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族结构与远古镇平
阎 英 明
楚族的主体是伏牛山人,嵩山人,后来在夏、商的征伐逼迫下,才逐渐向南方迁移。其迁涉路线有三种说法:一曰,自北向南;二曰,自西向东;三曰,自东向西。此三种说法,或者其中之一准确,或者三种都准确。楚之初的迁涉,是一种大逃亡的行为,被追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身,亦有可能出现往返。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初都建于丹凤,以后的建都也是逐步的南迁。无论南北走向,还是东西走向,都是在伏牛山的前怀,因由楚之初都的定位,足可说明楚之初的迁涉行程,并不太远。夏王朝前,方城山(叶县南)至楚山(丹凤),是一条通道,楚人很可能走的是这条路。
远古的镇平,属伏牛山区,距嵩山较近,推测应该与楚人有血缘关系。同时,远古镇平又处在方城山与楚山之间的通道上,也可推断早期的楚人就已经在这里聚居过。对于远古镇平的最早记载,是《国语·周语下》:尧时“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姜姓吕国,为共工的后裔。共工和尧、舜、禹都是传说时代的传说人物,但在远古史上,他们具备有时期性的概念。传说,尧、舜、禹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期间,曾对楚发动了一百多年的争夺战。尧时,丹山一战,楚败,尧采用分化的办法,将归顺的一部分楚人驱赶到甘肃的敦煌,舜时,又将一部分迫迁于北方;禹时,禹军射死楚酉长,楚军大乱,四散。一部分南逃,一部分北逃。在尧、舜、禹的三个时期内,楚人很有可能流散于吕地。
楚“都”丹阳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30年到公元前689年,此三百年间, 楚族不乏与百多里外的吕国交 往。楚王熊渠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楚王族这么标榜自己,目的是对抗中原部落,并笼络当地的土著居民。按照传统习俗,“居楚而楚,居越而越,成夏而夏”,楚王室为了赢得土著居民的支持, “变服从俗”,与土著人融合一体,通过若干代的婚姻、文化习俗的交流,使原来的种族区分模糊不清,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所有臣民,都属中原部落所视为的“蛮夷”或“夷狄”。这期间,吕地的土著人,虽与楚人有血缘或亲缘关系,但还不具备正统的“苗蛮”称谓。公元前689年,楚“始都郢”,楚都南迁入郢。《史记·楚世家》云:“文王熊赀立,如都郢”,说的就是这件事。楚“都”郢一年,即公元前688年,灭申,吕从此成了楚的附庸,仅保留吕国的名义。公元前678年,吕亡归楚。自此,到公元前223年,这450年间,古镇平能准确的拥有楚人的名分。
(请看续集)
欢迎转载 尊重原创 注明出处
![]()
关注睛彩镇平 获取最新资讯。点击标题下篮色字体或长按、扫描上面二维码关注吧。不一样的睛彩镇平 不一样的精彩资讯。睛彩镇平---镇平高端微信平台 , “他们”都在看。
顾问:阎英明 张德光 甘海燕 孙宗信
主编:贾元武
编辑:阿皓 阿文 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