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59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水润青山 南水北调撬动绿色转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7-12-13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光影梦华 于 2017-12-15 11:12 编辑

    寒风料峭,但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远远望去,4000多亩连片的软籽石榴树就像一片绿毯,护卫着南水北调中线干渠。

   张河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蔬菜村,村里种辣椒、南瓜,老百姓收入一直不错,但种植蔬菜时间长了,化肥农药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土壤出现板结,农产品质量也明显下降。“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谁都没有转型的勇气。”张河村村支书张家祥说。

这是12月9日在河南省淅川县航拍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记者 冯大鹏 摄

在河南淅川林吉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汽车悬架(2016年7月29日摄)。记者 冯大鹏 摄

    2014年,由于南水北调干渠从张河村穿村而过,为了保证水质安全,绿色转型成为张河村必须做出的选择。为了转型发展,2014年张河村统一流转土地,全村4800多亩耕地全部种植软籽石榴,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张家祥介绍,过去种植蔬菜,平均一亩地施用化肥400斤,现在全部使用有机肥,不再使用化肥,将农业生产的化肥面源污染降到了最低。

    绿色农业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过去种植蔬菜,每亩地产值不到2000元,现在种植石榴每亩地产值能达到1.5万元。张家祥说,绿色转型让村里环境变好、收入提高,现在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比过去增加了将近1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保护水质安全的责任重大,为了将污染危险降到最低,淅川县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淅川县副县长刘现说。

    在淅川福源制业有限公司厂区内,新修建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来往穿梭,一片繁忙,而隔壁是破败的氯碱加工厂房,还未完全拆除的残垣断壁孤零零地矗立着,与新厂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淅川工业转型的写照。

    2012年起,为确保水质安全,淅川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淅川丰源氯碱有限公司被关停后,转型成立了福源制业有限公司。公司经理郭新彦说,关停时企业固定资产已经超过9000万元,最高年产值达到2亿元,职工人数超过350人。“关闭时确实不舍,但现在看起来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郭新彦说,转型后的福源制业经营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相比过去的氯碱企业利润率更高,行业前景更好,3年内能够实现年产值3亿-5亿元。

    绿水润青山,南水北调对水质保护的要求,给淅川戴上了“紧箍咒”,也成为撬动绿色转型的“金箍棒”。
这是12月9日航拍的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渠首处。新华社发(李嘉南 摄)


    目前,淅川县生态产业种植面积已达到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98.7万亩;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值从2005年的70%下降到30%,全县的工业主导产业已从化工业转为机械装备制造业,行业年产值达150亿元。

                                                                                 (孙志平、宋晓东)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3 17:20 | 只看该作者
{: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2-13 17:22 | 只看该作者
{:7_3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2-13 22:13 | 只看该作者
{:7_296:}{:7_296:}{:7_307:}{:7_3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