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西风画扇 于 2012-12-19 15:36 编辑
图文/低烧老色友 作品:留守石头村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兼有南国婉约灵秀和北国雄浑博大之美。富饶的盆地上丹江汤汤,白河滔滔,白河滔滔,淮水悠悠,伏牛茫茫,桐柏巍巍,是风光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但是近年来,笔者逐步调转了镜头,聚焦于生息繁衍于这方水土的人们。
南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上占有灿烂的一页。仅《四库全书》记载的南阳历史名人就有800多位。从这里走出的百里奚、刘秀、诸葛亮、范蠡、张释之、张衡、张仲景……都是千古传颂的人物。
近现代以来,这片土地上更是英才辈出,彭雪枫、冯友兰、王永民、姚雪垠、二月河……共同构筑起当代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2005年的一次“关注留守儿童”下乡送温暖活动,把我的拍摄与农村留守人群紧紧联系起来。
南阳人口1100万,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口大市。不仅每年为高校输送大约5万名新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劳务输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个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寻梦”;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在村口守望。这些孤独身影,就是他们留守家园年迈体弱的双亲,呱呱待哺或者咿呀学书的孩童。
具了解,我市目前约有20万留守老人和近10万留守儿童,是社会中一个庞大的相对脆弱的群体。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当年轻一代纷纷外出去寻求美好生活的时侯,老人们选择的是对年轻一代的体恤、宽容和自我牺牲。 本组图片主要集中拍摄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丹江水库两岸的淅川县土地岭村胡寨自然村。在我的镜头中,他们始终是那样勤劳、善良、淳朴,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劳动生息,一次默默地耕耘、收获。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着一份幸福。在拍摄过程中,我总是被镜头中这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所感染,所震撼!
但是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保证,老人们还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具体表现为一是缺少精神慰藉。年轻人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和儿童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亲情和精神寄托缺失,老人孩子相依相扶过着寂寥的生活。我两次到淅川县盛湾镇胡寨村采访,都看到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村头翘首张望。本以为是因为山村来客稀少的缘故,讯问后孩子答道:老远听见了汽车声来看的,说不定那天就是我爸我妈回来了。当时就令笔者泪流满面!
二是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还没有落实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所得和子女的补贴,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更是只能依靠子女的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谋生的压力,一部分高龄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我们所到的很多村庄,一些人家家徒四壁,出不闭户,任由外人出入。
三是留守儿童求学难。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学校普遍师资和硬件装备不足,办学水平不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源逐步流失,农村很多学校撤校并点,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路途更远,走读则缺少保护,住校则缺少照顾,成本提高,部分学童因此辍学。
四是生存质量低。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对于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一旦生了病,家里没有年轻人送诊,或者无钱医治,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卧病在床身边也没有子女来照顾,孤苦无靠。
五是生活压力大。天气适宜且身体健康的时候,那些老人还可以勉强承担家务、照顾孙辈,但在雨雪天寒的日子里,他们自身尚且难保,要照顾孙辈就更加不堪重负。一旦生病,整个家庭的状况就可想而知。
六是社会关注度低。留守人群抗拒意外风险能力弱,遭遇某种重大灾害时,最易受灾受伤是他们。又由于留守人群住地偏远分散,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也是他们。
笔者希望通过这些图片,唤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关注。希望政府各部门更多的爱民之心,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好摸底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和生存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帮助,为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希望全社会共同参与,帮助老人们实现安享晚年的愿望,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良好教育。
作品采用了纪实主义拍摄手法,对拍摄对象不做调度摆布,也没有移动像素或者拼贴处理。后期作了低饱和度色彩处理和光晕处理,压暗环境突出主题,并强调了自己对山村留守人群的复杂心情。
相机型号: 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200 iso: 500 快门: 1/320s 光圈: f8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