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让闪光随心所欲---外接闪灯离机闪光全攻略 [打印本页]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8
标题: 让闪光随心所欲---外接闪灯离机闪光全攻略
本帖最后由 御书琳枫 于 2010-12-31 00:22 编辑

在人像摄影中, 外接闪光灯由于其轻巧灵活智能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的青睐,最近几年,国外的一系列有关人像摄影外接闪灯拍摄方法的教学课程在国内的普及,更是加快了这一趋势,不过,对于很多国内的人像摄影师而言,由于无法直接看到造型光,外接闪灯使用起来依然是复杂而陌生的。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8
其实,虽然外接闪灯功能很多,但对于人像摄影而言,离机闪光才是外接闪灯应用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只要掌握了闪灯的离机闪光技术,那么外接闪灯在外拍甚至影室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8
离机闪光的两种方式:
外接闪光离机闪光包括有线离机闪光和无线离机闪光两种方式。它们各具特点,技术要点也有所不同。但就现在闪光灯技术的发展来看,无线离机闪光“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更高。
而毫无疑问的是,能够实现无线离机闪光(特别是TTL无线闪光)的外接闪光灯确实可以让摄影师拍摄更轻松,布光也更加灵活。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一,有线离机闪光
有线离机闪光的实现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各厂家为自己闪灯配套生产的离机闪灯线,这种闪灯线一端直接装在相机的热靴上,另一端则以灯座的形式和闪灯链接。由于线上有专门的接点, 所以闪灯和相机的信息传输会同闪灯安装 在热靴上一样通畅。可以实现闪灯的各种自动功能。有时候,当离机闪灯线不够长时,我们也可以将第二条离机线连接起来使用。在不改装的原则之下,这是一种很好的变通方法,不过,虽然各厂家都生产这样的连接线,购买起来也很方便,但他们相对来说比较昂贵,一根连线往往需要几百块钱,对于器材庞杂的影楼来说,如果遗失不但有经济损失,更糟糕的是会影响到拍摄的正常进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将某品牌的离机线用在另一品牌的相机上,虽然可以获得信号连接,但仅能使用闪灯的手动模式,其他功能则会全部失效。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另一类连接方式是利用通用的PC接点来连接,它的好处是,对于我们来说基本可以不考虑线的问题,(因为其和影室灯联线是通用的)而且一根线可以连接不同厂家的相机和闪灯。这种连接方式的缺点是联线无法为闪灯提供数据信息,所以闪灯的一些自动功能无法实现。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虽然这两种方式中,第一种连接方式的自动化程度高,很适合外拍使用,而第二种连接方式适合棚拍,我们可以先测好棚内的光线,然后将闪灯调整到M模式(全手动模式)即可。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事实上,有线离机闪光存在的问题是布光受线长的限制,专用连线的长度大多是1.5米,也就是说,闪灯最远只能在距离相机1.5处为主体打光。在影室内使用PC接口连线虽然距离上要远的多,但总有根线拖在地上,会多有不便。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外接闪灯灯架,可以将闪灯架在灯架上,像使用普通影室灯那样使用。】
【用闪灯进行棚拍的局限性:】
1,对相机有选择:一些相机不支持无线引闪,所以需要引闪器或连接线。
2,性价比差:如果单纯的为影室拍摄购买数只原厂高端闪光灯,那么这种方案明显不如购买大功率影室灯,(不过可以购买一些国产闪灯作为辅灯,)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09
3,无法在拍摄前看到布光效果:不像普通影室灯组恒定发光或有造型灯,所以拍摄前无法直接看到拍摄效果,这样也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小心漏电:如果购买了国产闪光接收器加装在闪灯上,其常有漏电现象,使用时要多加小心。
5,直接输出的闪光光线过硬:对于人像摄影而言,外接闪灯的光线比较硬,所以必须加装柔光罩,当然,想拍出硬光效果的肖像照除外。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0
二,无线离机闪光
在外拍中使用一个三脚架架设闪灯进行无线离机闪光,就仿佛把笨重的影室灯带到了户外。
在无线离机闪光方面,目前不同相机厂家的这一技术大多有所不同。
首先,各厂家的高端外接闪灯可以作为指令灯引闪其他闪灯,所以只要将他们装在机顶,就可以引闪其他离机闪灯,另外,某些中断的闪灯不能作为主灯引闪其他闪灯(无法作为指令灯只能作为受命灯),比如尼康的SB 600只能采用闪光引闪其他闪灯,但是被引闪灯的许多自动功能会得不到发挥。这也是高端闪灯中与中端闪灯的一大区别,采用外接闪灯进行无线引闪的有效控制距离是10米,而且远距离时主辅灯的夹角不能大于30度,较近距离处则可以达到60度,显然,专门准备一只高端闪灯作为引闪之用,这种无线闪光方式并不适合影楼使用。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0
其次,目前每个厂家都有专门的引闪器,比如尼康的SU 800,它们都可以指挥自己厂家的外接闪灯实现无线离机闪光,虽然专门的无线引闪器价格要低于一只高端闪灯,但对我们来说,这种方式的性价比似乎也不是很高。
另外,某些相机可以通过相机内置闪光灯来带动外接闪光灯实现无线闪光。比如奥林巴斯E-3就可以通过内闪控制三组闪灯。尼康的中高端单反相机可以控制两组,而索尼的单反只能控制一组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0
以尼康为例。虽然其也生产专门的无线引闪器。但该厂家中高端闪灯在配合中高端数码单反时,不但可以采用SU-4功能进行无线闪光引闪,(SU-4为闪光引闪,所以其他品牌的相机 只要有内置闪光灯,都可以对尼康中高端外接闪灯进行无线引闪,但这时被引闪闪灯的一些自动功能将受到限制),也可以采用专门的无线引闪功能(例如将尼康SB-800闪灯设置为REMOTE即可实现)。单独通道无线引闪的好处是自动功能可以全部保留,而且不会被其他相机的闪光以外引闪(值得一提的是富士S5由于采用了D200机身,所以也可以使用这一技术进行引闪。)相比之下,佳能闪灯就不支持各种内闪引闪功能,所以要购买专门的无线引闪器才能实现无线离机闪光。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0
目前国内的一些厂家为无线离机闪光设计了专门的接收器。只要将其装在无法实现无线离机闪光的闪灯上,就可以由红外引闪器或闪光引闪,实现闪灯的无线离机闪光,这对于使用佳能相机的影楼来说,确实可以省下一笔购买原厂引闪器的费用,因为接收器要比原厂引闪器便宜的多。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0
【使用内闪引闪其他闪灯的注意事项:】
1,使用内闪引闪外接闪光灯时,要将内置闪灯打开,此时的内闪可以关闭闪光输出,不用来照明而是只发射离机闪灯的控制信号。
2,确定相机和离机闪灯间没有障碍物,也可以试拍确定无线功能是否正常。
3,如果采用闪光引闪,户外的强光或者其他光线可能会干扰闪光,从而无法正常闪光。
4,不使用离机闪光时,记得把外接闪光灯的工作模式转为正常,否则闪灯装在机顶后会无法正常工作。5,在使用闪灯引闪无线闪灯时,一定要把闪灯的接收窗对着相机,这样才能让闪灯接收到闪光信号,否则可能造成闪光失败。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1
无线电闪灯离机控制系统
从上述的无线引闪技术不难看出,相机厂家的无线离机控制都是以光来控制闪光系统的,所以受限于光的直进特性,当相机与被引闪闪灯间有死角时,可能无法正常引闪,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器材配件厂家开发了无线电闪灯控制系统,(分为发射器及接收器,成对使用),从欧美的一些人像摄影教学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技术在西方国家的人像摄影中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1
目前市面上的无线电闪灯控制系统有价位较低的中国及韩国产品。也有价格较高的欧美品牌产品,其中欧美品牌的可靠度更高。知名品牌的有效距离可达上百米,而且不会被其他无线电设备干扰,信号能平稳的发射与接收。当然,使用这一类无线电接收器,大多只能把闪灯设定在M模式,如果想购买能够实现TTL闪光的系统,价格则会更为高昂。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1
【无线离机闪光的注意要点】
1,使用闪灯的M模式作离机闪光时要估计好距离,强度及角度。
2,相机的曝光模式会直接影响闪光的效果。在进行离机闪光时更要注意相机曝光模式的选择。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1
3,注意内闪与闪灯间的距离。
4,使用广角镜头时应注意闪光灯照射角,尽量增大外景闪灯的照射范围,一面出现暗角。
5,在进行TTL离机闪光时,不同厂家的产品设置方式不同,以尼康为例,在使用厂家专门为自己闪灯配置的离机闪灯线时,可以在闪灯上进行闪光补偿的调节,而使用无线闪光时 ,需要在相机上调节闪光补偿。
6,直接进行TTL离机闪光的光线比较硬,所以在拍摄中要多用柔光罩,反射罩,同时最好根据顾客的肤色对闪光输出进行一定的增减。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0-12-31 00:11
【在外拍中,采用无线离机闪光能够让摄影师的布光和补光更加自由,特别是强逆光等环境中,根据主体直接曝光或用反光板补光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使用闪灯补光,可以更好的平衡光线,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