有一些交流,在这里见面大家也是朋友之间的这种交流,也会交流近期在干什么,想什么,这种交流是比较平等的,有意思的。其实我们作为所谓“专家”来参加见面会所抱的目的是,我们也想了解现在这些摄影家在做些什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今年来了很多国外的,也有一些很重要的,我见过一个,他是美国一个IPA摄影奖的一个获奖者,它拿来的东西也确实非常不错,观念、拍摄方式、跟当代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有一些很年轻的,刚我看一个才20岁的美国男孩,他拍的东西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看中国的东西,这次很明显,很多外国的摄影家们都是拿了很多跟中国有关的作品来交流,也有很多国外艺术家拿西方人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人的东西,中国艺术家有时候看到的是一个方面,但对国外艺术家有时候偏重看另一些方面,所以会不一样,有些东西会拉开一些距离。
色影无忌:您在点评的时候一般是从哪些角度去给出摄影师一些建议?
王璜生: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建议不建议,还是更多是一种交流吧。我们也想了解一下大家都在想什么,当然都会从一个我感兴趣的地方,我感觉到的地方来入手来引发一些话题,来转换一些东西吧。我想可能我切入的角度跟蔡萌跟顾铮也都不一样,我在摄影的专性方面还不是太在行,我可能更多从近期参与或看过一些什么活动时感觉到的一些东西来跟艺术家做交流。
色影无忌:我们知道很多国外艺术家可能在本国经常有机会参加这种交流会,那么您感觉他们这次所做的准备、作品的陈述、呈现方式等上面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王璜生:首先我不知道在西方他们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见面会,我不太了解。我知道在美国,像那个休斯顿摄影节是有,那么其它有没有;像阿尔勒有没有……
色影无忌:也有。
王璜生:是吗?这是一个,那么另外今天参加活动我的感受是这种见面会在摄影界它就搞得起来,而且非常有意思,那么在其它艺术界,尤其是美术界,就没人这样去做。是没人做还是做不起来?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打破原先的模式,就是说比如我们去看画家的画室,去一个一个跑下来,当然现场感很重要,但是这种交流的方式也是非常有局限的。那么如果有类似这样一些活动,更主要一点我认为是一种平等交流的方式,我是觉得作为批评家要了解更多艺术家的东西,艺术家也应该更多跟批评家之间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也许也会碰撞出一些可能性。像这种活动方式,在其他“界”有没有可能,或者说更有趣更轻松的一个交流的方式,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也是很好的。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10s 光圈: f4
本次见面会专家尚陆在看片 小九儿 / 摄
色影无忌:您从在广东美术馆做《中国人本》到现在,也是见证了中国摄影的这样一个发展和变化过程,到今天看到这些80、90后的各国艺术家,您觉得总体是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王璜生:今天接触的东西还是有限的,要做出这样一个评论还是太着急了一些。但我觉得,目前来讲,一些比较成熟的艺术家还是有比较沉得住气的力量和思考,包括自己建立的比较稳定的走向;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其实很多东西还是在寻找,有的时候会比较杂乱但也有一些从中能开发出一个新的路径。我想这就是开这次见面会大家可以去探讨的东西,也许同专家谈论的不同的意见,但作为艺术家,他怎么去把握自己,怎么去挖掘自己的可能性。
色影无忌:昨天有些艺术家说的很有意思,说这是一次“有病看病,没病保健”的活动,其实这种说法背后能看出他们,尤其一些年轻艺术家带着很深的焦虑过来。你觉得这种焦虑感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能得到什么样的缓解?
王璜生:焦虑感都会有的,包括很多成熟的艺术家也都会有,这是正常的。当然今天看下来这么多,其中有很多也是带着一种似曾相识,或者难以突围,或者想变出一种新的东西出来,这个对摄影界来讲,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去消解这样的焦虑?或者说突围的一个方向,个人的突围也好,摄影的总体突围也好,等等……我觉得这个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不是通过一次见面会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草场地摄影季还是凝聚了一群人的力量,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我们看到国外一些重要的专家也都来,使得中国摄影跟国际摄影的对接有更多的途径,或者说吸引更多的目光。我们接触到这样一个机会,也是把很多国外专家请到中央美院进行交流,昨天下午埃娃(纽约MoMA摄影报策展人)去了,我们也组织了我们的博士生们跟她做一些交流,据说还是挺热闹的。明天菲利普斯(ICP策展人)去我们那里做交流。我想交流还是多种形式的。
色影无忌:您之前是广东美术馆的馆长,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那么您有没有从做展览的思路上去给出摄影师一些建议?
王璜生:其实今天会谈论到这样一些问题,当然从展览的角度讲,对作品呈现的素质提出我们的一种要求,包括成像的方式,包括摄影跟传统跟当代的一些接触的方式。我前面提到看到一个国外艺术家获过奖的作品,中午我们跟顾铮交流的时候也都提到这个作品,也都觉得非常不错,而且都说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他的特点其实是在现代与传统媒介之间找到一种关系,同时也在平面跟装置之间找到一种关系。
草场地摄影季(24) 三影堂(25) 阿尔勒在北京(1) 专家见面会(21) 蔡萌(20)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5-4-8 10:34
老徐投票加分来学习!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