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光影中国网四川站"传承六百多年会理铜火锅的前世今生"拍摄活动圆满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栀子蓝铃    时间: 2018-3-12 17:49
标题: 光影中国网四川站"传承六百多年会理铜火锅的前世今生"拍摄活动圆满成功
    光影中国讯 (记者张景)3月12日,光影中国网四川站组织的"传承六百多年会理铜火锅的前世今生"拍摄活动圆满成功,15人参加了本次拍摄活动。

活动合影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开始在会理开矿炼铜。根据现在会理北郊倮倮冲和南郊甘营湾出土的铜鼓、编钟,以及瓦石田、粪箕湾发掘的武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和饰品等青铜随葬品来看,会理最早的青铜冶炼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逾两千五百年,会理民间以拥有使用铜制器皿为家境富裕的象征。

    同治年间,大小迤北、金狮、黎溪等铜厂年产量达百万斤以上,成为四川最大的铜矿产地,川滇锁钥的古城会理,因其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大而被誉为“攀西矿产博物馆”。特别是铜矿的蕴藏量,占到全省铜矿储量的88%以上。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片丰饶富蕴的宝地上掘进开采,当炉冶炼。
   

    在对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因为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当时几乎不产铜,更不可能跨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从中原运入,远隔金沙江的云南东川也不太可能成为三星堆的铜料供应地,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根据产地、运输路线以及当时的冶炼技术来看,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如太阳神鸟、青铜面具等国宝级文物使用的铜极有可能是源自会理。

    现在专家们已经着手对会理的铜矿开采遗址发掘并进行同位素测定,在中国的冶金史上,应该添上会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会理的矿冶业开始进入繁荣期。鹿厂、黎溪、通安等地开始大量开采铜矿;清朝开放矿禁之后,更是大量涌入江西、湖广等地人口进入会理开采矿山,仅当时力马河青矿山一地矿工就聚集数千人之多,形成人口的大迁徙。乾隆十七年,黎溪、力马河等地开始开采冶炼被称为“中国银”的镍白铜;同治年间,大小迤北、金狮、黎溪等铜厂年产量达百万斤以上,成为四川最大的铜矿产地。光影中国网四川站用镜头记录传承六百多年
独具特色的手工艺--会理铜火锅,圆满结束本次拍摄活动。

  











194339qe2fdv2pzir2r2tu.jpg (186.38 KB, 下载次数: 5)

194339qe2fdv2pzir2r2tu.jpg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