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10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王江 责任编辑:王江
“发现浙江”系列访谈与影展第二期推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邵文欢个展。
具有深厚学院背景的邵文欢,以实验的态度在探索影像媒介的极大可能。他的实验没有止于材料——他以手工涂布银盐乳剂的方式使作品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他更在传统山水外表之下的周旋于客观与主观、记录与表现的自我世界中。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200 快门: 1/125s 光圈: f11
邵文欢肖像
相关阅读:
色影无忌:你有很好的绘画基础,为何现在考虑改用摄影的方式了?
邵文欢:在美院专业修的是综合艺术,当时就是选择摄影媒介来研究的。我始终觉得摄影是艺术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剧烈冲突的矛盾体,这可能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既选择了它,但又不满足于它的物理局限。创作上——我也可能与摄影科班出身的切入角度不太一样。我目前也习惯了这种综合的作品方式。
色影无忌:你在意这些吗?
邵文欢:有时候会在意,主要是在考虑媒介特性方面的问题上,因为你选择一种媒介,有时需要将其特性极大化,这个特性就是区别于其它媒介的差异,换句话说这是你选择的理由,也是魅力所在。
色影无忌:你认为摄影的特性在哪里?
邵文欢: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摄影的不确定性,叫《“不确定性”摄影艺术的语言超越》,我认为摄影至少在艺术这个维度上,它应该是更广阔的,这是不同于“决定性”和“证据”的说法。我认为图片瞬间凝固的时间切片,反而给我们在时空上提供了更广阔的不确定性,在修辞中接近“隐喻”、“举隅”或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起兴”说法。
《隐秘的啮咬》系列
艺术家可能用一种非真实来描述一种真实
色影无忌:还是有一种怀疑在里边?
邵文欢:还不是怀疑,怀疑可能会太社会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媒介本身的一种价值,就是说摄影应该是可以给我带来更多可想象的东西。因为不同于机器操控的绘画似乎显得主观意识很强,但实际上摄影这个主观性更强,在创作的所有过程中,直接拍摄还是二次创作,都是在选择。在“咔碴”一声中实际上是凝固了拍摄者所有的学识、见解、以及审美理想和个人状态,通过这个凝固可以感触外界客体和主体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这种看似的“不确定”应该就是一种特性。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中使用了很多特殊工艺比如自己涂布银盐感光材料之类的,这么做也是为了追求这种不确定性吗?
邵文欢:你将一个极其依赖机器的方式,通过人为涂抹来破坏其规整性,这本身就是强化主观力的行为。而追求这种不依赖机器的主观作用,一定存在着 “不确定性”。有句话是说艺术家可能用一种非真实来描述一种真实,这是很好的、可以诠释它的一种方式。主观使摄影面对的任何“物”都变成了一个由头,好比庄子“寓言十九,籍外论之”,即假借外物以立论的形式,因为历史观比历史本身更重要。
色影无忌:你在摄影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尺度是怎么把握的?
邵文欢:还是那句话,客观可能是一个由头,我相信艺术是为人服务的。拿起相机面对外在的客体,最后的选择还是主观作用。当然这个把握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色影无忌:这种尺度的把握是比较自然的。
邵文欢:如果说的精微些,把握的尺度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比如某段时间突然会觉得强烈点,因为人的某些反应在某种时刻不完全是受你自身来支配的,这点在摄影中尤其明显。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在情景中是一种碰撞的关系,特别的控制去再现自然,其实还是在表现。因为特别控制就意味着主观介入的成分还是非常大的。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快门: 1/125s 光圈: f16
《国际旅行者》系列
自然需要的就自然流露嘛,“强夺易贫”,强行夺来的不见得好
色影无忌:看你的作品中有很多中国传统山水的元素在里边,这是因为和你的专业以及所在城市有关吗?
邵文欢:我的作品会借鉴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如作品《不明......》、《大十字》隐含有传统山水绘画的意味,但我并不是刻意让这件作品与中国绘画发生多么大的联系,只是表达的需要,因为它需要有个古和今的关系。我在做综合绘画系学习时,有个课程叫水墨材质实验,课程中我能体会到材料的选择性。理论上材质表现是唯一的。也就是某种题材只有一种材质表现是最适合的。其实我现在比较反对无端的生成所谓的中国元素,好像一定要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的。自然需要的就自然流露嘛,“强夺易贫”,强行夺来的不见得好。
色影无忌:你在法国第戎艺术学院进修那段时间对你的认识带来什么样的提高吗?
邵文欢:那段经历对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肯定会有帮助的,到处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欧洲专业一点的的馆基本都跑到了,直到看到后来有些眩晕的感觉。大家开玩笑说是“恶补”来的。
那段时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看到艺术原来可以这么做,我们的理解还是有偏差的。06年开始基本上每年都会去。一方面有个长久的拍摄计划,另一方面会接触一些华人和国外艺术家。有些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严培明、黄永砯、沈远老师等。
色影无忌:《国际旅游者》系列是在那个时期做的吗?
邵文欢:对,我始终对信念、信仰话题感兴趣。以前的的理解会更宗教化。其实这是存在于人生命的各个时期。旅游和经典关联紧密。人们会“立此存照”。国际游客证明了我们身处的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蜂拥而至,驻足“经典”。每个人都极尽可能地,通过影像的方式将己与之亲密联系,试图与经典共同“永恒”起来……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20D iso: 100 快门: 1/125s 光圈: f18
《新山水》系列
各种语言方式在传递过程中一定有增加或者减少的可能性
色影无忌:到处都是照相机。
邵文欢:中外游客差不多,像我们的父辈,更希望在有“黄山”两字的大门前或“迎客松”下拍照留念。我就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经常会感觉到旅游者们徜徉在某种经验的依托中,显得恍惚、百无聊赖, “到达”与“悖离”是这么的不确定。越接近尊奉的溯源,却似乎越加远离。这是不是“异化”?
当然现代社会的加速,对人造成的压力是需要寻找一种释放的途径,这可能也是一种现实的状态。其实我也是置身其中的游客。
色影无忌:我注意到你的网站上有些作品同一个画面会用不同的形式来做,这是什么原因呢?
邵文欢:我的手工感光综合材料作品,严格意义上,一件就是一件,是不可复制的。这和一个画家通过某个固定的形象画了很多自画像一样的。虽然底片是一样的(其实有时根本就不一样,我会在第二次使用破坏过的底片),涂绘是没有严格的工厂标准的,不可能精确控制的。每次体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完成一件作品每次会先做实验(即所谓的打样版),多方总结后再确定完成品,有时综合的看,打样的作品会更显生命力,不一定有时间先后的,不一定的。
色影无忌:你对图片的复制性是怎么看的?
邵文欢: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里,我的理解他也说到图片到图片的传递过程是有着能量的衰减。各种语言方式在传递过程中一定有增加或者减少的可能性。复制就有可能带来满目充斥,加上图片所谓的逼真性,就更具有“谎言”在善恶的走向上显得不确定。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20D iso: 100 快门: 1/125s 光圈: f16
《新山水》系列
一种形象一旦形成符号以后,其本身的发展空间可能就停滞了
色影无忌:你的某些作品都是采用拼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否为了克服传统山水的散点透视同摄影的焦点透视之间的矛盾?
邵文欢: 06年有一批作品《或在此》仿视屏系列,是比较主动的这么想着去做的。就是用15-20几幅单张的作品拼起来的,基本每张都各自一个焦点,从整体拼合看,又会感觉是一个统一的焦点,但看到每小幅的边缘时你又会觉得越来越不符合视觉。
色影无忌:现在很多人喜欢使用传统的符号去表现非常荒谬的事实,但是你的作品大部分还是体现的比较古典和传统的东西,你为何会有这样的出发点?
邵文欢:从旁观的角度看,作品里可能会有一些复古的情绪,但这种平静的情绪是起伏的,可能还会有些反讽,理不太清,有时是纠缠不清的。但我绝对不是去表达已有的传统。08年奥运会以后中国元素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符号一样的东西。一种形象一旦形成符号以后,其本身的发展空间可能就停滞了,这或许有些偏激,但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其实摄影挺难的,通过机械之“眼”很容易受到客体的限制,因此在摄影当中就会流行题材论,但是一个题材一旦固定成为符号,也就“死亡”了。当然在商品中,市场懂得怎样让一个形象成为你永远值得去买的符号。这和艺术创作中有什么不同,没具体想过。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命名为《新山水》,你的“新”在什么地方?
邵文欢:首先一点我是现代人,我用摄影来拍风景,用暗房、绘制甚至数码技术来完成。这都应该是区别旧的吧。另外这个题材以前做的不乏少数。但是我会尽量关注在现时代“异化”了的现象。
《隐秘的啮咬》系列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不知所措的美,这种美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痛
色影无忌:关于《隐秘的啮咬》系列,我发现需要很仔细看才能看出其中有一些细节在里边。
邵文欢:最早做的时候是用4×5直接印像的,有些细节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也是摄影可以做到的,影像是找寻的。
色影无忌:这组作品是如何构思的?
邵文欢: “异化”吧。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不知所措的美,这种美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会感觉到很痛,不管你意识到否,它都存在,还会很美,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我曾看过一段午睡比赛的视频报道,是在西班牙某城市中心街道举行的,那里放满了沙发,人们可以报名躺在上面参加比赛,有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的仪器测试睡觉的质量,谁的睡眠时间长、质量高就获得冠军......我看了就觉得非常感人,这简直就是一个行为艺术。速度太快是不是揠苗助长?文化也好、艺术也好,是需要积淀的,水到渠成,不是什么都可以快的!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20D iso: 100 快门: 1/125s 光圈: f14
邵文欢简介
邵文欢就学于绘画专业,曾在法国第戎高等艺术学院研修,多年致力于探究不同艺术展示媒介的表现张力。绘画功底与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的修养帮助他在摄影作品中,呈现出直指人心的直觉力量。邵文欢摄影中的树木山石,来源于精心选择的自然景物,散发着生动“气韵”。但茫茫天地之中的浩瀚与莫测,也呈现在画幅之上;类似霉斑、污渍、划痕、噪点的痕迹经由复杂的明室与暗房技巧被他融入作品之中,其中的超验、形而上的成分而让人难以言说。
在2001年入选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2006年参加上海“人机关系”艺术群展,并成功举办2009年的“换位”双人展和2010年的“不明”个展之后,邵文欢将继续用他对现实景物的影像记录与创作,在“迷园”中以梦境与现实的交融,使观看者产生对“无”的体验和思索。
邵文欢网站:http://www.shaowenhuan.com/
邵文欢(8) 中国美院(5) 发现浙江(6) 不明(4) 手工(15) 摄影(2672) 山水(38)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5-12-26 22:59
谢谢老师欣赏支持。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5-12-29 19:13
投票加分,传递快乐!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