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李 萍
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抢救”这样的悲情字眼总是如影随形,“保护与传承”更是与“非遗”紧密相连的话题。这些无不说明了“非遗”的脆弱性:一旦缺乏足够的生命力,消亡便是其最终的宿命。
如何保护“非遗”?传承和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保护中政府的关键性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依靠政府扶持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新野猴戏的探索为那些适宜走向市场的“非遗”提供了一个样本。这个曾因一场官司而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省级“非遗”,近两年来从衰落颓势迎来了一个相对明朗的发展态势。不可否认,强劲的舆论风暴为其保护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也不否认,猴戏的未来发展仍存在不少危机,还需要扶持和规范,但其目前的成立专业协会、文旅结合发展等诸多探索,对一些“非遗”来说,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抱团取暖,在规范引领中寻求“自救”
“非遗”曾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保护也应是激活、完善、传承、发展。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要实现“非遗”的健康运转甚至再创辉煌,不能单靠扶持和“输血”,必须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多途径寻求“自救”。
猴戏,这个祖传父、父传子的生计,向来是一门一户单打独斗。在没落的境况中,猴戏艺人张俊然于2009年牵头并出资成立了新野县猕猴艺术(养殖)协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谋划猴戏前途,并为艺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协会的成立,的确对猴戏从困境突围起到了一定作用。2014年新野猴戏案中,猴艺协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为涉案艺人鼓劲打气,联系各级媒体,公开征集并甄选辩护律师等。此外,为解决证件难题,协会免费制作了涵盖会员各种信息的会员证,以红头文件形式为会员开具“外出表演专用证明”,同时倡导成立表演团体,即使猴戏表演规模化,也能拿到文化部门颁发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当然,猴艺协会要完全改变单打独斗局面尚需进一步努力,其规划发展也需要政府支持。但任一行业协会,都可成为成员根本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代言者,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值得借鉴。
固然,一些濒危“非遗”因传承人极少而无法组成协会,但同类别或相近类别的“非遗”,如南阳的杂技类与民间舞蹈类“非遗”,便可组合抱团表演,以丰富多样的表演内容逐步打开市场。“抱团”方式当然也不局限于此,也可由政府引导或社会力量搭台,使“非遗”传承人带上各自绝活共同入驻市(县)历史文化街区或文化园区,既有利于树立地方精神文化名片,也能盘活资源,让“非遗”在走进人们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
重新包装,在改变提高中谋求发展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但传统并非不需要创新和改变,时代在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变,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使“非遗”走进市场,走进现代人心中。
就新野猴戏来说,妙趣横生的表演一度是物质文化匮乏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消遣,因此不乏走南闯北的辉煌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猴戏在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娱乐形式中黯然失色,猴戏的文明程度及其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冲突等问题也一一凸显出来。
为了让猴戏为更多人接受,如今凡通过新野县猕猴艺术(养殖)协会派出的猴戏表演,基于形象提升都统一表演服装和道具,表演过程要求文明用语,表演形式也力求有所突破。同时,协会还在一些直播平台发布猴戏视频,欢迎观众提意见建议。此外,猴戏也逐步从街头走向舞台表演,避免占道及影响市容管理。当然,猴戏的改变就目前来说外在多于内在,如何更契合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尚需要在进一步提升艺术价值和内涵等方面作出探索。
“非遗”核心是传统,但要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必须重新包装契合现代人的观念和需求。一些传统“非遗”,如剪纸等手工技术,可通过重新包装,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进入文化收藏市场、礼品市场及大众旅游市场。一些戏曲或舞蹈类,也可引进先进的东西予以重新包装,如桐柏皮影戏,可尝试加入荧光、幻影等时尚元素以迎合年轻人的爱好……在坚持“非遗”自身传统特性的基础上,跳出固定思维求新求变,使之更适应现代审美及文化消费观,这样才能争取更大的市场。
文旅结合 在拓展市场中促进传承
由于“非遗”的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但“非遗”传承,如何传成?孤立的保护显然难见成效,唯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传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其实可以走一走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路子。
新野猴戏,数千年来走街串巷的街头表演方式却与现代城市管理相悖,极大地限制了生存与传承。这几年,新野猴戏尝试与旅游结合,利用景区平台促进猴艺发展。一些猴戏艺人签约入驻北京、江苏、河北等多地景区,有的甚至参与了影视剧拍摄,拓展了表演途径,收入也提高很多。张俊然说,他们计划今后在景区表演时告诉游客动作要领,让游客参与猴戏表演,“让猴戏更深入人心,甚至达到人人传承的目的。”
“非遗”若只放在博物馆里或照片上,人们只能远观,体会不到也感受不到,这样的保护其实意义不大。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人们其实渴望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项目。且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要让百姓享受文化,让更多的人体验、参与和了解文化的魅力。除了新野猴戏走进景区外,在内乡,宛梆入驻内乡县衙,不断推出的反腐倡廉题材与县衙景区文化十分契合;在外地很多景区,“非遗”亦融入旅游之中……
当然,并非所有“非遗”都适合旅游,但大多数可以通过合理开发为旅游所用,在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增加民众对“非遗”认知的机会,让“非遗”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非遗”才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