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古陶瓷界提到瓷器,都绕不开鲁山花瓷。鲁山花瓷盛名于唐,是中华陶瓷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被誉为钧之源、汝之母,为宋钧鼻祖,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开发价值,受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均有收藏。 唐代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羯鼓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羯鼓录》的撰写时间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及大中四年(850)。 在古陶瓷界一提到花瓷就想到“唐明皇命名的鲁山花瓷”。元代吴莱《明皇羯歌》有:宋公守正好宰相,鲁山花瓷闻献躁“句,拿鲁山花瓷与一代名相宋璟的品德相提并论,可见对鲁山花瓷评价之高。著名收藏家、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在其著述《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中华书局2008年4月版)中,专题谈到鲁山花瓷,说:“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attach]3236646[/attach]
3、鲁山花瓷享配高尚荣誉
距今1400年历史的鲁山花瓷,享配高尚荣誉的原因首先在于其成功的窑变技术、庄重大气的造型艺术和优良的“瓷”质。鲁山花瓷器物的釉面分为底釉(以黑为多)和面釉(乳白、蓝斑块),在釉色的搭配上,采用黑地、乳白、蓝斑三色加之型制,使整个器物表现出大气、庄重、坚定和鲜明的“厚重”特色。与其它瓷种相比,鲁山花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以釉层肥厚区别于当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以“厚”著称。
其二,造型大多以丰润、圆满、浑实、庄重的风格出现,拒绝小巧、灵动、秀丽、乖巧、轻盈等。
其三,釉感坚实、强硬,有一种力感和动感。
其四,艺术魅力表现着合天地自然之美,无造作矫饰,厚润中张扬着恢弘和庄严。
鲁山花瓷代表着当时中国北方瓷艺术的最高水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器。正是由于其不同的色釉流动并相互浸染,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艺术,这种厚重奔放,浑然天成,反映出盛唐磅礴豪迈之气的花釉瓷,为宋钧奠定了创意和改新的基石。
因此,鲁山花瓷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而闻名,在我国釉瓷发展史上才显得尤其重要。
4、鲁山花瓷的代表器皿
花瓷产品丰富多样,有碗、罐、盏、瓶、盆、盘、壶、碟、钵、盒、盅、灯、筒、枕、盂、匣等数百种,最享盛誉的是创造性地制作出的羯鼓。羯鼓又称腰鼓、拍鼓,是一种双面击打乐器,由西域传入中原,到了唐代,为让鼓声清脆响亮,鼓腔渐渐由木质变为陶瓷。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乐,嗜击鼓,尤爱鲁山花瓷羯鼓。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黑釉蓝斑腰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体态呈长圆筒形,两端粗大,细腰,鼓身凸起棱形弦纹七道,通体釉为黑地点缀乳白、蓝色斑块,斑块规则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粗犷,凝重,豪放,斑块自然缥缈。可谓古朴典雅,丰美厚重,系鲁山花瓷珍品,稀世国宝。
世界第一南水北调调度槽
牛郎织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