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征招高手拍南阳城区"八大"古迹景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7-5 22:53
标题: 征招高手拍南阳城区"八大"古迹景观
南阳城区八大古迹景观,

①卧龙隐迹,
②医圣芳泽,
③灵石汉韵,
④衡星高冢,
⑤府衙古意,
⑥孤峰独秀,
⑦育水平湖(含梅花寨和槐香湾),
⑧府山晓月。

作者: 不老的七零后    时间: 2011-7-5 23:40
好创意啊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7-6 22:21
回复 开锁黄工 的帖子

1.卧龙隐迹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宇。
  始建于魏晋时期。明弦治规模最大, 现武侯祠占地185亩,明清建筑155间,历代题记、碑刻 400余通,另有大量匾额楹联。位于中轴线的建筑有石 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宁远楼,两侧有 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等。其它有三顾祠、卧龙湖、龙角塔、汉碑亭、道房院、读书台、卧龙书院等。武候祠古柏森森,修竹映衬,自然景观引人入胜,是一座集名人名胜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宝库。
     摄拍要点:山门,草庐,躬耕亭,三顾祠等。(个见)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7-6 22:46
回复 开锁黄工 的帖子


医圣芳泽


       医圣祠是坐落在豫西南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东关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
      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登上九级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门阙既可登高望远,又是权威的象征,阙身下面镶嵌着一对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飞,象征着方位和吉祥。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等。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
     大门正上方镶嵌郭沫若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笔法苍劲,雄浑有力。朱漆大门上装饰着重约三百斤的青铜"辅首衔环",象征着雄伟和威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辅首衔环。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原来的作用是客人来访敲门之用,后来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象征着威仪。
      张仲景陵墓前有顺治十三年南阳府丞张三异所立石碑,上刻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
   摄拍要点:子母阙,山门、中殿、两庑;四角镶嵌羊头,张仲景墓等。最好烟雾弥漫透过烟雾张显医圣芳泽
个见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7-6 23:04
回复 开锁黄工 的帖子

灵石汉韵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当时的馆舍位于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今卧龙区广播站后院)。馆藏汉画像石118块。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罗震撰写了“南阳汉画馆创修记”碑文。
    1999年12月27日新建成的汉画馆,座落在南阳市区西南方的卧龙岗龙首处,整个汉画馆景区占地面积80余亩,院内的中心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陈列大楼,它的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馆藏画像石近三千块,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
 南阳汉画馆景园大门前两侧耸立着一对高达11米的仿汉门阙,大门入口处正中是一堵具有厚重、古朴特色的大理石墙壁,其上雕凿着由郭沫若题写的“汉画馆”三个金色大字。穿过两边如茵的草坪,步入平坦的广场,拾级而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座凝重典雅、气势壮观的二重楼仿汉建筑——主体陈列大楼。进入南阳汉画馆展览大厅,引人注目的是一对东汉大型圆雕石刻——天禄、辟邪。大厅西壁上方是一幅仿汉大型雕塑“德汉雄风”,它集中体现了南阳汉画丰厚的文化内涵。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按展览内容又分为序厅、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车骑田猎、天文与神话、角抵、舞乐百戏、逐疫升仙等十大部分。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以代笔,以石为底的石刻艺术品,

    摄拍要点:仿汉门阙,天禄、辟邪。“德汉雄风等。个见。
特邀各位"高拍"专家和影友共侃


(未完待续)

作者: 梦开始的年代    时间: 2011-7-7 10:22
继续{:7_296:}
作者: 悠游    时间: 2011-7-8 21:55
{:7_296:}
作者: 天狼    时间: 2011-7-8 22:23
继续!!!!{:7_296:}{:7_296:}{:7_296:}{:7_296:}{:7_296:}{:7_296:}{:7_296:}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7-8 23:20
回复 开锁黄工 的帖子

  衡星高冢
张衡墓位于南阳市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的长眠之地。张衡墓园,座北向南,景色幽美。穿过高大巍峨的汉阙,进入建成后的墓园大门,首先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对高大雄伟的汉阙,阙身上部饰有斗拱和凤鸟,顶部檐下,两个顽单手抓屋檐,在嬉戏游荡,憨态可掬。抬阶而上,过山门,便来到了---“科圣”墓园。山门两侧各有面阔七间的仿汉门廊坊,顶 部的望楼,东西对称,颇为壮观。两边依墙而建的廊坊里面依次排列的仿汉圆雕石象生,东边一组是执戟吏、石羊、石马、石龙,西边一组为执盾吏、石虎、石蟾蜍、石牛,墓园的主建筑是建造在自然台地之上的大拜殿,整个建筑,气势磅礴,巍巍壮观,拜殿的两侧是反映张衡最伟大发明的两个雕塑,东边是浑天仪,西边是地动仪。墓冢为黄土封丘,用青灰砖垒砌的八角形十字花眼围墙。 因张衡晚年曾担任尚书,故又俗称"尚书坟"。 循路北行,是一座十字形曲桥,东西通向碑楼和廊房,正经通向墓冢,沿中轴线继续前行,两侧石像生排列有序,穿过正中的祭台,拾阶而上,便是一片平地。站在这里,放眼眺望,蒲峰远峙,洱河如带,古塔巍然耸立,墓前竖郭沫若先生词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题词赞道:“精仪揭天地,科圣著秋”。
  摄拍要点:汉阙,仿汉门廊坊,仿汉圆雕石象,大拜殿,浑天仪,地动仪等。
  经验拾零:拍摄庙宇祠堂等祭祀拜谒之地,如烟雾弥漫,轻烟徐徐,就会增加片子的庄重和严肃氛围,为片子增色许多,个见

作者: 秀外慧中    时间: 2011-7-15 20:42
{:7_296:}{:7_296:}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10-22 11:34
⑧府山晓月(转载南阳日报社会早刊都市版头版)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曲水流觞见古韵 奇石汉画铭沧桑
明代王府山修葺一新迎纳市民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本报讯 (记者扈书峰)昨日,记者在市城区王府山整修现场了解到,目前整修工作接近尾声,已对外开放,由于受条件局限,每天接待游客量在300人以内。此次整修先后发现明代曲水流觞石刻、明代地坪、汉画像石等珍贵文物。  据史料载,王府山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为唐王,藩南阳。在他还没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唐王府后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据民间传说,此山石头都是从1000公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当时人抬牛拉,历时数年。王府山呈圆锥形,除主峰外,另有四个支峰,取“五峰并峙”和“四峰拱朝”之意。支峰下边有奇巧的洞窟,洞窟之间,崎岖贯通,一步一景。穿洞走穴,爬60道台阶,螺旋而上,可达主峰山顶。山顶有亭,凭栏可鸟瞰全城。  10月11日,记者在王府山整修现场见到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包明军和范蠡纪念馆馆长崔鉴平。他们告诉记者,此次王府山修葺发现了明代曲水流觞石刻,如此大的曲水流觞石刻在全国罕见。此次王府山修葺多亏了崔鉴平的积极参与。   据史料载,曲水流觞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大型民俗活动——修禊。古时候,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于水滨集聚宴饮,以祓除不祥。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详尽记载。后人仿效这一风俗,于每年三月三日在环曲的水渠旁宴集,在水上放置酒杯,流动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下这杯酒。这就是曲水流觞。  此次共计出土曲水流觞石刻9块,修补了两块。复原后,该石刻长5.9米,宽2.7米;中间是一条宽15厘米、深23厘米的内槽,曲折回环的内槽东西对称,形成了3个“几”字;东西各有一个开口,供入水、出水之用。该曲水流觞可能是当时随着王府山一起建造的。⑤1    右图:王府山修葺一新。  本报记者 扈书峰 摄  今日关注



作者: q2009    时间: 2011-10-22 15:18
{:7_296:}{:7_296:}
作者: 独酌    时间: 2011-10-22 22:27
{:7_296:}{:7_296:}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10-22 23:42
q2009 发表于 2011-10-22 15:18

静候老师佳作,谢谢关注!

作者: 开锁黄工    时间: 2011-10-22 23:42
独酌 发表于 2011-10-22 22:27

静候老师佳作,谢谢关注!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