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思考(连载中——3月11日更新至“对好风景就在你身边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3 23:17
标题: 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思考(连载中——3月11日更新至“对好风景就在你身边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3-11 16:46 编辑

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思考
虽然喜欢摄影、痴迷摄影,玩摄影时间也不短了,但始终是一个业余爱好。工作之余,拿起相机,拍一些风光、花草,闲暇时坐在电脑前,调调片子,欣赏一下过去的照片,回忆一下这些片子拍摄时的场景,上网与摄友们交流,自娱自乐,感到生活很充实。

几年来,不断的对自己的摄影经历、摄影理念和摄影心态进行反思,想了很多很多,也总想把思考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自己留作纪念,同时发到论坛,供新入门的朋友参考。这几天有一点时间,就把我平时凌乱的思考整理出来。

思考一:我们业余摄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摄影也不例外。我们绝大多数的业余玩家尽自己所能购买器材,挤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摄影理论、尽力提高摄影的前期和后期技术,不惜花费不菲的钱财外出采风游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影响了工作和家庭,那么我们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

成为大师?基本上没有可能。中国有13亿人,业余摄影爱好者有几千万,有几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能够成为摄影大师呢?想成为大师要有很多条件,比如天赋、环境、灵感、机遇等等,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具备的,不排除有极个别的人靠一张片子成名成家,但这只是个例,我们普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想都不要想。

靠拍片赚钱?有投入就要有回报,我们为摄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个人能力而言),想要得到一点经济上的回报无可厚非。我很佩服开影楼、影像工作室的摄友,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依靠摄影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很不容易。但开影楼、工作室毕竟是属于专业范畴,他们不属于我所定义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群体。现在社会上有太多专业的摄影机构,有太多专业的摄影师,我们业余摄影爱好者想要靠照片赚钱是很难的,顶多不过本单位想拍一些专题,不想请专业摄影机构,让你拍,给你一点补助。但这点收入对于你为摄影投入的支出来说,那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靠片子赚钱并不是我们业余摄影的目的。

参赛获奖?无论专业、半专业还是业余,拍片子都想获奖,因为获奖是对你片子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作为业余爱好者,获奖非常不易。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水平问题,业余爱好者的技术水平大多不如专业摄影师,并且时间有限,不可能像专业人员,为拍一副理想的片子,可以等待几天甚至几十天,所以片子质量一般不太理想,这样的片子很难得奖;其二是评委的问题,现在很多摄影大赛的评委并不是纯学者,有的是商业机构的代表,有的是相关方面的领导,这些人基本上不懂摄影,即使是摄影专家,也还存在熟人推荐、是否送礼的问题,真正的好片子不一定能够得奖(这里不是说得奖的都不是好片子);还有一个审美观点的问题,这在下面再说。其三是参赛的频度和数量,只有经常参赛,多个作品参赛,才有更多的获奖的几率,千万不要指望一幅作品第一次参赛就得奖。现在好多影赛都要求扩印10-15寸的纸质照片,如果你每年参赛十几幅,那还无所谓,如果你每年参赛几十次,参赛几百幅作品,仅仅扩印和邮寄的费用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有一些摄影人(比如大单位里宣传科、办公室的人员,他们属于另外一个摄影群体,虽然不是专业摄影师,但摄影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半专业,所以我用摄影人而不用摄影爱好者来称呼他们)就是参赛专业户,因为他们参赛自己不用负担一分钱的费用(单位出钱),但如果获奖,他们自己会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他们有参赛的动力。而如果我们业余爱好者得奖会有什么好处呢?多数情况是奖金还不够领奖时路途的费用,弄回来一个证书(或奖杯)放书柜里,来客时炫耀一下,其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参赛获奖也不是我业余摄影的目的。

说了这么多都不是业余摄影的目标,那么我们业余摄影爱好者投入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说:业余摄影没有目标,就像旅行,这是没有目的地的行程,我们享受的是摄影的过程,我们欣赏的是沿途的风光。

为了拍朝霞我们可以45点就站在瑟瑟寒风中等待,为了拍夜景我们可以在深夜还背着三脚架在都市里徘徊,为了拍雪景我们可以在零下几十度的冰雪中伫立,为了拍到好的风景我们可以不远万里在路上跋涉,我们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坐在电脑前P片子,上网与摄友们交流,获得视觉和心灵的愉悦,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当有一天你老了,跑不动了,就在家里看着这些片子,回忆拍摄这些片子时的场景和过程,那将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作者: 亦真亦幻    时间: 2011-2-24 11:17
业余摄影没有目标,就像旅行,这是没有目的地的行程,我们享受的是摄影的过程,我们欣赏的是沿途的风光。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4 16:07
谢谢区长、版主评分加精鼓励!谢谢老师们的赞同和支持!

这些只是我30多年业余摄影道路上的一些思考,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正确,欢迎老师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作者: 丹水钓客    时间: 2011-2-24 16:37
实在透彻,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有的片子差的不能再差了换能获奖,熟人关系,摄影人的悲哀呀。引用你的话-:有的是相关方面的领导,这些人基本上不懂摄影,即使是摄影专家,也还存在熟人推荐、是否送礼的问题,真正的好片子不一定能够得奖
很有感触的说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4 16:44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2-24 16:56 编辑

思考二: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器械观。
好片子需要好器械,摄影圈里人人皆知。但好器材不是白送的(有条件使用公家器材的除外),那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先不说中画幅、大画幅加数码后背,即使是低档的徕卡也要数万元,再退一档次,尼康、佳能的高档机身和原厂镜头也不是我们这些业余玩家所能消费得起的。我是N家(C家的器材不太熟悉),就说N家的器材吧,尼康D3X机身要45千多,镜头配齐焦段,就目前的行情,12-24/F4将近8千,24-70/F2.813千,70-200/F2.8 VR15左右,必备一个105微距头5千多,再加上滤镜、外闪、三脚架等东西,一套下来10万还不太宽裕。

我们业余摄影爱好者大多是工薪阶层,一个月23千块还得养家糊口,哪里有能力置办这些器材?即使你是狂热发烧友,倾家荡产甚至是举债买了这些东西,挂在胸前有资本炫耀,群拍的时候有一定的优越感,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问题是你拍的片子用来干啥?扩印30英寸以下的照片,全画幅机子与APS画幅机子出的照片,肉眼基本上看不出差别,而你将照片扩印成30英寸以上的机会有多少?如果仅仅是上网交流,缩放到800*600像素,那么即使是小DC的片子,也与全画幅差不了许多。我见过很多小DC片子,拍的比单反机还好。

再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一个使用APS画幅机子的爱好者,升级为全画幅机子,你的片子质量会立即提高一大截吗?我看未必。  当然,高档全画幅机身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选是它的控噪,高ISO带来快门速度的提升,可以适应更多的拍摄环境,新增了许许多多新的功能(虽然这些功能对于你不一定有用),是专业摄影师的不二选择。

另外,一张片子的优劣并不是仅仅看片子的质地、噪点、色彩、清晰度等这些客观指标,好的片子得要拍出“灵性”,得要拍出“神韵”,这些东西你用再好的器材也是拍不出来的。    (什么是灵性?什么是神韵?我也说不清楚,因为以前拍胶片,限于拍摄成本,拍片子少,但自05年拥有数码相机以来,先后用过5、6个相机,拍了不下于5万多张片子,没有出过一张有灵性有神韵的好片子,真是汗颜、惭愧。呵呵!)

我是一个穷人,从06年入D40X+18-55的套头以来,配齐焦段都是副厂头。先是用腾龙17-50/F2.8代替原来的套头作为挂机头,片子的清晰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然后进了腾龙的90/F2.8微距头,拍摄花花草草有了很大的便利;在APS画幅的机身上,17mm 的焦距没有广角,拍风景时感觉力不从心,只好又进了腾龙的10-24/F3.5-4.5超广角;感觉焦距不够长,拍摄远景时有点力不从心,又进了腾龙的小龙炮,70-200/F2.8,这款镜头成像不错,不低于尼康的小钢炮;前年迷上拍鸟,进了最便宜的超长焦,适马50-500/F4-6.3,500mm时的成像比较满意;拍鸟光圈太小,快门速度提不上,又进了D90机身,ISO800可用,噪点控制比D40X好多了。当然,也进过一只原厂头,那就是50/F1.8,这是尼康最便宜的标头(在尼康整个镜头群里,除了18-55套头以外,就数它最便宜)。    这些东西都是这5、6年来陆续添置,感觉经济压力不是太大,如果是一次性添置,即便这些都是些廉价货,我也买不起!

我的选择镜头的理念就是质优价廉,只讲实用。所以我喜欢腾龙(不是我不喜欢尼康,而是我的口袋不喜欢它,呵呵!)。这几款腾龙头都是在网上备受好评的,除了小龙炮和适马50-500以外,价格都在3000元以下,腾龙头的机械性能比较可靠,成像锐度与尼康相差不大,但价格只是尼康的1/3-1/5,它的缺点就是光线差时对焦慢,甚至拉风箱。这个缺点对于我影响不大,我以拍风景和微距为主,不拍纪实类的片子,对抓拍要求不高。我没有用过图丽的镜头,不敢妄作评价,但从网上了解,图丽镜头的机械性能和成像锐度都不行。我也不喜欢适马,有超声马达对焦快倒是不错,只是成像锐度不太理想,机械性能不太让人放心,特别是镜头上的涂层特易脱落,我的适马50-500才二年,漆皮就剥得惨不忍睹,所以以后就再也没有进过适马的镜头了。

使用副厂头最大的缺点并不在于摄影上,而是在于摄影以外的东西上,群拍时人家都是镜皇、小竹炮,你用一个适马、腾龙,感觉好没面子。不过好在我一个老头子了,已经过了虚荣心这一关了,也不再怕别人笑话了,呵呵!

说了这么多,还是归纳一句话:摄影技术第一,器械其次。有好技术使用差一点的机子和镜头也可以拍出好片子,技术不行用D3X+镜皇也出废片。APS画幅的机子与全画幅机子的差别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原厂牛头与副厂狗头成像的差别也是微乎其微,升级机身和镜头并不能让你的片子质量有大的提高。我接触过的摄友中不乏使用全画幅+牛头的,没有见到他们的片子比我的强多少(我的技术很差,这么多年没有拍出一张好片子,看来他们的技术也不比我好多少,呵呵!)。在这里告诫打算利用升级器材来提高自己片子质量的朋友,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用好自己手中的器材,发挥出现有器材的最大潜能,拍出自己满意的片子才是正道。有人说,玩副厂头玩的是技术,玩原厂头玩的是气派,这话不无道理。如果你使用差一点的器材拍出高档器材的效果来,那将又是一种乐趣!

我并不是说购买原厂牛头的朋友都是为了气派、都是满足虚荣心,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原厂牛头有它的价值所在,比如成像的质量、机械性能、暗光下的对焦以及与机身的兼容性等等,这些都是副厂头所不能比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支持原厂头。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就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选择器械的原则。

作者: 孤帆远影    时间: 2011-2-24 18:37
{:7_296:}{:7_296:}
作者: 云海雾松    时间: 2011-2-24 18:45
很诚恳,很实在的思考!
作者: 快乐梦幻    时间: 2011-2-24 19:26
快乐生活,快乐摄影。
作者: 来回飞    时间: 2011-2-24 19:34
回复 快乐梦幻 的帖子

人生如梦 ,亦如幻。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
不枉此生。

作者: 轻松    时间: 2011-2-24 21:31
自娱自乐,感到生活很充实。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7_296:}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5 19:58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2-25 21:32 编辑

思考三:什么样的片子才是好片子?




这个问题太大,范围太广,涉及的因素太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但这也是近几十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反复斟酌,还是写出来,说一说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心目中好片子的标准,期望对于初学者有所帮助,老手就不要看了。呵呵!



拍出好片子是每一个摄影人的梦想,在这一点上没有业余和专业的区别。但什么样的片子才算是好片子呢?看到一副漂亮的片子,大家都说好,但好在哪里,不是人人都说得出来的。相信这个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许许多多喜爱摄影的朋友,大家都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样的片子是好片子,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拍出好片子。

我常说,评价一幅片子要比拍出一幅漂亮的片子难得多。 因为要对一幅片子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者既需要有深厚的摄影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还要需要有高超的语言技巧。 能看出片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婉转的表达出来,使被评价者心服口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评价者(在这方面我自认是不行的)


77年开始学习摄影,相关书籍和杂志买了一大堆,(八十年代初开始订阅《中国摄影》,从1.7元一本一直涨到5.8元一本才不再订了,订不起了,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0多元啊!),虽然功夫没有少下,但由于个人的天赋较差,资质愚钝、悟性不高,以致如今还徘徊于摄影艺术的殿堂之外,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造诣了。但相关文章看多了,优秀片子看多了,也试图从中找到“什么样的片子才是好片子”这一问题的答案。现在就将我苦苦思索几十年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与老师们在一起交流、探讨,也希望老师们能够不吝赐教,给我指点迷津。

一幅片子的好坏可以从二个层面来分析,即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技术是艺术的保证,艺术是技术的目的,而优秀的片子则是二者有机的结合。



【一】 首先说说技术层面:

1. 合适的亮度和反差。  除了特意表达一些特定的场景(如夜景、黄昏、高调人像等)外,片子不能有大面积的过曝、欠曝的现象,特别是片子的主体部分,必须保证图像明暗适宜、层次分明,这是对于片子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这些,就依靠拍摄者对于相机正确的设置和对于现场光线的把握。


有的朋友会说,现在的相机都具备自动曝光功能,都能保证所拍的片子明暗适宜。但我告诉你,相机的自动测光并不十分可靠,如果完全依赖它,大多数时候情况下并不能保证你所拍摄的主体曝光完全正确(比如拍摄逆光或光线反差过大或背景亮度过高过低等等),这就需要你选择合适的测光方式,灵活运用曝光补偿,有时候还要使用手动曝光,以达到正确曝光的目的。

2. 清晰。  一张主体模糊的片子是称不上好片子的,清晰度也是对片子的基本要求之一,除了拍人像片可以适当柔化外(柔化与模糊不是一个概念),其它题材的片子主体都必须清晰。因为在合适的反差下,清晰的片子显示的细节更多,使你的片子在有限的面积里容纳更多的信息,让你能够更充分、更细腻的表达主题,增强片子的可视性和感染力。

清晰的片子依靠准确的对焦、相机的设置和镜头的成像素质。自动对焦有时候也并不可靠,特别是现场光线较暗或主体前面有遮挡时,主体很难清晰。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对焦区域和对焦方式,必要时使用手动对焦,以达到主体清晰的目的。




至于镜头的成像素质,那是由镜头的价格决定的,与技术无关。但每款镜头都有它的最佳光圈,都有它的最佳成像区域,在对景深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多使用它的最佳光圈和最佳成像区域,以扬长避短,使用低档器材拍出高质量的片子。要知道狗头在最佳光圈和中心部位的成像并不低于光圈全开的牛头!

3. 适宜的色彩。  片子的色彩暗淡、影调灰暗当然不能算是好片子,但色彩过于艳丽,远远超过景物原来的色彩,也不见得是好片子(一些表达特定题材的片子除外)。一般来说,不同的摄影题材对于色彩的要求也不一样,人像片的色彩还原要求比较高,需要尽可能接近肤色;而风景片的色饱和度可以适当高一些,以更好的表达风景的美丽和壮观。色彩艳丽的片子比较吸引眼球,但中性的片子则显得更深沉、厚重,这就看拍摄者自己的审美取向了。

要获得合适的色彩,相机的场景模式和色彩模式的设置非常重要。同时色饱和度以及色彩还原的正确与否与曝光量密切相关,我见过一些朋友拍出来的人像片脸上是绿的,跟动画片里的妖精一样,这样的片子被拍摄者能满意吗?也见过一位去西藏的朋友,为了更好的表现蓝天白云,降低了二档曝光量,结果天空表现不错,但地面的人物、草地、雪山都看不见了,这样的片子能叫好片子吗?当然,还有白平衡的问题,严重偏色的片子不是好片子(除了一些极特别的创意),相机的自动白平衡不可靠,需要拍摄者根据拍摄现场光线不同的色温来随时调节,有时候还需要使用手动白平衡。


4. 层次和质地。  层次分明、质地细腻的片子让人看了舒服,而层次缺乏、质地粗糙的片子让人反感。我们知道,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无论是CCD还是CMOS,无论是APS还是全画幅,感光的宽容度都不如胶片,但即使是胶片,也远远不能完全记录自然界的光线,所以相机内部的图像处理引擎要对光线的强度进行压缩(即使你使用RAW模式,也是经过压缩的),以保证照片的反差不至于超出感光元件的宽容度。而在压缩的过程中,层次也随之减少,所以反差与层次是一对矛盾。反差低时层次多,但画面暗淡,色彩不鲜艳;反差高时层次减少,画面显得不细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拍摄题材的要求来选择一个两者都可以接收的折衷点。  另外,ISO也是决定画面质地的重要因素,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要使用高ISO,在这一点上,全画幅更有优势。

5. 画面不得变形或倾斜。除了一些特殊的创意(如使用鱼眼镜头对主体进行夸张及一些特意的倾斜构图)外,绝大多数情况下要保持画面的横平竖直,避免出现桶形或枕形失真。比如你拍出的片子电线杆是弯的,或拍的人像过胖、鼻子过大等等,都会影响片子的美感。


镜头的焦距越短、拍摄距离越近,片子越容易出现变形(形变也是镜头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使用广角、超广角和鱼眼镜头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必要时要进行后期调整。另外,拍摄角度也对形变有较大影响,镜头里的画面与实际景物平行时变形最小,仰角(或俯角)越大变形越严重。

构图和景深等放在艺术层面里说。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要在拍摄时就做到的,不要太多指望后期,有些东西后期可以补救,但有些东西后期是补不过来的。俗话说好后期不如好前期,与其在电脑前辛辛苦苦的做后期,远不如一开始就做好。


做到以上这几点,你就基本上可以拍出糖水片了。(百度里解释,“糖水片”是新新人类讽刺传统技术派摄影师的作品的一种称谓。比较典型的说法是:视觉感受良好,心理感受平淡。)  但我觉得,能够拍出糖水片也不简单,我学习摄影几十年,到现在连糖水片也拍不出来,惭愧。呵呵!

作者: 金色旋律    时间: 2011-2-25 20:57
岁月如梦说的好{:7_296:}{:7_296:}
作者: 孤帆远影    时间: 2011-2-25 21:38
楼上说的好{:7_296:}{:7_296:}
作者: 孤帆远影    时间: 2011-2-25 21:39
{:1_439:}{:1_439:}
作者: 皓月    时间: 2011-2-25 22:59
很用心的看完如梦老师的文章,真是入木三分,说到心里去了。{:7_296:}
摄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就因为我们是业余,我们没有压力,我们更注重的是这个过程,分享彼此的快乐。
作者: 丹水钓客    时间: 2011-2-26 16:21
回复 岁月如梦 的帖子

精辟见解,欣赏学习
作者: 三月春风    时间: 2011-2-26 18:04
乐于助人,风格高尚。
不图获奖,快乐健康。
胸怀宽广,必蕴妙照。
期待未来,榜上名扬。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18:33
很有价值的思考!
这些也都是老色一直以来很纠结的问题,以下是老色在一些场合的表白: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18:38
就摄影的目的而言,岁月如梦老师主要集中谈了旅游风光摄影。个人感觉旅游摄影不仅可以记录旅途的见闻,增加旅游的乐趣,提高我们的旅游质量,还可以再回来后让更多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同时,旅游摄影本身也是一个很宽泛的创作活动。刚刚拿起相机的影友可以拍一些记录式和“到此一游”类的图片,而不少很著名的摄影家也都是足迹遍天下,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很多图片成为精彩的艺术作品,或者成为杂志、广告用途的资料图片。       
旅游摄影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陶冶我们的情操。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构图、用光,考虑哪个角度才能把照片拍得更美。我们的艺术修养会在摄影过程中不断提高。通过行万里路、拍万张片这样的活动,也同时放松了身心,调节了神经,呼吸了新鲜的空气,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18:41
本帖最后由 低烧老色友 于 2011-2-26 19:04 编辑

说道器材,老色很赞同楼主的意见。
我认为,可以简单地把旅游摄影的器材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力雄厚,或者把器材看得比拍摄更重要的人使用的。包括大画幅胶片机、顶级数码相机、重型三脚架、高级越野车、大口径纳米结晶镀膜定焦镜头.......这些装备多数情况下对创作高质量的图像十分有利,但操作麻烦,反映迟钝。不仅给旅途带来极大负担,也限制了创作的空间。除了一些固定的风光以外,已经给逐步摈弃。当然,如果谁钱多到不用这类器材就难以表达他的“专业”身份和对摄影的无限热爱,而且手下有一大群助手乐意效劳,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另一类就是综合考虑外出的负担能力、旅行的目的地、个人年龄体力状况、经济实力等制约因素,以务实的态度,选择相对经济、轻便、实用的器材。比如单纯地拍摄纪念照,如今的数码小相机可以轻松装进口袋里,随手掏出来就可以“咔嚓”,操作傻瓜化,功能已经足可胜任记录的需要,因此也是拍摄纪实、民俗的利器。不少摄影人在配备单反机的同时,也热中于拥有一台小相机。但是这类相机普遍变焦比不大,且焦段集中在中焦,成像分辨率低,经不起高倍放大,如果是摄影爱好者,顺便来点创作,那么入门级的单反就是不错的选择。女士选用一些奥林巴斯、松下等小巧的机型也很明智。这类相继如今普遍达到1200万象素以上,性能不错,功能足够用。文件放大到16寸质量不错,杂志投稿、举办展览都没有问题。在当今旅游逐步自助化、户外化的趋势下,小尺寸机型优势更加明显。发烧级影友最好采用准专业级以上机型,并配以相应的镜头。尤其镜头,因为升级换代速度较慢,最好直接配备专业级镜头,否则投入更多且心情不爽(老色当时从性价比着眼,买回两支副厂头,至今是一块心病)。虽然专业的商业图片市场要求的规格通常也就是长边2500-4000像素,尼康的D300即使经过剪裁仍能达到高标准。而通常我们需要放大到1米2以上的片子毕竟没几张。但是,咱上中档以上相机也有充分理由:
    1、确立自信。表明身份----咱是玩摄影的。可以建立区别于旅游者、酒友、牌友的尊严。
    2、方便创作。单反相机为摄影创作提供最大程度的技术支持。能够得到更多的协作和支持。
3、画质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苛刻要求。
对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够用即可。除极特殊拍摄需要以外(比如拍摄奥运会晚间大运动量项目、动物世界、F1运动、军事、海底、高端广告、故宫文物),中档相机完全可以满足拍摄需要。
    风光摄影对图片品质要求较高。但是风光大师李少白、李元主打相机分别是数码机EOS 5D 和 20D。
我们作为业余爱好者,不必因为装备简陋就处处谦卑,我们的装备是用来点染生活的画笔,只要心灵智达,一样能画出美好的春天。

作者: q2009    时间: 2011-2-26 18:45
{:7_296:}{:7_296:}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18:51
本帖最后由 低烧老色友 于 2011-2-26 19:09 编辑

至于如何分析评价一幅作品,尽可能不要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这里提供一个美术、摄影高考指导的材料片段,以资朋友们欣赏评价作品时参考。当然,在拿起相机拍摄时,如果能考虑到这些因素,那也离大师不远了:
一张美术或摄影作品,构图是最基本的要素。
     摄影作品主要拍摄的是什么,美术作品主要表现什么,就是画面的主体。有时画面的主体是一个人,有时是多个人,主体处于中心位置,整个画面是围绕主题来配置的。有时在群体中突出的那个人虽然不是主体,但它是整个画面的意趣中心和构建中心,起着组织画面的作用。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形象也是同样道理。除了在画面中占主要位置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一些作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突出主体,如线条引导,虚实、光纤、繁简等对比的手法。
     在画面中起陪衬作用,帮助表现画面的内容,丰富画面生活气息的,是画面中的陪体。比如劳动的对象,讲话的听者,他们都和主题有着各种不同的呼应关系。有的作品的陪体被安排在画面之外,但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在画面中主体与拍摄镜头之间的景物是画面的前景。前景离观看者最近。前景的利用都是有利于主体表现的,烘托、陪衬、渲染主体。前景与整个画面处于和谐的状态,不想悖、不干扰。
     在主体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是背景,它表达了主体事物存在的环境位置,能够深化主题,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在背景与主体对比中突出主体。背景的选择过程中能不能注意简化背景,让背景“单纯”一些,是作者的一种追求。
     有些作品的画面中留有相当的空白,如天空、海面、森林、身影,这往往根据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个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
     摄影镜头拍摄的时候,面对被摄人或物,有三个方向,一是正面,二是侧面,三是背面。一般来说,正面表现和背面表现得不多,作为特殊手法使用时,会有特别的效果。
     平常我们自己拍摄都是一平摄为主的,摄影镜头常常会仰摄,俯摄,甚至垂直向下、向上拍摄人或物,美术作品也有仰视、平视、俯视等多种角度,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考生在分析作品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作品是怎样突出主体的,陪体、前景、背景是怎样帮助突出主体;作品的方向和角度有时怎样帮助表现作品主题的。
     生活中如果我们眯起眼睛,就可能发现,生活中事物都能够抽象成为一个个线条。摄影作品画面中的形象基本要素也是线条。垂直于地面的数目、烟囱、高楼、站立的人、地平线是直线,建筑倾斜、风吹的树枝的斜线,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脉的曲线,这是主要的三种线条。有些线条只是虚线状态。画面中还有一种无形线条,人的视线方向、动作方向都能形成曲、直、斜的无形线条。
     考生进行作品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垂直线条、放射线条、水平线条、波状线条、弯曲线条、倾斜线条、交叉线条、圆形线条、正三角形、倒三角形给自己的感觉。看作品是怎样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线条;怎样运用一定的线条结构来抒发感情;怎样运用一定的线条结构来形成画面的节奏;怎样突出作品主题和表现作品主题的。
     能够在一张平面的摄影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三维空间,是摄影美术作品的魅力之一,线条是表现画面的深处空间的重要方式。空气中近处清晰,远处模糊,光线构成的明暗都是表现空间和物体之感的因素。分析摄影作品时不要忽略了这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摄影是光的艺术,以为摄影胶片是要靠光才能记录下影像的。摄影的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中太阳升至15度以前和落下之前,是一个特殊的用光时段;15度到60度之间是摄影的正常照明时刻。60度到90度之间是顶光时刻,也可以运用这时光线的特别之处进行特别的创作。
     根据镜头的位置,光源在镜头后面的时顺光,光源在镜头对面的是逆光和侧逆光,光源在镜头和被摄物体两侧的是侧斜光、侧光。一般情况下,不使用顺光的方式拍摄作品。侧光能富有表现力地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的纵深感,还能细腻地表现影纹和质感。逆光也称轮廓光、隔离光,可以表现生动的造型剪影;逆光的光效运用得当,会有许多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
     光的影子也是画面中的重要因素,有些光影非常有意义。
     分析摄影作品,可以分析到光线的走向,说明光线的作用。如果光影特别,可以单独分析光影的作用。
     美术作品中,有时对现实的表现有夸张变异的情况,有的变化还很强烈。考生可能面对各种不同流派作品,各种世界名作,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考生可能面对东西方的不同表现手法,东西方不同种类的作品。这些要靠考生的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一般考生都能粗之一二,并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分析。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19:00
对摄影,老色就认识很简单: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6 19:46
回复 低烧老色友 的帖子

还是老色老师的分析全面、透彻、精辟!  学习!

这个话题能够引来老色老师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并对我进行耐心指导和鼓励,当真是荣幸之至!   谢谢!


作者: 来回飞    时间: 2011-2-26 19:55
回复 低烧老色友 的帖子

{:1_453:}老色友也参与讨论了。 更加的热闹了起来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6 20:54
两位朋友好!
孩子上学了,网络又回到了老色手中。看到这个帖子很有意义,上来谈谈看法。一孔之见,权作交流。
作者: 天狼    时间: 2011-2-26 21:06
很认真地看完如梦老师的文章,太佩服了!!!
又接着用心地品读低烧老色友 老师的文章啊!!!!
学习了!!!!!!!


{:7_296:}
作者: 来回飞    时间: 2011-2-26 21:27
回复 天狼 的帖子

天狼同学注册很早了。快两年了吧。  也期待你的作品哦。 图片或文章都行。
{:1_438:}

作者: 御书琳枫    时间: 2011-2-27 00:45
学车的时候大家大抵都是开着那台破普桑,可是学会后你就可以驾驭任何一部高级的跑车,其实学习摄影也是一样的
作者: 草鱼虫    时间: 2011-2-27 01:31
对于爱好者来说,摄影就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快乐过程。如果玩的很累,或者造成经济负担,不如丢弃。
作者: 草鱼虫    时间: 2011-2-27 01:40
两位老师的经验之谈,读之,大有裨益。
作者: 竹林听风    时间: 2011-2-27 09:17
我们老是讲出一幅好作品的三要素:思想、技术、器材,思想是首位的。
作者: 竹林听风    时间: 2011-2-27 09:18
按照纽摄的说法:一个好的作品的要具备:主题、主体、和简洁的构图
作者: 低烧老色友    时间: 2011-2-27 09:18
草鱼虫 发表于 2011-2-27 01:31
对于爱好者来说,摄影就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快乐过程。如果玩的很累,或者造成经济负担,不如丢弃。

肉里加点调味品肯定更香,但是不能最后只吃调味品把肉扔掉。生活和某项爱好的关系也是这样!
作者: 来回飞    时间: 2011-2-27 09:51
回复 草鱼虫 的帖子

其实,人总是要有爱好的, 爱好大多要花钱, 摄影是一次性投资,而且资产永在。 是一种良性的爱好。  比赌博抽烟喝酒强太多了。 {:1_432:}
作者: 我来学摄影    时间: 2011-2-28 18:48
深有感触呀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2-28 23:55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3-1 17:24 编辑

【二】再从艺术层面探讨一下:
前面说过,虽然学习摄影几十年,由于个人的天赋较差,资质愚钝,没有什么悟性,以至于如今还徘徊于摄影艺术的殿堂之外,没有拍出过美学效果良好的片子。  本来一个艺术的门外汉是没有资格谈论艺术的,但拍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片子一直是我的梦想,多年来关于摄影艺术的文章没有少看,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没有少看,既然看了就要思考,不管这些想法有多么肤浅,也不管这些想法有多少谬误。这里我也不揣愚陋,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写出来。  艺术这个东西太深奥,太抽象,我是写不好的,让艺术大师们见笑了。不过,如果我的这些想法能对新手有一点点的帮助,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呵呵!

每一幅优秀的照片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摄影者想对观众表达的自己对于这个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拍摄者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都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拍出来的片子也会大不一样。如何使画面形象简洁、准确、鲜明、生动,这就需要摄影者对这些场景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排除在画面之外,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加以突出和强化,才能创作出一幅个人满意、观众认可的优秀作品。

好的片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构图。一幅完整的画面由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空白这几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主体是表达片子主题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而陪体则是起到说明主体内涵、陪衬主体的作用;前景和后景用来烘托主体,增加画面的可视性;空白则把画面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画面更协调。  好的片子要求画面主体突出,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各个部分协调均衡,使片子的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老色老师也已经在前面的回帖里讲过,我就不再赘述了。
2. 拍摄角度。同一个场景,不同的拍摄角度,产生的影像会千差万别,画面的艺术效果也会大有不同。这也是同场景拍摄,有的片子能成为经典,而有的却很平庸的原因。
比如这次我上张家界,在天子山上,由于大雾笼罩,几乎没有拍到片子,所拍到有限的几张片子效果都比较满意;下山后雾小了,拍了不少片子,结果几乎没有一张满意的,这就是拍摄角度的问题。在山上拍的山峰是平视或者俯角,更能表现山峰的雄伟和挺拔,而仰角拍摄,除了镜头引起的变形之外,没有什么内容。    拍摄人像片和微距片也是一样。
所以,一张好的片子,要根据拍摄的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创作意图来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达到更充分的表现主题、增加片子美感的目的。
3. 用光。我们都知道,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用光你口袋里所有的钞票——呵呵,玩笑话),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光线是摄影者的画笔。  光线对于摄影的造型处理、环境气氛的烘托、主题思想的表达都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入射角方向,不同的强弱反差,会形成画面不同的影调配置,具有不同的造型表现力;而不同时间的光线(如早中晚),有着不同的强度和色温,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时间、环境的特征。  好的片子就是灵活的运用这些光线,使画面上的形象更鲜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4. 线条的运用。  一副画面是由无数根线构成的,现实场景中的山川、高楼、树木、公路、铁道线、河流、梯田、茶园、柳条、跑道、慢快门下的雨丝、雪花、以及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倒影等等,无不是由直线或曲线组成。用好这些线条,是一幅好片子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视觉感受。
5. 影调和色彩的对比。 如果一张片子明暗反差过小,色彩饱和度过低,会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这样的片子不能算好片子(特意追求黑白效果或复古效果的片子除外)。合适的影调和色彩对比,可以起到突出主题、增加片子感染力的效果。比如绿色的草地背景,如果作为主体的人物穿一件绿色的衣服,就会很不鲜明,而穿一件红色或白色的衣服,就会很显眼;秋天满目黄色中的一串红果会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6. 虚实的变化。前面说过,我们拍摄一个画面,就是为了说明一个主题,而主体是表达主题的最主要的部分,突出主体有很多方法,其中巧妙地利用景深也是一种手段。我们知道,景深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和物距远近这三个因素有关,光圈的直径越大(指数越小)景深越小,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物距越近景深越小,反则反之。除了风景片(风景片一般要求大景深)以外,其它题材的片子都要求对景深有比较恰当的控制,一张好的片子需要做到有虚有实、虚实相宜,既保证主体清晰,又将一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虚化掉,使主体更突出。但也需要注意,景深并不是越小越好,使用长焦镜头大光圈近距离拍摄时,景深可能只有几毫米,如果拍一朵花,可能只有花蕊是清晰的,花瓣全都是虚的,这样也会影响主体的表达力。

7. 意境和神韵。这是最难把握的东西,是一张好片子必须具备的东西,也是我多年来苦苦追求的东西。这个东西很难讲,我也不会讲。但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片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希望工程宣传画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片子,从她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无助与求知的渴望,这眼神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正是这双大眼睛,给了这张照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方面的东西我也说不好,还是请老师们补充吧!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在开篇第一单元里就提到,在你按下快门之前,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我怎么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第三,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题上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那么我们在按下快门之前想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呢?说实话,我是很少想的,所以至今没有拍出好片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呵呵!

作者: 漫步天下    时间: 2011-3-1 16:09
在你按下快门之前,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我怎么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第三,画面简洁了吗?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题上的东西,是否舍掉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不必要的每一项内容?
从你的帖子和老师们的回帖中学习了很多知识!感谢楼主的经验总结!让初学者少走弯路!向你学习致敬!
作者: 云海雾松    时间: 2011-3-2 23:16
宏哥 说的很好啊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3-3 17:24
在写这个帖子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多年来零碎的思考贯穿起来,感觉收获不少,也从老师们的回帖里,学到不少东西,谢谢顶帖支持的老师们,更谢谢参与讨论的老师们!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3-3 17:36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3-3 17:49 编辑

发上来帖子的段落、格式等与在输入框里输入时不一样,重新编辑后还是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3-3 17:41
思考四是我为一个摩托车论坛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是针对那里的一些朋友排斥后期处理而发表的个人意见。   这里是摄影论坛,大概很少有朋友排斥后期处理,但我觉得文章里有一些东西对于初学者还是有帮助的,所以也发出来供老师们参考。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3-3 17:41
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梦 于 2011-3-3 17:51 编辑

思考四:什么片子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很多朋友们在发照片时,喜欢说自己的片子是原汁原味,即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仅作缩小后就上传。对于朋友们的这个说法,本人不敢苟同,下面就谈一谈我对“原汁原味
”的理解,也就这个问题与朋友们在一起探讨和讨论。


我们知道,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光线(本文仅指可见光摄影,红外、紫外、X线摄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如果没有光线,也就谈不上摄影了(废话,呵呵!)。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再反射出来,我们才能看到影像,而使用记录光线的工具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照片(或视频),我们常用的记录光线的工具自然就是照相机(或摄像机,我们这里只谈照相机)。早期的相机是把通过镜头把光线照射到感光胶片上,然后通过化学的方法再冲洗、扩印出来而成为照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应运而生,使用电子感光元件(CCDCMOS)来代替感光胶片,实现了对光线的记录。


一块CCD(CMOS)上有上千万个感光点,这些感光点只记录光线的强弱,而色彩则是在每个感光点前面加上微型滤镜,由图像处理引擎对各种颜色的光线在感光点上产生的电信号强弱不同来判别、计算出来的。 即使你使用RAW模式拍摄,色彩也是这样计算出来的。相机的图像处理引擎不仅仅是计算、合成色彩,它还有其他的任务,比如调节图像的亮度、对比度、锐度、色饱和度、色调平衡等等。由于感光元件的感光特性与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特性不一样,所以图像处理引擎在处理图像时,要进行纠正,使合成出来的图像尽可能与人眼看到的图像相一致。各个生产厂家所研制的图像处理引擎是不一样的(这是相机生产厂家的商业机密),所以也就有了各个品牌相机成像的各自特色,如尼康的鲜明锐利、佳能的淡雅稳重等等。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不做任何后期处理的片子,不一定就是原汁原味的片子。这是因为虽然你没有做后期处理,但你在拍摄时相机已经替你做了后期处理,你使用的相机品牌不同、相机的设置不同、拍摄时的环境光线不同,照片出来后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所以,我说,相机拍出来的片子并不一定是原汁原味,只有照片上的景象与现场人眼看到的景象一致时(虽然完全一致做不到,但应该基本一致),这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片子。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拍出来的照片与现场实际景象不一样,同一个场景,不同品牌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有时候效果相差很大,即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不同的设置,拍出来的片子差别也会很大。更常见的是受拍摄条件的限制,拍摄时会出现一些失误,比如拍摄时相机没有端平造成片子倾斜、测光不准造成片子过暗过亮、白平衡设置不准造成片子偏色等等,这些片子的效果与人眼看到景象会有很大差别,而这些差别就需要后期处理来进行纠正,以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


后期处理不只是对拍摄时的不足进行补救,还可以对照片进行美化,如调整对比度使照片更明亮、增强色彩是片子更靓丽,清晰度不够可以适当加锐,镜头焦距不够长、构图不理想可以对片子进行剪裁,还可以加框加水印。甚至可以对照片进行局部的调整,进行图像局部的置换等等。除了纪实摄影,其它题材的摄影作品都是允许后期处理的,即使是纪实作品,也只是不允许对照片做置换粘贴之类的造假处理,像一般的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等处理还是允许的。

照片就是记录,它把影像记录下来,供我们以后欣赏、回忆而得到视觉和心灵的愉悦,还可以与别人交流分享,让他人也分享你的快乐。相信大多数朋友都希望自己的片子漂亮一些,而不希望保存一些歪歪斜斜、暗淡无光、构图杂乱无章的片子。所以后期处理对于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让我们的片子更漂亮,为了我们的片子能给自己带来更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大胆的去做后期处理吧,片子漂亮不是罪!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希望朋友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作者: 寒秋独立    时间: 2011-3-3 23:04
{:7_296:}
作者: 黑夜温柔    时间: 2011-3-7 20:54
两位前辈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 受教良多··   
虽然小弟一介贫民,也不用再继续妄自菲薄,慨叹自己没钱购入好的相机好的镜头   
明白了一颗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美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而摄影  (------对于我来说还停留在拍照阶段) ,其实玩味的就是生活的真趣    用好手中的狗头,沿着前辈的足迹、聆听前辈的教诲  ,也会在业余摄影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 岁月如梦    时间: 2011-3-11 16:43
思考五:对“好风景就在你身边”的思考
常听有些老师说:不必东跑西跑,好风景就在你身边。这句话正确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摄影器材制造,器材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比如超声马达的应用极大的加快了镜头的对焦速度,使拍摄者可以抓拍到高速运动的物体;光学镜片加工的精细度的提升,特殊镜片和纳米镀膜的应用,超长焦镜头成像质量大为提升,使远程拍摄成为可能;微距镜头的问世,则让我们看到了平时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防水相机的出现,让我们欣赏到缤纷的水下世界等等。  而随着摄友们的摄影技术水平的提高,摄影作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摄影的门类也随之越分越细。目前摄影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生态摄影及特殊摄影等几个大类(对于摄影的分类,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每一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比如,新闻纪实摄影又衍生出体育摄影、广告摄影、人文摄影等,人像摄影又衍生出人体摄影、婚纱摄影等,风光摄影包含自然风光摄影、建筑摄影等,生态摄影又分为静物摄影、野生动物摄影、鸟类摄影、昆虫摄影、宠物摄影等,特殊摄影则包括天文摄影、水下摄影、显微摄影、红外线摄影等,这些门类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就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摄影大世界,让我们整天在里面游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在这些门类中,有些类别(如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人像摄影等)确实不需要东跑西跑,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只是看你有没有敏锐的眼光,有没有足够快的反应速度,能不能抓拍到。如果你能够把这些感人的场面记录下来,就有可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有可能获得摄影大奖,继而成为大师。

但是,在有些摄影门类中,你的身边是没有你想要拍摄的场景的。比如风光摄影,不去海滨你拍不到蔚蓝的大海,不去川西、西藏你拍不到雪山冰川,不去桂林你拍不到漓江秀美的山水,不去呼伦贝尔你拍不到辽阔的草原,不去额济纳旗你拍不到沙漠中的黄杨等等。而生态摄影也是一样,要想拍到藏羚羊你必须要去可可西里,要拍热带雨林你就得去西双版纳,要想拍到野生东北虎你必须去长白山(不过现在去也不一定能拍到,只是个比喻,呵呵!)等等,这些特定的场景或动物都有严格的地域性,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拍到的。

所以我说,“好风景就在你身边”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可见大师们的话也不一定都全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玩摄影追求获奖,成名成家;有的人玩摄影是自己的职业,要指望它养家糊口;而有些人玩摄影就是图个娱乐,图个高兴。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对于摄影的认识也不一样,这些都无可厚非。

前面我已经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大师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取摄影大奖的,但已经爱上了这一行,成不了大师获不了大奖你就不摄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外出旅游,拍一些自己久已心仪的美景,虽然这些片子获大奖的几率基本上等于零(大师们都拍的太多了,拍俗了!),但自己欣赏一下、与摄友们交流一下,还是很高兴的,这就足够了!

当然,外出旅游需要有时间、有金钱、有体力,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出去跑的,不能出去也不要遗憾,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精彩,只要善于观察,就能拍到好片子,不一定非要拍名山大川。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