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天如一 于 2012-1-7 09:14 编辑
2012年元月6日,南阳日报文化周刊刊发了著名作家行者的文章--《南阳作家批判是剂良药》,看后感触很深,由此想到我们的光影中国网,摄影与文学同属文化,摄影师、作家同属文化人,南阳作家批判的做法很值得光影中国网借鉴--
下面转发行者的文章:
南阳作家批判是剂良药
行者·著名作家
前几天南阳文学论坛刚刚对本人作品进行了批判,大家发自内心的批评让我感动。文学界中人与其他各界人士一样,喜欢听好听话,尤其喜欢吹捧,哪怕是不负责任的廉价的吹捧也比那种真诚的批评受用,此乃人性使然。问题是,文化及学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也就是科学的基础上,一是一,二是二,黑非白,白非黑——这是常识,可常识往往令人不快,既然大家都觉不快,那么就远离它,抛弃它好了,老虎屁股还是不摸为好——这就是真正的批评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原因。但事情往往有另一面,廉价的吹捧固然令我们麻醉,令我们自我满足,令我们飘飘欲仙,然而,跟在后面的结果很可能是:衰败与结束。这就是鲁迅曾说过的捧杀——一个人的才华也可以被吹捧杀掉的。
正是从南阳文学的生态建设出发,从2010年开始,南阳文学论坛开展了南阳作家群自我批判系列活动,其主旨是只批评,不表扬,抓缺点,找问题,畅所欲言,不留情面,以期被批判者和批判者都受到启发。作家批判在文艺界引起较大反响,《河南日报》以《入木三分骂亦精》为题,在文娱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这一做法。从头一炮对准的著名作家周同宾,直到近期的王俊义和本人,会场里火药味十足,所谓的身份、地位、年龄、资历都被放置一旁,大家只对作品说话,局部攻击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旁敲侧击者有之,出谋划策者亦有之。令人欣慰的是,每一位被批判者都觉得值,都觉得受益匪浅,都表示由衷的感谢——是的,人家阅读你的作品,寻找、分析你的问题,端给你一剂苦口的良药,劳神又费力,你是受益者,当然应该感谢。
事实证明,只要有那么一个说真话的环境,加上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形成的共识,说真话并不难,批评大有可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