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0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什刹海导游超9成为外地人 讲解难觅京腔京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3-7-24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什刹海导游超9成为外地人 讲解难觅京腔京韵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3-07-24 07:58:29     手机看新闻   我要加盟
   字号:T | T

0


  讲解原是京腔京韵,如今活儿累钱少,本地人纷纷撂挑子——
  什刹海导游难闻北京音
  河南腔、湖北调、甘肃音……这说的不是北京站候车大厅,而是什刹海的导游们南腔北调的讲解。在什刹海,导游九成以上是外地人。少了京腔京韵,京味浓郁的什刹海顿时韵味大减。
  招不来北京人
  昨天,记者来到什刹海,发现胸前挂着证件、负责旅游接待的三轮车夫、电瓶车导游等工作人员,都是外地口音。到什刹海游览,本想感受老北京民俗风情,可满耳
  朵净是外地口音,觉得别扭。
  北京人都哪儿去了?
  “北京人谁肯干这个!”面对记者提问,一位正等活儿的人力车夫说,“我们收入很低,北京人谁稀罕这点儿钱。”车夫手指烈日下大汗淋漓、晒得黝黑的同行说:“北京人肯受这累?”
  记者找到一家经营三轮车的旅游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什刹海最早的人力车就是北京人干起来的。“他们特能侃,一口京片子,外地人都喜欢听,老外也喜欢。”正因为如此,什刹海的人力车一度非常红火,也成了什刹海旅游的名片。
  可正因为红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08年,政府进行规范管理,引入9家公司授权经营,并把车数限定为300辆。
  “外地人肯吃苦,收入期待也没那么高,而且易于管理,公司新招的基本都是外地人。”这位工作人员介绍,9家公司之间也竞争,人力成本低,公司才有效益。“也想招北京人,想让游客听地道的北京话,可北京人不干,招不来。”
  竞争更激烈,收入却降低了,很多当初入行的北京人慢慢退出。至今还留在车队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被誉为“后海八爷”,也就10人左右。除了出车,他们还负责给新同事做培训,可这些外来徒弟,讲不出师傅们的北京味儿了。
  什刹海当地人在干什么?
  胡同里一个卖冷饮的摊主告诉记者,在什刹海,白天基本见不到当地居民,他们晚上才出来。“胡同里、大树下,喝着啤酒吃着烤串的,都是。”这位摊主在什刹海做生意10多年了,据他观察,当地居民“一般都有房子出租,不愁钱。有的自己住的面积很小,五六平方米,挤出地方出租。这些人一般不上班。”
  南腔北调的导游
  在地安门商场后身,记者找到一处咨询站点,询问有没有当地人导游。
  “北京人、外地人都一样,游览线路、讲解内容都是统一规定的,你找北京人讲的也是这些。”工作人员打岔说。见记者不死心,这位工作人员又说:“什刹海这些三轮车、电瓶车什么的,有9家公司在经营,司机、车夫、导游九成以上是外地人,要说北京人,也有,300辆三轮车里连10个都找不到。”
  没有北京导游,记者上了其中一辆三轮车,车夫小王是个黝黑壮实的小伙子,今年25岁,甘肃人,初中毕业,经老乡介绍,才来北京什刹海当起了三轮车夫。
  “就这解说词,我背了一个月才考试通过。”小王说,自己干了三四年了,这点儿词儿早背熟了。在一处胡同里,小王停下车,开始讲解胡同人家的门。
  “这门当,少的2个,多的12个……家里有两个门当的人要是跟有12个门当的人结了婚,就叫‘京龙护凤’。”
  “‘京龙护凤’?哪四个字?”记者问。
  “就是‘京’(金)色的京,护士的护。”小王说。
  “是攀龙附凤吧?”
  “宁(你)说的那个不对!”小王显出不屑解释的表情,“宁还想不想听了?”
  小王告诉记者,蹬三轮车的,山西人最多,还有河南、河北、湖北、甘肃等地的人,北京人基本没有。
  要保护京腔京韵
  什刹海是全市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片,历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文物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升级、人口疏解等工作,什刹海也顺利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随着景区建设、酒吧街的扩张,什刹海里的新居民越来越多。
  “酒吧、餐馆、各种特色小店,基本都是外地人在经营,对于丰富景区游览内容、活跃商业贡献特别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业人员,是推动什刹海景区繁荣发展的主力军。但对于“导游讲解”这项服务,“当然还是由本地人来做更好,京腔京韵也是我们要保护的,但也是最难保护的。”
  与故宫、天坛、长城等名胜古迹不同,什刹海还是一片居民区。它最吸引游客的,不只是贵族府第、名人故居、河湖水系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它热气腾腾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市井生活。
  在升级什刹海地区业态的过程中,市政府一直强调,鼓励有民俗特点和能体现老北京文化传统的项目进入。这些项目,都离不开它的载体——北京人。
  在前门地区的改造中,政府鼓励把原有居民留下来,保护文物的同时,也保护由人作为载体传承的那部分文化。在什刹海的保护与开发中,是否也能借鉴前门地区的做法,保护文物,也保护京腔京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0: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1:46 | 只看该作者
十里河 发表于 2013-7-24 10:14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您的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7-24 12: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3-7-24 12:51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您的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24 20:57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4 21:14 | 只看该作者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3-7-24 20:57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您的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