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观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恢复南阳玄妙观做贡献!!” ![]() |
![]() |
![]() |
一直以来,就听说过玄妙观,但一直不知道在哪里,这次,可真的要去好好看看了 |
好活动,支持{:soso_e179:} |
![]() |
![]() |
![]() |
![]() |
![]() |
好文章![]() |
![]() |
本帖最后由 小草 于 2012-12-5 09:41 编辑 (一) 冬日里一个晴朗的午后。这样的天气是特别适合访古的,清冷的空气带着一点肃杀,金黄的夕阳给所有建筑都涂上了一层历史的色彩。站在玄妙观曾经的山门所在地——城区建设路宛城区委、区政府门前,我努力感知这座道观残存的气息。 300多年前,这里应该是异常繁华的。车水马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川流不息。穿过无梁殿、慈禧题写“惠浃中州”匾额的牌楼,才能到达玄妙观的正门——山门。山门上明藩唐成王所题的“玄妙观”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门内塑有威风凛凛的神荼、郁垒二神将守护着道观。 那时的玄妙观何其辉煌!观内有殿宇房舍300多间、神像75尊、道士200余人、建筑占地150多亩、香火地7700亩,被誉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与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清观、西安八仙庵齐名。整个道观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建筑精美,观内石刻林立、古柏参天、曲径通幽。 彼时的玄妙观,不仅是道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还颇受清朝皇室的青睐。雍正八年(1730年),观内建斗姥阁,雍正颁木雕斗姥像,并御笔题写“慈云法雨”匾悬于阁上;同治年间,当朝皇帝为了表彰玄妙观道人协助南阳知府打退捻军的功绩,特御赐《道藏》一部,这部书是汇集所有道教典籍的大丛书,共512函,5485卷,与《四库全书》、《大藏经》同为中华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慈禧的父亲任南阳通判,年仅8岁的慈禧曾跟随父亲在南阳住过两年,其间,她时常去玄妙观游玩,在她成为“老佛爷”之后,还不忘昔日的情分,为玄妙观亲笔题写“惠浃中州”、“全真广学”两块匾额,一块挂在牌楼上,一块悬于藏经阁内。《清康熙通志》上的一句话概括了玄妙观当年的盛况:“园亭之盛,甲于一郡,黄冠行住,动辄数百人,为京师西南道观之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权更迭,外敌入侵,金戈铁马……硝烟和炮火中,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道家园林,雄伟壮观的身姿逐渐模糊,仙风道骨被湮没在岁月的红尘中…… (二) 2007年12月。我站在玄妙观的“山门”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只是香客的车马已经变成疾驰的汽车,偌大的玄妙观已成为一届人民政府所在地。从供奉神灵的道观,到为民服务的政府,历史的巨手完成了一次毫无关联的转换。 再普通不过的大门,四四方方的办公楼。玄妙观在哪里我丝毫看不到她的影子,却又仿佛听到她微弱的叹息。 充耳不闻周遭现代的噪声,我屏住气息,努力寻找玄妙观的一点一滴。进大门,左转,再右转……是了,一定是这里!三间屋顶相连的高大砖房跃入眼帘,古香古色,造型独特。屋顶如波浪起伏,线条流畅,别具匠心。 《南阳玄妙观全图》中注明,这里是大斋堂,过去是玄妙观道士的伙房。如今,房屋的外观基本保持原貌,内里已是面目全非。似乎是沿用过去的功能,这里成了职工食堂,被红砖砌成了若干间。 伙房,在一座建筑群里的地位应该十分低微。正因其低微,我反被震撼。且不说外观的高大别致,内里房梁全部是齐整的粗木,房内屋顶竟然还有雕刻精美的斗拱。若不是事先了解,定以为这里是一座高大的庙宇。 大斋堂进门的地面上,铺砌着几块宽大的青石。俯下身细看,青石上隐约可辨“山泉书”等字样,字迹潇洒雄健,颇有功力。看来这曾经是一块石碑。历史,就这样被踩在了脚下。 自大斋堂往北,最醒目的建筑当属三清殿。远远地就能看到高挑的飞檐从一处院落伸展出来,周遭已成合围之势的现代建筑也掩饰不住她的张扬。过去三清殿敬的是三清诸神,三清是道教最高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走进院落却发现,三清殿能看到的,也只剩这个残喘的屋顶了。她所有的骨骼、血肉都被剔除,再加以现代的包装,成为宛城区委的小礼堂。 还有几处能够清晰辨认出的建筑是玉皇殿、太公殿、三官殿和韩祖殿,都在三清殿的背后。如今,这些大殿要么成了办公室,要么成了家属住房,只能从外观上想像出昔日的风貌。 在区委、区政府大院的最后一个院落里,几块精美的石碑落寞地躺在树下。一块立体雕塑的功德碑碑帽上,两条蟠龙张牙舞爪,呼之欲出,不知是哪位大家富豪为玄妙观募捐后所刻。还有两块青石石碑,字迹清晰可辨,一块刻有“祖师开山心法,一戒……二戒……”等字,大概是一块教化民众的警示碑;另一块则有“发逆围攻郡城半月余同埠官绅□力守御解围□劝谕四□修筑外郭……”等字,令人联想到历史上李自成攻打南阳的惨烈战役。据史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五年,李自成两次攻打南阳,由于官兵顽强抵抗,战争进行得异常残酷,战后南阳城内生灵涂炭,死尸遍地。此后,60多名玄妙观道士将各处尸骨收集起来,在如今的市人民公园西北角挖掘了一个巨大的墓穴,掩埋尸骨,超度亡灵。可以说,玄妙观和南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息息相关的,她不仅见证了南阳的历史,更是南阳历史进程的参与者。 在斗姥阁毁于日寇的兵火后,藏经阁就成为了玄妙观的“最高建筑”。在《南阳玄妙观全图》上她位于玄妙观的东北角。我循着路人的指引出宛城区委大门向东,在100多米外的小巷里寻找藏经阁的踪迹。第一个家属院进去问,不是;第二个再问,还在前面……不知走了多久,就在我以为已经错过藏经阁的时候,一座古建筑在家属楼的重重包围中峥嵘地露出一角。 这就是为收藏御赐《道藏》而建的藏经阁。资料上说,藏经阁“分上下两层,为悬山式建筑。阁下前面起房坡,坡檐伸出两侧山墙外并挑起翼角,檐下是斗拱七攒,十分壮观。阁上屋顶是七檩悬山,且有脊兽……” 如今的藏经阁早已不是收藏国宝的清静之地。如同一棵沧桑的大树,周围被各种各样疯长的临时建筑攀附着,几乎看不出本来面目。一层的周围倚着藏经阁盖起了简陋的民居甚至是公厕,二层的飞檐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洞开的窗户上晾晒着内衣和袜子。当初神秘庄严的藏经阁,大概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天吧。但起码,她还是生存下来了,尽管境地是如此尴尬。 (三) 历史的车轮碾碎了玄妙观的部分建筑,却没有碾碎人们对于玄妙观的记忆。在高校、在民间,很多有识之士在为玄妙观的修复奔走呼吁。2006年7月,以南阳师院教授韩中安、杨炳功等为代表的百名学者联名,建议恢复南阳名胜玄妙观。他们在建议书中写道:“南阳玄妙观名声在外,恢复玄妙观也就是恢复人们对南阳文化的一种记忆,是众望所归。” 道教自诞生以来的两千多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民间习俗。文学大师鲁迅就曾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来比喻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天文天象、中医中药、养生健身等不少和道教紧密联系的传统习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今年春节第一天,北京就出现了3万人绕行2公里去雍和宫上香的繁华场面。据说当时雍和宫的门票50元一张都很难买到。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名胜对当地经济、文化、旅游等行业带来的显著效益。南阳人不重视民俗吗看看每年多少南阳人前往临近的湖北武当山上香,就知道传统文化在南阳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在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南阳知府衙门的恢复重建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府衙在复建后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南阳重要的人文景点。玄妙观作为当年在全国享有盛誉的道家名观,在南阳人心目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阳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玄妙观何去何从,牵动着不少人的心。 南阳师院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假如玄妙观一旦在原址恢复重建,再与同属道教名胜的武侯祠形成“对答”,一个在城北,一个在城西,交相呼应,这样不仅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新的文化标志,而且还会对我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有网友在“百度·南阳吧”上发帖,建议恢复南阳玄妙观,有众多网民响应。 “记住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玄妙观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恢复南阳玄妙观做贡献!!” “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建筑是稀缺资源,比任何其他设施要珍贵。因为她能传承给后人,不仅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意义,远非一般的建筑所能比。” 而在玄妙观所在的宛城区,区委宣传部部长黄玉杰建议:“南阳玄妙观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围绕中心城区打造以南阳府衙、玄妙观、汉冶铁遗址为中轴线,‘四圣’环绕南阳城的新的旅游景观,将极大的彰显南阳中心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龙头地位,带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宛城区委书记马瑞平也明确表态:“宛城区委、区政府坚决要为文化让路、为文物让路,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古老的文化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目前要协调市有关部门,尽快规划区委、区政府的搬迁工作,为南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玄妙观,在漫长的沉寂和等待中,似乎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南阳玄妙观有一“怪”,怪就怪在南阳人对她截然不同的看法。要么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要么就对其视若珍宝,津津乐道。前不久,我还属于前一种人,对这个近在咫尺的“著名”道观熟视无睹。可就在实地考察了玄妙观现存建筑,了解了她的历史后,我深深地为自己的无知惭愧起来。 (文章来自百度) |
人才招聘|手机版|小黑屋|南阳网 ( 豫ICP备05017472号 )
GMT+8, 2025-9-26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