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郑云高速开启快速旅游黄金大通道 连接多个著名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3 07:23
标题: 郑云高速开启快速旅游黄金大通道 连接多个著名景区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净影寺青龙峡峰林峡云台山  

  郑云高速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斜拉桥是国内第一座后跨越斜拉桥,大桥宽度大,长节段,施工技术难度大

  □本报记者 陈学桦 本报通讯员 成安林

  经过三年建设,全长65.5公里郑州至云台山高速公路武陟至云台山段于11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至此,郑州至云台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云台山真正成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后院氧吧”。

  郑云高速南起郑州绕城高速公路军扬枢纽,终止于云台山景区,贯联郑州、焦作两市,对接已通车的桃花峪黄河大桥,直通绮丽多姿的5A级景区云台山脚下。高速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速度100km/小时。

  焦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焦作要按照“外联周边城市、内畅城市组团”的思路,加快建成郑太客专焦作段、新焦济洛城际铁路,武云、南太行绕城和焦桐高速公路,焦作至荥阳、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焦作环城快速通道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着力构建系统性、全域性、畅通性路网建设大格局,打造10分钟都市交通圈和30分钟城市组团交通圈,让焦作的交通更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保障有力。

  今年9月27日,国道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将打通焦作市南大门,密切焦作与郑州及黄河南岸城市的联系。

  10月21日,太原至焦作(河南段)建设动员大会在焦作博爱举行。建成通车后,焦作至太原运行时间将由9小时缩短为2小时,将使河南郑州、山西太原两个省会城市步入2小时经济圈。

  “此次武陟至云台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河南各地与云台山的交通时间,将郑州、洛阳、新乡、开封等地纳入云台山‘一小时旅游圈’,使云台山真正成为河南人民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的后花园。”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金贵斌说。从车水马龙到青山绿水,从喧闹忙碌到悠游自在,只在说走就走的一念之间,周末到云台山来游山玩水、吸氧健身,享受回归自然的清新,将成为中原人民更为方便的选择。

  当下,川流不息的车辆行驶在郑云高速上,把云台山风景区、郑州黄河风景区、桃花峪风景区、嵩山、尧山及伏牛山风景区连接成生态旅游网。郑云高速必将成为中原腹地至豫西北地区的一条快速旅游黄金大通道。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3 10:58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3 10:58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3 17:20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6-12-3 10:58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3 17:20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6-12-3 10:58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神州揽胜    时间: 2016-12-3 21:4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神州揽胜    时间: 2016-12-3 21:4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6-12-3 21:51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4 07:13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2-3 21:4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4 07:13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2-3 21:4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4 07:13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6-12-3 21:51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15:41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15:41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15:42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16 18:19
笨笨嘉 发表于 2016-12-16 15:41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16 18:19
笨笨嘉 发表于 2016-12-16 15:41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