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联副主席:我国每天消失近百个自然村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2-10-23 12:39 |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东方网10月22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近日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在冯骥才看来,很多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保护传统村落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开始了这一浩大的保护工程。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形象描述了传统村落的风情各异。冯骥才说,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
  冯骥才:第一,传统村落是比较好的历史建筑;第二,选址、格局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第三,村落里有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已经列入了国家非遗名录。
  冯骥才说,深不见底,浩无际涯的传统村落文化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子孙后代细细品读方知其中的美妙所在。但遗憾的是,曾经近在咫尺的厚重的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冯骥才:在极速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传统村落都消失了。我们最近在做调查,严格意义上,山东省一个传统村落都没有了。前些年我们去山西,有的地方还能看到传统村落,现在有的已经消失了。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志华教授曾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从1989年开始,20多年里,他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乡土建筑研究组,一直在各个传统村落间奔波,专门从事的就是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陈教授说,乡土建筑是摆放在子孙后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
  陈志华:一个民族号称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完了,允许吗?老天爷不允许!没有了这些,这个民族就显得很单薄。农耕文明,拿什么来证明?村落的研究是几年前农业文明的见证。总有一天,中国人也会慢慢提高到这样的文化档次,认识自己的农业文明,这个信心是有的。
  也有人提出质疑,社会在进步在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让传统村落里面的人依旧苦哈哈的过日子?冯骥才对此回应,保护传统村落与当地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并不矛盾。
  冯骥才:很多国外的古建筑都保存得特别好,法国、意大利很多很古老的房子、老城里面的设施也很先进,厨房、卫生间都很现代化。所以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去研究,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保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陈志华老今年已经83岁了,但他还是坚持着走进一个个传统村落。他说,有时稍晚去十天半个月,一个宝贵无比的村落就无影无踪,只剩一堆残垣断壁。保护传统村落等不得,他实在不想一次次经历这种扼腕叹息的煎熬和折磨。
  陈志华:最严重的一次,我们在兴业村工作,当地人告诉我们,附近村子有一个祠堂,祠堂里面有83块匾,全浙江只剩下这一个祠堂有匾了。我们第二天就去了,走了几十里路,到那一看,焦土一片,刚刚烧的,柱子还冒着烟,这滋味真是……
  究竟怎样才能更好保护好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传统村落,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冯骥才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已经联合制订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程”,先要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的盘点,了解了家底后再实施一对一的保护方案。
  冯骥才:我们探讨了很多方式,比如可以用民居博物馆的方式集中保护,比如有的地区比较边远,原始状态比较好,我们应该把这种原生态整体保护下来。
  冯骥才说,保护传统村落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许十年八年都做不完,但它就像传递火炬一样,一定要把前辈留下来的精华小心翼翼地传给下一代,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3 19:51 |
传统村落确实应该加强保护。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09:09 |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2-10-23 19:51
传统村落确实应该加强保护。

谢谢浏览支持。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