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传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南阳府衙甲骨文文字馆学传拓 [打印本页]
作者: 龙行天下1 时间: 2024-2-20 23:37
标题: 传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南阳府衙甲骨文文字馆学传拓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2-20 23:39 编辑
传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南阳府衙甲骨文文字馆学传拓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传拓是以纸紧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在“传拓”中“拓”字读tà,拓也作搨。
现存最早的拓品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于甘肃莫高窟第一十六窟发现藏经洞里三件唐拓本藏敦煌石室之一为的唐太宗行书《温泉铭》,尾题“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证知确为唐初物。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和柳公权《金刚经》,也是残本。《温泉铭》、《金刚经》及《化度寺》之前两页,被伯希和劫往法国,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 比较著名的传拓作品有:甲骨上的刻字;石鼓上的大篆琅琅刻石及青铜铭文的小篆;刻石《熹平石经》的隶书(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刻碑46块,20余万字,刻载儒家七经);三国锺繇《宣示表》(楷书形成的初期代表作品);隋代始刻的云居寺石经;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唐代有代表性的书体,为早期雕版常用的字体)等。《隋书·经籍志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就有“传拓”一词。俗称拓片。青铜器、秦砖、汉瓦、画像砖、画像石、碑刻、石雕、摩崖石刻等等,都可作为传拓的对象。因为拓片均是对实物进行操作,所以拓片本身也很珍贵。历代收藏家们都很重视旧拓本。现有的旧拓本作为珍贵文物大都收藏在各大博物馆内。 在陕西碑林,当代的拓工们延续着传承下来的技艺。鬃刷、打刷、墨板、大小不一的扑子等专业工具一应俱全。无论是人物还是碑文,经他们娴熟的捶拓后,一张张精美之作飘然而下,向世人揭示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事件,是怎样的轰轰烈烈。它浓缩成一件件拓片艺术作品,流传或收藏在世界各地。通过拓片上的记载向人们传达着一个信息,五千多年以来,在东方大地上,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通过人类的繁衍和流动,也把他们的文化和文字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 【甲骨文拓片】甲骨文是商周二代以契刀刻划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内容除极少数属于记事外,大部分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秦汉瓦当拓片】瓦当是古代建筑构件,为泥质,不能多拓,不像照片可以无限复制,因而增加了收藏分量。 【历代砖拓】历代墓葬风俗制度变迁,自秦砖至明砖,成为一个系列。朝代愈短,数量愈少,愈有价值,尤其是有文字、图案者为佳。
【古币拓片】古钱一般体形较小,打拓工具要精致、小巧,成为收藏新宠。 【砚铭拓片】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砚铭属派生物。砚铭内容记录着刻砚者、砚主人、赠砚者、收藏者、鉴赏者对砚的描述、感慨和因砚及人、事而发的感慨。 【汉画像拓片】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等,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汉画拓片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其中拓片分为朱拓和墨拓两种,分别是用朱砂和墨汁作为颜料拓印,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而且古代把刚出土的石刻常用朱拓。其拓印形式又分为蝉翼拓和乌金拓。 【碑拓】此乃拓片数量最多部分,涉及历代名碑,是如今书法临摹的主要参照。 【铜器拓片】铜器拓片,是指在铜镜和青铜器的铭文与花纹,而拓印下来的拓片。 【造像拓片】造像拓片,是指在古代石刻造像(多以佛教题材为主),而拓印下来的拓片,是中国传统美术的源泉。
历史在创造、泯灭、新生的进程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彩陶上的画符,甲骨上的刻字,“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古碣凭人拓”的传播,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国宝的面世,促使了传拓这种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今天,传拓技术已不再深藏闺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性、普及性的方式,在对青少年的开放式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技艺。
-
IMG_20240217_101856_副本.jpg
(111.93 KB, 下载次数: 0)
-
IMG_20240217_131808_副本.jpg
(132.8 KB, 下载次数: 0)
-
IMG_20240217_131819_副本.jpg
(137.41 KB, 下载次数: 0)
-
IMG_20240218_134604_副本.jpg
(122.63 KB, 下载次数: 3)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