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照相机说话的人法国摄影家克劳迪·斯鲁本作品选登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用照相机说话的人--法国摄影家克劳迪·斯鲁本作品选登
2007-8-13 11:03:29 中国摄影报 “看着这些照片,感到某种东西破裂了,某种境界达到了,不仅仅是那种恐怖的境界;我感到不可挽回的痛心,受到了伤害,但是,我的一部分情感开始紧张;某些东西死去了;某些东西仍在哭泣。”这是苏珊·桑塔格12岁时在桑塔摩尼卡的一家书店偶然看到了伯根-贝尔森(Bergen-Belsen)和达曹(Dachau)的照片后,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反应。照片把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裂缝揭露了,它们是桑塔格在无意识冥冥中等待的伤痛,也是最原始的感动,这使她的生命产生了蜕变,激活了她内在的某种能量。
初次看斯鲁本的照片,我没有像桑塔格那样的强烈反应,但我感到被什么东西触碰到了,感觉到了内心有什么东西在无声无息地涌动。渐渐地,照片上凝固的黑色和灰色的颗粒催眠了我的感观世界,唤起了我某种潜藏的情绪。他的照片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有时候,照片是关于某个环境或一些人的瞬间历史的记录,但它的意义并不为每个人开放,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同一再现的记录结果有兴趣或被打动。假如并不需要什么形象值得作为情感寄托或历史记录留下,人们便可以放弃照相,放弃再现。但有人把它当做是说话的工具,把照相机当做是他的另一张嘴,并且能说出更重要的事情———斯鲁本很坚持这一点。
斯鲁本的摄影喜欢捕捉环境中的细节,以及由这些细节所引发的情绪反应,更深层次地去呈现人物所处的状态。照片中的人物大多都处于荒凉、阴郁、冰冷的环境中,环境,是人物的一件外衣,同时,环境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环境由于有人和物的存在,于是,便有了声音,有了光泽,有了质感,有了气氛,有了内在的节奏,影像的基础就这样形成了,一切就可以丰富起来,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小事件就这样被暴露。比环境更局部的是场景或者说场面,场景有时是背景,有时也是主角,斯鲁本善于将场景感性化。场景有时衬托人物,人物有时也衬托场景。时间流逝造成了场景内部的变化,同时摄影师的状态也是处于流动中。其影像中的人物似乎也是永远在旅途中———这是生命之旅或心灵之旅,人物的状态始终处于游离当中,他们不稳定,没有归属感,不需要明确方向。这些人物、场景和摄影师最终让一个媒介联系起来了,这个媒介就是照相机,于是得到了必然的结果———照片,而且这些照片会说话。
我们能在斯鲁本的所有照片中感受到很一致的“情绪”。“情绪”与“意境”是有着特定联系的。“情绪”是一个过程的情态流露,最后整体的呈现便产生了“意境”。中国画特别能制造“意境”,因为“墨”色这一视觉要素是最能煽情的,画家们运用墨的浓、淡、干、枯以及变化多端的笔法将个人的情怀透到纸上。在斯鲁本的照片中,也很着重于“墨”色的运用。他近期在中国国内,最主要是在广东拍摄的照片中,很明显地,“墨”色开始在他的照片中大块大块地出现,照片里的空间大多数都被“墨”色吞没,人物也多为这些“墨”色所裹挟。照片中的空气变得密集,有稍微的紧张,带出些许不安与荒诞感。这当然是后期处理出的效果———亦即主观情绪的融入。作为现实的参照,照片为我们提供的是“二手现实”,是“切片”式的视觉形象汇集。它从现实中生长出来,经过技术手段的过滤后,往往又超出一般的现实,承载了不被我们一般的视觉习惯或情感所关注的讯息,它是摄影师独自凝视与敏感融通的结果。对于摄影,斯鲁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品质,他在现实环境的缝隙中徘徊、游离,与现实碰击,用照相机重新唤醒现实,挖掘遮蔽的隐秘,创造更多机会让现实的事物为他“迎面而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斯鲁本可以被称为“诗人摄影师”,他的照片有着强烈的诗性特质,有很天然的文学性,能让人静静地品味,但是不会有什么答案,里面的世界一切都是暧昧的、悬而未决的。细细观看斯鲁本的照片,我竟然从中看到了他的眼神,他的眼神略带忧郁和迷漫,有一种内敛的洞察力,敏锐而感伤。看着那些照片,就是在与斯鲁本对视、交谈,这些影像与他眼神有着一种相似的气质和感染力。斯鲁本通过他的眼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充满着梦幻般玄机的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