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08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王江 责任编辑:王江
“影像发现之旅上海站”第五期推出摄影师覃斯波
“街头纪实摄影师”、“严肃的记录者”、“伪善的社会评论家”、“对中国摄影充满责任感的爱摄人士”……我问覃斯波以上这些可不可以描述你的身份,他想了想回答说“还是称我为对摄影充满批判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吧”。
这就是覃斯波,风趣幽默还有点话痨。
之前我对覃斯波这个人并不了解,只好通过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对他进行采访。后来得知他从设计行业跨界到摄影圈直到现在成为了《外滩画报》的签约摄影师,朋友眼里的覃斯波是个极具天赋的人,我想可能是设计专业的底子可以让他对图像比较敏锐。他那些半娱乐性质的为朋友所拍的肖像,显示出他对肖像特殊的控制力。
影像发现之旅上海站:
专访 熊小默:孤立困顿的夜行者
相机型号: Vignette Vignette for Android iso: 快门: 光圈:
摄影师覃斯波
色影无忌:据说你之前所学专业和摄影不搭界,后来怎么突然转行做起摄影师了?
覃斯波:据谁说的?平面设计怎么就和摄影不搭界了?转行做摄影师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私下朋友交流的。一般在面对那些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我会告诉他们我是在07年去过西藏,在那样的壮丽之下,灵魂深处的对于自由和美丽画面的向往被唤醒了,所以决定用某种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她们;而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很不崇高的更贴近生活的原因就是:我实在是太懒了,我对于平面设计当时那种(其实现在也是)要从金字塔底端做起的工作毫无毅力,我觉得在那个创意大过天的行业里,这样的方式会消磨你所有的意志和精力,直到你完全失去创造力。而摄影师当时在我看来是轻松的生活方式,而且又能完成我对艺术那小小的追求,况且说不定以后做的好了,还能回到设计的老路上来。于是,我的惰性和幼稚以及某种曲线救国的想法促使了我在那时候就做出了转行的决定。而正好07年有一个进入媒体摄影行业实习的机会,就顺利成章的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色影无忌:你是如何能快速进入状态的?从“外行”到给媒体拍封面这个跨度还是挺大的。
覃斯波:我从小对于真正喜欢的东西能投入100%的热情,其实那个时候没人能确信我的热情能保持多久,甚至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就只是100%的投入去做了,一开始只是从摄影助理开始,一步一步的缓慢前行,同时又和一些摄影爱好者们一起出去玩,非常乐在其中。也从我们的摄影总监处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拍摄技巧,慢慢地对于媒体行业拍摄的方式有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况且,那时候年轻气盛,时常怀着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幼稚想法,只是一味的想出头,努力的很,不知不觉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拍过好几个封面了。慢慢的就建立起一种作为摄影师的状态。而且,我依旧坚持学平面设计的,不算外行。所以只是一个行业内的职业选择小变化啦。
相机型号: Epson PerfectionV700 iso: 快门: 光圈:
覃斯波作品
色影无忌:你觉得自己的拍摄风格受谁的影响比较大?
覃斯波:其实我对自己的拍摄风格一直都没有清晰的定位,长期的分裂则加剧了这种状态。我热爱胶片,那个部分我总是更多的带有一些对于美学的追求,比如精致的构图啊,美好的画面啊。而回到工作的状态后,又会更多的去想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这两者只能慢慢的融合,就好像你既喜欢火爆刺激的湘菜,又钟情清淡舒爽的日式料理,这两者的融合并不是没可能,只是你肯定需要时间去慢慢对比和排除,不可能一股脑就揉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每个摄影师都能给我独特的影响,比如布列松,比如寇德卡。工作的时候我又总喜欢看一些安妮莱博维茨的东西。我从小就不喜欢记名字,又懒,只能报出这些闻名遐迩的大家们,还有很多人的摄影也对我有深厚的影响,只是我没法一一列举。
色影无忌:你对肖像摄影似乎很有天分,你对人的观察和把握是如何学习的?包括一些控制布光的专业知识。
覃斯波:哈哈哈,你是说我其他的拍的不好么?我觉得我对很多拍摄都很有天分啦。其实就是兴趣趋使,没有什么刻意的去学习,只是看的多了,模仿和研究之后的一种释放。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观察和把握,灯光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慢慢的通过各色各样的拍摄一点点去修正去完善的过程。不过最开始对于新闻人物拍摄的灯光的理解都来自我们的摄影总监,他是我摄影上唯一称得上老师的人。之后,借助无限发达的网络,又可以顺便研究很多国外摄影师的光线啊调度啊之类的,经验就一点点的积累下来了。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很不要脸的说“其实寇德卡、布列松安妮-莱伯维茨都是我素未谋面的老师啦……”
相机型号: SEIKO EPSON CORP. EPSON scanner iso: 快门: 光圈:
覃斯波作品
色影无忌:你觉得工作时的拍照更像一个任务还是你本身也乐在其中呢?
覃斯波:对于只要拿起相机就开心的人,我想这不算什么问题了。
色影无忌:工作的拍摄和你自己的日常拍摄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覃斯波:之前这个问题我觉得解释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是相辅相成,又各具性格。虽然看似割裂却又藕断丝连,仿佛一对柏拉图已久的老情侣都有各自的家庭,却又因为某种更大的环境趋势,保持着某种介于暧昧亲情之间的不伦关系。
覃斯波作品
1.jpg (56.1 KB, 下载次数: 26)
色影无忌:据说你大学的时候就买了一台徕卡相机。你怎么看待这个“工具”。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相机对你拍照的影响大吗?
覃斯波:八卦消息害死人啊,我觉得徕卡被妖魔化了,以至于这个甚至成了某种界定身份的铭牌,当别人看到你拿着徕卡就会投来异样的眼神,什么“富二代”啊,“暴发户”啊,“器材发烧友”啊,都一股脑的和你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则被这些诡异的标签一步步鞭打着催促着,一心想着拍出好的东西去甩掉这些标签。其实,这只是用的顺手不顺手,能不能满足我的轻度恋物癖的问题,根本无关乎他现在“奢侈品”的定位。你要知道,对于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来说,一部相机能让我拿着就开心,而且持续开心的感觉,真的是很有救赎感的。而且我特别喜欢荒木经纬对于徕卡的那些“软文”:什么“徕卡就是高贵的相机”啦,“就是适合温暖的场面啦”之类的,这样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挺受用的,说白了,我用什么135都能拍,但是我排斥不严肃的拍摄态度,我排斥现在某种娱乐摄影的风气,我排斥用相机做为身份标签的定位。我不介意用那些价格并不贵的相机,相反,我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我觉得两千块的宾得67比两万块的徕卡更适合我去拍人物肖像,而旅游我则更喜欢轻便小巧不惹人注意的徕卡。这只是一个题材的选择,一个关于表现内容的选择,而不是价格的选择,也不是身份的选择。
色影无忌:你的《条形人》和《方形人》这两个专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覃斯波:6X7和135画幅,所有这些不规则的长方形,我就归入“条形人”。6X6这样的方构图就是“方形人”。好吧,我觉得这个答案挺无聊的,但是我纯粹的只是想放在那里……因为我这么一个散漫的人很懒的去细细归类。其次是,那样的话,每个分类中的图片又很少,不符合我骨子里东北人那部分实惠的性格,我觉得就应该打开一个相册,洋洋洒洒却又精挑细选的几十张来的很爽快很自在。就像我薯片一定会挑最大包的买一样……
色影无忌:这两个专辑中都是你身边的朋友吗? 出于什么动机去拍他们?
覃斯波:都是朋友,其中有的照片是出于为了和美丽的姑娘们成为朋友这种险恶的目的而去拍摄的,哈哈哈哈哈。拍摄的动机也是非常简单的:给他们留下好看的照片,记录我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一个人,同时我也能从拍摄中找到乐趣,如果还有幸能得到他们的夸奖诸如“你拍的真好啊。”这样来自朋友的由衷的赞赏,有时候是一种如同餐后甜点般的幸福和享受。
覃斯波作品
色影无忌:你在工作中拍过的那些“腕”,哪些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覃斯波:其实像我这种骨子里浮夸的性格,你随便挑几个最大牌的说我留下的印象就好啦,哈哈哈哈。但其实那些大家都有在公众视线外独特的魅力,一定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话,肯定都不是什么好的感觉。因为毕竟我觉得人们对于那些糟糕的经历印象更为深刻,作为八卦来说也更具有吸引力吧,哈哈哈哈。所以,好的我就不说了;坏的,也不方便说啦。
色影无忌:据说有些“腕”只留给你很短的拍摄时间,你是如何快速确定最后的图片风格的?
覃斯波:最重要就是适合上版的。因为上版就有稿费,有稿费就能吃饱穿好。我生活在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中,毕竟短的时间,没有太多余地给你考虑什么“完美”“冲击”,这些就只能在过程中碰运气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照片也不是每次给你5分钟都拍的出来的。我只能尽力找对方的状态咯,而图片风格往往都是根据那些客观原因决定的,比如场地啊,服装啊。你没法把穿着T恤衫的明星们拍得光鲜靓丽,也不可能把西装革履的企业家们拍得活色生香啊。
《姜文》覃斯波职务作品
色影无忌:在你的网站上看到一些在朝鲜、日本等地拍的照片,是什么样的机会过去拍照的?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尤其是朝鲜,在朝鲜拍照是一个有意思的经历吧?
覃斯波:我的家庭中热爱旅游的元素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根植在脑海中。而在媒体行业中工作,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出国采访的机会。此时,只要掏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就好啦!每个国家都能一点点修正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让你更有包容心和洞察力,因为客观放在眼前的事实和网络上片面截取的图片以及别人嘴里的道听途说是不一样的。朝鲜严肃紧张穷困又有着某种诡异的简单又看似快乐的生活;日本则是一个迷失在综合的文化中,又有着独特个性的发达的国家……诸如此类,让你总是对生活充满了目标和希望,你知道有人过得比你好,也知道有人过得远不如你时,你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底线和更远的目标。
在朝鲜拍照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艰难,他们都有规定的路线,而对于焦段(不允许150mm以上焦段的镜头)的限制又让你无法挖掘那些他们想要给你看的光鲜背后的苦难,所以,相对自由的拍摄环境,你只要去慢慢的记录就好了。我只记得对于朝鲜,我回到中国的时候,跟我当时从中国去美国的状态是一样的,就是“这地方真好啊。”
《姜文》 覃斯波职务作品
色影无忌:你喜欢读哪一方面的书?你觉得文学对你进入摄影的影响有多大?
覃斯波:在我小时候,家教还比较严格没什么娱乐的时候,为了找乐子,看了比现在多得多的书,基本是什么都看,从《格林童话》看到《第三帝国的兴亡》,从《彩图童话100集》看到《人体艺术解析》……基本上我所有的人生观基础都建立在我幼年出生自教师家庭的庞大书库中,所以至今充满了胡思乱想和毫无边际的各色思考。而现在则是更多的看一些时事评论啊,人物传记或者访谈,因为去研究那些人的思想和生平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比较。当我看到布列松当年差点因为感染病毒死在南非向他声名显赫的家庭寻求尸骨归根遭到父亲的拒绝时,那种感觉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一个在你心目中的大家,其实也经历过这么糟糕尴尬的境地时,你会对自己的困境又不禁充满希望,算是某种激励自己的精神鸦片吧。而荒木的《写真的话》中,你又能看到一些略带戏谑但是又充满哲理的话,让我一个其实从未喜欢过荒木作品的家伙,再次认真去认识这个人,真的是很重要的。好像偏题了,我只想说文学应该是我摄影生活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我整个人生的补充。
色影无忌:你能否描述上海的现在给你的感觉以及你所期望的上海是什么样子?
覃斯波: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浮夸、骚包、快节奏,基本上都是这些标签般的字眼。我想不出什么特别好的词来形容这个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童年在深圳成长的我对于靠近香港的深圳总是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来到上海后不得不说上海这个比深圳更为浮华的城市还是将我腐化了。以至于,现在我完全失去了“我是哪里人”这个概念。我不得不说我挺喜欢这个相对中国其他城市,更加安全,更加自由,更加先进的城市。但说实话,假如什么都不用考虑比如什么金钱啊,浮华啊,我那些堕落的灵魂中无尽的欲望啊之类的。我更喜欢拉萨这种市井又宁静,气候又适宜我这种怕热又喜欢晒太阳睡觉的家伙的城市。至于上海,我觉得她就是她现在这样就好,我并不希望她又什么特别大的改变,或许,变得更便利更国际化吧。
《郑大世》覃斯波职务作品
覃斯波简介:
《外滩画报》签约摄影师
并向《智族GQ》,《睿士ELLE MEN》《环球企业家》等多家媒体供稿。
2009平遥国际摄影展土仓展区《爱人/Lover》个展,独立策展人/摄影师
上海(362) 影像发现之旅(67) 覃斯波(2) 外滩画报(6) 摄影(2695) 肖像(194)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6-1-26 20:14
投票加分,传递快乐!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