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6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离不开长焦的几大原因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3-11-11 14:51 | |阅读模式
摄影离不开长焦的几大原因来源:中关村在线





  一般来说,35毫米相机等效135MM以上焦段就属于长焦范畴,换算成半画幅,实际焦距也就是85以上。但是因为使用这个焦段的多数人要么是专业人士,要么是发烧友,因此一说长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70-200/2.8这支鼎鼎大名的“牛头”,当然,还有70-200/4,如果算上老头,则还有80-200/2.8等,再就是非恒定光圈以及一些半画幅的非专业头。那么,这个焦段是否需要购买呢?大家留心一下,我们身边拥有所谓“大三元”、“小三元”中的一两支或者全部的人不在少数,而拥有这支70-200/2.8的我估计是最多的,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此头?或者说为什么这支头这么受欢迎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摄影爱好者许多都是受早期胶片时代的摄影人影响而加入摄影行列的,而早期的摄影器材里,除了标头,较早发展的就是中长焦了,到了较为便宜的135国产相机开始普及以后,因为所配镜头光圈一般较小,所以一般家庭用户很难拍摄出具有浅景深效果的“艺术感”人像来,而专业摄影师由于职业优势,除了可以使用中画幅、大画幅来拍摄较浅景深的人像和花卉等作品外,也可以用135系列的中长焦镜头来实现浅景深效果。那时候,大光圈技术尚未成熟,大光圈意味着高昂的价格和并不理想的画质,因此增加焦距就成了35毫米相机追求浅景深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从那个时代开始,就形成了专业人像必须要用标头以上的中长焦来拍摄的观念(标准的半身和特写人像焦段通常为85和135),而且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拍出来的作品也就显得越加“专业”。


  第二,在各类摄影题材中,花卉和人像都是最容易上手但又最不容易拍好的,以人像为例,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区别于“人物全身、远近都清”的家庭留影和到此一游的旅游照,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突出主体虚化背景,而达到这种效果在大光圈技术尚未发展起来的数码摄影初期,最简便的方法仍旧是使用中长焦。拿着这样的作品送给被摄者,一般都会赢得“哇塞”的喝彩和惊呼,于是,这样的最容易上手的十分接近于“艺术人像”的长焦特写人像便有了自己的市场,拍摄此种人像的发烧友也会为此而沾沾自喜、颇为自得。


  第三,在各类人像作品中,环境人像由于需要兼顾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利用环境衬托人物,因此,环境的布置、二者的亲疏远近关系、画面中多元素的平衡处理、构图的协调和美感、光影明暗的合理控制等等需考虑的因素就会成倍增加,因此,利用广角和小中焦拍摄环境人像的难度远比利用中长焦拍摄特写人像要大,所以,喜欢拍长焦特写的人自然也就更多,发展到今天,甚至蔓延到拍摄全身人像也要用中长焦,把背景一股脑的全都虚化掉,不为别的,“容易拍”才是硬道理。


  第四,环境人像离不开环境,而环境要么需要金钱和精力布置打造、要么需要远赴外地寻找、要么需要央求其他社会关系帮助,最起码也要用心挑选寻觅,因此投入的精力财力都较大,花费的时间也多,而特写人像对环境要求相对不那么苛刻,因此也更容易实现。
  第五,许多摄友喜欢拍摄荷花和鸟类等题材,长焦镜头在此时无疑是有用的。
  第六,风光摄影其实也非常依赖长焦镜头(我指的是远焦风光,比如霞浦和元阳梯田的某些作品等等)。
  综上所述,长焦开始流行起来,一旦发烧,机身可以将就、套头可以不要、定焦可以暂缓,微距也可以放放,一支70-200/2.8却是非上不可的。不过,我个人却总是认为,真的这支70-200或类似的长焦就那么重要吗?它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支出色的“全能镜头”吗?我个人认为非也。理由如下:
  第一,中长焦拍摄大场面的全景风光和全景建筑题材难以胜任;第二,拍摄大气磅礴的人像大片、甚至较大景深的环境人像也会力不从心;第三、由于焦段较长,拍摄时需要较远的距离(半画幅由于需换算焦距,70-200就变成了105-300甚至更长,就更是如此),这样,在室内等狭小环境拍摄,中长焦就会受到限制;第四、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使用中长焦镜头拍摄纪念照,由于拍摄距离较远,总有游客在镜头前穿来穿去,影响拍摄,也很不方便;第五,民族风情、社会纪实、新闻快拍等某些题材需要近距离快速抓拍的时候,长焦由于取景范围窄、景深浅、拍摄距离大也会使拍摄对焦和构图受到一些局限。综上所述,如果经常拍摄的都是上述题材,或者说多数时间都是在城市拍摄,则中长焦用处也许不像您想象的那么大,很多使用半画幅相机的朋友买了70-200,但平常使用较多的却只是70-135的焦段,135—200的长焦段很多时候被闲置了。那么,哪些人需要中长焦呢?我认为,喜欢拍荷、打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拍鸟,因为真正拍鸟的器材焦段一般在400以上,是非常昂贵的)、拍摄一些体育赛事、远距离拍摄T台模特、喜欢远距离扫街、长焦风光等题材的爱好者都可以尝试70-200或类似镜头的魅力。
  说到这里,我特别说明一下:
  首先,我刚才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半画幅用家而言,而对于使用全画幅的朋友来说,70-200的实用性会增加不少,原因是没有焦距转换系数,拍摄距离所受的限制大大减少了,但是即便如此,真正需要用到长焦(也就是135以上焦段)拍摄人像的时候也不多;
  其次,我刚才说很多影友使用70-200,平常拍摄人像用得多的基本在70-135焦段之间,135-200使用较少,也许有的朋友看到这里,就非要给我贴出几张200焦段拍摄的人像,甚至是全身人像,以证明用200(半画幅实际转换后等效焦距为300或320)也能拍摄半身甚至全身人像^_^我希望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不必较真,我说半画幅(甚至全画幅)135-200焦段拍摄人像尤其是环境人像有局限,并非说绝对不能拍,您非要不辞辛劳跑出几十米开外拍摄,只要场地够大,谁也不能拦着,我只是说对于特写人像,85-135焦段最合适(半画幅实际焦距就是50-90左右),太长则有所不便或有所不必,非要花一万半入一个中长焦牛头就为了拍人像,如果舍得当然也没什么,就好像我偶尔也用的我的24/1.8拍浅景深的人像半身特写一样,我乐我愿意嘛!
  顺带说一下,环境人像比较适合的焦段一般在16-35之间,但是35-85也可以拍摄,其中16-35涵盖超广、标广和小广角,尤其是16-24拍摄的广角人像,舒展飘逸、磅礴大气,很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要拍好也很难;35小广角可以拍摄较浅景深的全身环境人像,也可以拍摄大半身特写,在全画幅上视角独特,很有味道;50为标头,拍摄全身、半身都可以,但是其对环境的表现不如35小广角,对背景的虚化、空间的压缩不如85和135,因此视角稍感平淡;85可以兼顾半身人像和大特写,也可以拍摄全身人像,使用最多,也被称为最标准的人像焦段;135适合拍摄大特写,半身人像也可以实现,是标准的长焦人像焦段(以上皆以全画幅为例,使用半画幅的朋友可据此推算)。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全能镜头”呢?我的回答是:绝对的全能是没有的,而相对的全能则可能找到,例如:对于喜欢风光、建筑、人文、民俗、新闻、广角环境人像等题材的朋友,佳能16-35/2.8或尼康17-35/2.8就是最好的全能头;对于喜欢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仅仅拍照留念,偶尔拍拍风景花草扫扫街的朋友,“一镜走天下”之类的镜头就是全能头,喜欢大特写人像、拍拍鸟和荷花,偶尔拍一下长焦风光的朋友自然会把70-200当做全能头,总之,自己使用最频繁最顺手的,就是自己的“全能头”。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1 15:20 |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1 15:58 |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地板
发表于 2013-11-11 21:55 |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7:12 |
浮生偷闲 发表于 2013-11-11 15:20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谢谢浏览关注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7:12 |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3-11-11 15:58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谢谢浏览关注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17:12 |
渔水翁 发表于 2013-11-11 21:55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浏览关注支持!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