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秋色秋韵

查看数: 3955 | 评论数: 5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2-11-6 00:27

正文摘要:

镜头:蔡司50或蔡司35

回复

一树阳光 发表于 2012-11-6 10:15
前段时间和猩猩聊天,问我最近可曾看过你的照片,说你最近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开始注意色彩。去新摄影一看果不同往日。大家都在进步改变,只有我,却总觉得越来越不会拍了。问好,一笑,。
灵犀 发表于 2012-11-6 20:41
我的原意是:笑兄近期的PP给我的印象,是在色彩影调方面有了更深感悟,表现手法明显娴熟许多。而去年这个时候甚至之前更早一段时间,相对比较单一。这个变化在我看来是明显的,我并不认为这是因为秋天的到来^_^

另外我注意到在你的取景器里,已经悄悄出现了人的身影。花草也有情,何况是人。虽然目前阶段,还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但这无疑是好的开始。一幅有人物的PP,终究会让画面更加鲜活,哪怕是背影。也许明年,“人”的元素会更加频繁出现在你的PP中。如何多方位把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我期待着在拍摄手法上笑兄有更大变化。我也在摄影路上不断追寻着,虽悟性很差,时有断续,但一直在努力.....

阳光,多愁善感,心事略多。有时候我会突然想:如果给林黛玉一台相机,她的取景器里会看到怎样的世界?不管哪种拍摄题材在阳光面前,都会显得一丝沉重。一树阳光正好,这是你的ID,也是你的理想状态。你这个年纪喜欢人文也无可厚非,人文也好,风光建筑也好,小品景物也罢,有不同也相通。不是有人说么:把风光片拍出人文味儿,才是风光的最高境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每一种题材都有很多表现方式,“人文”不是“沉重”的代名词!它可以很随意,很生活,很自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方面,阳光必须积极转变,这要比学习那些拍摄技巧更重要。你不是不好学、不勤奋,不是热度不够、缺乏激情,而在于心态,在于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希望你能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楼上你这句话我很喜欢:“虚虚实实,总是这般,做人也该如此,看得太清,想得太彻,未见得是件好事。” 唉,你总是说的比做的好吖。估计近一两年,我外出拍片的机会不多了,这个月BB要回来,我必须履行做父亲的责任了,争取再发展一个小摄友^_^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朋友们更多的好片子。有时间我还会上网,继续淘宝…..

华夏放歌 发表于 2012-12-5 22:19
{:7_296:}{:7_296:}老师好拍,欣赏支持学习
一树阳光 发表于 2012-11-19 13:08
灵犀 发表于 2012-11-6 20:41
我的原意是:笑兄近期的PP给我的印象,是在色彩影调方面有了更深感悟,表现手法明显娴熟许多。而去年这个时 ...

忘记是从前年还是去年说咱们一起拍照,反正一直推着没有再见。大多可能是我的原因吧,缺少一种勇气,一直活在自己自闭的小空间里,不愿意出来,也不想别人进来。就是这样,即使在拍照时,那怕身边有一群人,也总觉得只有自己。有些人生来是孤独的,哪怕再笑魇如花,在现实再开朗阳光,在心里永远是一个人。
你和一笑,都是我遇到的很有思想的影友,特别是你,给我讲了那么多道理,总让我有一种鞭策的力量。嗯,我会努力的,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一些。
凌顶览山 发表于 2012-11-13 20:45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1.一看到《行摄风光》就激动流泪
2.美丽中国,美丽光影、美丽行摄
3.身为光影中国影友而自豪一千次

灵犀 发表于 2012-11-13 19:57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3 08:24
灵犀的回复引发我昨晚长长的思考。今晨早起仍接着昨天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饭后,思绪仍陷 ...

非常感谢笑兄的抬爱,我对你的这份认真和理解也十分赞赏。一起加油,祝好!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3 08:24
灵犀 发表于 2012-11-9 23:28
鱼眼说来还真是无心插柳买来的镜头。本是奔着广角附加镜去的,结果店里没货又不想白跑,就拿了支鱼眼。第 ...

灵犀的回复引发我昨晚长长的思考。今晨早起仍接着昨天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饭后,思绪仍陷在灵犀和他朋友的讨论里。艺术应该关照社会并成为第一要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不可能成为他的全部也没要必要成为最高要义。不论生命个体的情感和欲望表现表达,也还有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慨和探问。中国是一个早熟的民族,经世致用从文明之初便雄踞思想宝殿之巅。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能知人焉能知鬼。谈玄和穷理,这些无用功在主体思想激荡之下,很快灰飞烟灭。中国没有苏格拉底辈静观世界的市场和传统,所以也就没有从无用的静观而发生的近代科学。中国主流思想传统的这种功利主义,同时也制约甚至窒息着艺术。近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带来的政治动员的大结局,更是固化了这种传统。从鲁迅到鲁艺。《饥饿的苏丹》是大艺术,但不是唯一的艺术。所以“喜欢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想象趣味中,过多讲求所谓的个人品位和自我风格”并没有错,大可不必自责。艺术不单对社会尽责,也还必须要对自己尽责。
这一年多,我从灵犀这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好则我以“假若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妈妈呢?”自慰)这里得到很多好处,以认真作答示谢。
友鱼斋主 发表于 2012-11-12 20:14
{:7_296:}{:7_296:}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2 19:00
灵犀 发表于 2012-11-12 15:13
未曾想又提到了这个人 ^_^
我与他“相识”于2008年。他是胶片玩家,我是佳能粉丝,他常用21mm蔡司头,我 ...

看来我没有看错人,同时,没承想这几年的不懈训练也开始有了些眼力。开心!谢灵犀。对您那个朋友,我只能看到他所用应该在35以下,还不敢肯定,更不能准确判定在21 。我所谓自己小学生并非自谦。当然这里的大多数还在门外。
我的确不必追问原因,因为我明白艺术最终终结于哲学。我对于摄影艺术有着太多太多的疑惑,还是一个生生手,因为两个先天不足一是天赋二是后天适时训练;但对于艺术到了极致艺人一定会分途于对于自然和人世的终极认识的差异和偏见也还算清楚。正如我去年刚来时君言摄影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一个学识修养和天赋的问题。
关于艺术的价值问题,我这两年最大的感悟皈依于人类共通的永久不变的人性。就是鲁迅先生批判的那个。这个源于这几年对于中外历史和哲学的不懈阅读。您和您那朋友曾经的讨论一定是摄影对于自然和社会关照的肤浅和深刻的认识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也许有一天也会深深地困扰我。我多么的渴望有一天也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我曾跟我的弟兄们说过,单说技术,莫说我,就是这里至今也还无人能达到那幅艺术学院美女和那幅小鸟的境界。而今,人早就华丽转身到了一个我还因为搞不大明白而不能产生兴趣的领域。我还在唯美(当然不是唯漂亮——这是今早读吴冠中新学到的一个词)秘境里沾沾自喜苦苦训练。
谢灵犀。
灵犀 发表于 2012-11-12 15:13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2 10:10
新摄影行摄天下里那个海外旅人的小广角,玩儿的美得很呢!那个色彩那个浑然一体的旋律感,超喜欢。

未曾想又提到了这个人 ^_^

我与他“相识”于2008年。他是胶片玩家,我是佳能粉丝,他常用21mm蔡司头,我钟情于14mm挂机。一个是享有盛誉的国际大师,一个是混沌初开的热血青年。两人身份不同,国籍不同,圈子不同,经历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本是永不交叉的双行线,却因某次摄影创作的讨论走在一起,又因彼此摄影理念的差异几近闹上法庭,最终和解成为……成为朋友吧。听起来匪夷所思,陈年旧事不再多说,该忘的已经忘掉了。

摄影理念包含方方面面,其中展现人性是重要一环,我不敢说这是否应该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表现在摄影作品上,就和开车一样,1000公里时还很生疏处处小心谨慎,等到了1万公里自以为成熟了开始藐视他人。现在大部分玩摄影的玩到一定阶段(包括我),都喜欢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想象趣味中,过多讲求所谓的个人品位和自我风格。然而摄影想要呈现出人性的一面,就必须把自己融入环境,融入生活,而非只在自己的观念里转圈,这是前边提到的“大破大立”。扯到这个话题似乎很突兀,笑兄不必追问原因,倒是可以思考一下凯文·卡特的那幅《饥饿的苏丹》。

如果摄影可以让一个人开开心心,那么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过程就好。如果还希望让看到PP的人有同样想法,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在的自我。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2 10:10
灵犀 发表于 2012-11-9 23:28
鱼眼说来还真是无心插柳买来的镜头。本是奔着广角附加镜去的,结果店里没货又不想白跑,就拿了支鱼眼。第 ...

新摄影行摄天下里那个海外旅人的小广角,玩儿的美得很呢!那个色彩那个浑然一体的旋律感,超喜欢。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12 10:03
灵犀 发表于 2012-11-9 23:28
鱼眼说来还真是无心插柳买来的镜头。本是奔着广角附加镜去的,结果店里没货又不想白跑,就拿了支鱼眼。第 ...

有老友自天外来,应邀随喜他消受这人世的奢华。迟见迟复见谅。
所赐两幅正是对于您对于我这一年多变化的那个评论的最好的诠释。一见,便心有戚戚焉。谢谢。后期,曲线或者色阶,有限适度掌控,高的尽量高起来,低的尽量低下去;或者选择最美妙的天光,色彩,真是美妙无比。视力,与君等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会尽快赶上来,大约我也有了一些自信。
早上上网,本来在琢磨汤用彤先生关于世界宗教演变趋向共通的高论,不知怎么就追到了吴冠中关于漂亮和美以及线条形态韵律的那篇文章。读后,笑了。那文章一定写于上世纪80年代。如是今天,老先生一定另外的写法。网络里,很少有人刻意关注摄影的美学和哲学的意义。所以,有漂亮的作品,却少美的作品。
我还仍在对于具有镜头特性的色彩美和背景美的沉醉里。有一天腻了,一定会是又一个转向。那时,会是什么?光圈小一些还是距离稍稍远一些抑或人物稍稍多一些。摄影,实在一件有意思的玩意儿。
我一小学生,有些无知无畏,大言不惭了。
天光云影 发表于 2012-11-10 22:24
{:7_296:}{:7_296:}{:7_296:}
天光云影 发表于 2012-11-10 22:23
{:7_296:}{:7_296:}
灵犀 发表于 2012-11-9 23:28
拈花一笑 发表于 2012-11-8 07:09
那个“路口,线条”非常美。灵犀的鱼眼玩的叫人艳羡。我至今还不能理解您那个色彩让我很受伤(大意吧,翻 ...

鱼眼说来还真是无心插柳买来的镜头。本是奔着广角附加镜去的,结果店里没货又不想白跑,就拿了支鱼眼。第一次玩它就上瘾了,作为广角控,这种比超广更加夸张的畸变,让取景器里的世界变得非常有趣。

色彩..... 我不知道笑兄想讨论哪方面?我感觉这玩意也很难用文字说清楚。黑白片暂且不说,那是另一个领域,咱们只说彩色片。同一个人拍同一张照片,不同心情去处理,色彩也会不同,靠听几次讲座或者看几本PS书,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什么。黄色?蓝色?偏洋红?偏青绿?反正白平衡没一张准的就对了,至于往哪偏,偏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模式。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然而真实的,不一定是美丽的。主题决定色彩,色彩反映情绪,情绪影响拍摄。摄影的功夫体现在前期。对前期拍摄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后期的难易,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很多玩家在摄影路上始终无法形成拍摄风格,他们不懂色彩;还有一些玩家在确定风格后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以至于审美疲劳,不能继续进阶。只有少数人将色彩玩转股掌之间,让内心世界透过不同色彩充分展现,他们用细腻的表现手法诠释了什么是摄影。但就我们第三方看图片的人来说,第二种和第三种人都是我们借鉴和超越的对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
镜头玩多了,更容易理解不同镜片、不同镀膜、不同焦段的客观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一支支个性迥异的镜头。我从来不鄙视器材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转型成为技术派后,往往比别人有着更加深刻和独特的体会。徕卡黄、蔡司蓝、油润、气氛、层次感、空间感......套用笑兄那句话:“道行不到,一切视而不见”。在毒与被毒、你追我赶间,我们都在摸索着。

突然想起这首《见与不见》,把它与色彩联系在一起,还真贴切: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色彩,就是这么回事......



露露蛇 发表于 2012-11-8 22:34
不错,欣赏啦{:7_296:}{:7_296:}

人才招聘|手机版|小黑屋|南阳网 ( 豫ICP备05017472号 )

GMT+8, 2025-9-14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