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眠觉晓 于 2012-4-26 12:53 编辑
相机型号: NIKON COOLPIX P500 iso: 160 快门: 1/200s 光圈: f4.6
桐柏网讯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在桐柏山下的一条乡间道路上,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正在挥锨护路。来往行人亲切地跟他打招呼,老人笑得幸福而满足。 老人叫郑文山,桐柏县平氏镇康庄村农民,一位普通共产党员。今年75岁的他,坚持义务护路,义务看管林木和村民的责任田,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坚持学雷锋做好事,40余年如一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党员”。 践行诺言:“真心为党奉献一切” 郑文山出生于旧中国一个贫寒家庭。1972年6月入党,数十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真心为党奉献一切”的入党宣言。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上级号召当地农民栽桐树,绿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郑文山率先响应,并在自家的责任地里盖了间护林房,既管护自家的桐树,又义务照看其他农户的林地,无怨无悔地坚持了16年。 出平氏镇往西是一条有名的乡村道路,全镇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要通过此路上街赶集。20年前,那里还是一条泥巴路,路上有座漫水桥。有一年夏季发大水,漫水桥被冲毁了,过往群众只好脱鞋过河,十几个群众的脚被河里的石头划破了。看到这一幕,郑文山决定修建一座简易漫水桥。当天晚上,他带领全家8口人架桥梁,连干两天两夜,终于把漫水桥修好了。当年,漫水桥被冲毁了18次,郑文山一家修了18次。后来,在郑文山的建议下,村里筹集资金把漫水桥建成拱桥。 乐于奉献:“集体的事就是咱的事” 桥修好后,郑文山又义务承担起护路的任务。8年前,为护路方便,郑文山干脆把“家”搬到了路边。每逢雨季,路损坏得快,郑文山便自掏腰包按每车15元的运费雇来拖拉机运沙。多年来,仅此项郑文山就花了5000多元。老伴说:“人家都在忙着发家致富,你倒好,不但不想方设法致富,还总是往路上倒贴钱!”郑文山呵呵一笑:“要想富,先修路。咱共产党员难道就没有责任去尽义务?集体的事就是咱的事。”郑文山了解老伴儿,别看有时发几句牢骚,关键时候她仍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郑文山夫妇的4个女儿都在外打工,经常寄钱给二老,嘱咐他们把身体养好。可郑文山却把钱全部用在了修路上。他说:“只要能把路修好,我比吃啥都高兴,身子骨自然也就硬朗了!” 为了修路,郑文山常常废寝忘食,甚至不顾个人得失。一年夏天的深夜,洪水淹没了附近的杉树庄组,全组群众被困洪水中。郑文山听说后,抱上一件半新的棉袄,提上两桶煤油,抓起一盘铁丝,便赶到了杉树庄组。他用铁丝把棉袄缠牢,醮上煤油做成火把,站在高处指挥乡亲们安全转移。事后,该组群众给郑文山送去鸡蛋和粮食以表感谢,他说什么也不肯收。 桑榆未晚:“愿为群众做更多好事” 郑文山所在的村小组有5户五保户、困难户,他经常去嘘寒问暖,送物出力。每逢雨天,郑文山会匆匆赶去,看看他们的房屋是否漏雨,是否有险情。一次,他在看望困难户时不慎跌入齐腰深的粪池里,但他毫无怨言。村上有一个叫董长豹的孤寡老人,身体不好,郑文山对他格外照顾,包饺子,烙饼子,老人想吃什么他就做什么。老人病得厉害时,郑文山还为他端尿、擦身,照顾得无微不至。 凡是集体的事,群众的事,郑文山都当做自己的事主动去做。康庄村有600多亩水田,在夏季用水紧张时,农户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郑文山主动站出来,当上了管水员,守在渠边,逐户逐田放水,村子里和谐多了。 “共产党员就应当是人民群众的老黄牛,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郑文山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多次被县、市两级授予“学雷锋积极分子”、“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还被省委组织部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载入《优秀共产党员名录》。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郑文山说:“我要活上100岁,为群众做更多的好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