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海小溪 于 2012-2-27 00:26 编辑
背哥传说是起源于放风筝。风筝是受风力作用而飞上天空的,无风则无法放飞。在无风的天气里,人们就用竿子举着风筝取乐,曾一度出现竿举风筝舞。大约在元末明初,举风筝演变为“背蝶”。明末清初又有“背鸽”衔粮出现,象征国泰民安。后有逐渐发展为背纸人、草人,谓之“背童子”,成为庙会、道场的表演节目,得到广泛普及。并发展为背活人,咏歌作戏。由于所背活人皆男童,故称“背哥”。 背哥的主要道具是一个轻巧坚固的铁架。铁架固定在成年表演者的身上,根据背者力量,可背一到三个小演员,小演员按剧情规定的人物化妆,绑着固定在铁架上。小演员上身穿彩褂,下身穿长裙,把所有秘密尽遮裙内,裙下还露出一双假肢,穿一双漂亮的小鞋。妆扮好后,远远望去,象有少年脚踩在老者的肩上歌舞。表演内容多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和戏曲。背哥的伴奏主要是大鼓、小鼓结合,配钹5至10副。演唱以二胡、笛子、笙、琐呐伴奏。背哥既可以踩街游行、撂地献艺,也可以舞台演出,灵活潇洒,粗扩奔放,滑稽浪漫,具有特殊的艺术魁力。 社旗县陌陂乡的“背哥”表演艺术,是由经过训练的男童,在莲花、兵器、马匹等造型上表演,后来演变成男童和女童混合扮演,常常亮相于春节、灯节、庙会等文化活动场所和重大节庆的舞台。2009年,这项民间表演艺术被列为“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许多村民自愿加入到背哥表演协会,年纪最大的81岁,最小的仅有5岁。他们自筹资金,购买必要的演出道具,自娱自乐。有了他们的热爱,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得以重放异彩。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00 快门: 1/80s 光圈: 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