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西安唐贞陵石狮被锁铁笼防盗 建陵丢的悬赏金已达30万 -...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09:43
标题: 西安唐贞陵石狮被锁铁笼防盗 建陵丢的悬赏金已达30万 -...
西安唐贞陵石狮被锁铁笼防盗 建陵丢的悬赏金已达30万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6-12-05 10:16:50     手机看新闻   我要加盟
   字号:T | T

0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康慷)最近有游客拍摄一组图片说,在西安泾阳县的唐贞陵石狮子,被锁在了笼子中,大家说,难道这是为了防止石狮子逃走吗?
  11月29号,记者来到西安泾阳县的唐贞陵,见到了被锁在笼子里的石狮子,而且两只守陵的石狮子石刻都被锁紧了笼子里,难道真的防止他们逃跑吗?负责唐贞陵看护工作的黄师傅说,笼子其实在2010年就有了,主要原因是那一年离贞陵不远的建陵,两只石狮子被盗走了。
  唐贞陵文物管理所管理员黄正海:“2010年建陵石狮子被盗了以后,文物部门比较重视,当时也没有监控,都是凭人在这看管,就组织给这套了笼子。”
  给石狮子装上了笼子,并没有打消盗墓贼的想法,这些年仍然有不少盗墓贼在这里活动,但是因为看管比较严格,一直没有得逞过。
  唐贞陵文物管理所管理员黄正海:“有五六次主陵上也发现过,再四个土缺,四个土缺上都有盗洞,但是都没有得逞,通过我们看管给县上单位报,给公安上报以后,把贼都赶走了。”
  唐贞陵是唐宣宗李忱的陵墓,目前仍然有各种石刻三十多座,为了保护这些文物,2012年专门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而且有看护人24小时巡护,但是为了万无一失,还是给把石狮子锁在笼子中。唐贞陵文管所所长李涛说,目前唐代陵墓的石狮子价值都比较高,也是盗墓者喜欢偷盗的东西,2010年唐建陵丢失的石狮子目前仍未找到,而悬赏金额也是一翻再翻。
  唐贞陵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涛:“据刑侦专家说,这个石狮子被盗了以后,最大的可能就是就地掩埋,因为他通过很多路口高速路这些监控啥都没有发现被运出去,悬赏金刚开始是五万,到2012年底十月份涨到十万,到2014年至今是30万。”



作者: 红尘炼心    时间: 2016-12-6 10:01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6 11:12
谢谢分享,好贴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6-12-6 11:12
谢谢分享,好贴浏览支持!!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6-12-6 14:55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17:41
红尘炼心 发表于 2016-12-6 10:01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17:42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12-6 11:12
谢谢分享,好贴浏览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17:42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12-6 11:12
谢谢分享,好贴浏览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17:42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6-12-6 14:55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十里河    时间: 2016-12-6 19:22
加分投票点赞支持谢谢分享
作者: 十里河    时间: 2016-12-6 19:23
加分投票点赞支持谢谢分享
作者: 神州揽胜    时间: 2016-12-6 21:2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神州揽胜    时间: 2016-12-6 21:22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22:03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2-6 21:22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22:04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12-6 21:21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6-12-6 22:04
十里河 发表于 2016-12-6 19:23
加分投票点赞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21:34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21:34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6-12-16 21:34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