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6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像摄影理论常识(7)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3-12-11 07:18 | |阅读模式
 3、对“上相”的质疑  寻求“上相”角度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被摄者,这对于商业人像的拍摄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就未免显得太荒唐了。要知道,那些不够“上相”的地方,往往是人物的特征所在,这些外形上的特征是通向内心世界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外形特征便是人物性格特征的外部标记,是一种心理的物化,它是人像摄影中性格与心理刻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绝不允许加以掩饰与忽略的。过去由于艺术人像与商业人像界限模糊,人们曾一度犯这样的错误,“矫形”方法的滥用使得人们在掩盖某些缺陷的同时也掩盖住了性格特征。这的确是个不合算的做法。
  4、另一种“角度”
  正是由于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拍摄人物,这才使得单纯样式的人像艺术不显得单调与贫乏,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与之相对应的含义存在,而一个全新的角度便是创作者对某种主题的新发现,角度即思想、即智慧。角度主义者认为,可供选择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被感知的对象才具有一种隐藏的,不可穷尽的丰富性。人像摄影所应选取的角度,大多是美的角度,这里除了选取能削弱或掩盖缺陷的角度外,更重要的是选取最富特征性的角度。因此,当这两者发生矛盾时,应着重地照顾哪一方呢?这对于商业或宣传类照片的拍摄来说,态度是非常明确的:美化可以不择手段。而对于艺术类人像来说,则务必要将后者作为基准。
  然而,以上所谈及的角度,均是从所谓的画面形象的观赏效果方面来作考虑的,最常规的有:正面像、侧面像、三分面像与七分面像。其中所探讨的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再转过一点”、“回来一点”、“再侧一些”、“俯一些”和“仰一些”。在诸如此类的拍摄方案中作挑选,在审美的深度方面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但是当我们将心理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引进来后,却发现了另一类“角度”的存在,那就是视觉感受在涵义揭示方面所直接切入的角度,这种角度已超越了造型的表面需求,它甚至能抛开造型中介而直接参与画面深层含义的解读。相比之下,讲究造型的各种角度反倒远不如最平实的正面角度来得更直截了当,因为从心理距离来看,观众或欣赏者更接受坦诚相待的正面角度,尽管它在造型上显得呆板,缺少变化,但它确确实实是最真切最不造作的角度,尤其当被摄者看着镜头的时候,它能令照片在被观赏过程中产生目光相遇的动人效果,从而大大缩短了观赏者与照片中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摄影,人像,理论
  看镜头会产生目光相遇的效果 (宋朝 摄影)
  由于“目光相遇”的效果非常强烈,因此,我们在拍摄时应特别注意被摄人物的眼神与表情的变化。而当照片中的人物收回目光合下眼皮之后,他所带给我们的也许是另一类的“角度”,这个角度能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当然,并非只有正面拍摄才会有这种“角度”出现。

相关帖子

沙发
发表于 2013-12-11 11:32 |
感谢楼主分享,欣赏学习!!
板凳
发表于 2013-12-11 11:32 |
{:7_296:}
地板
发表于 2013-12-11 17:01 |
{:7_294:}{:7_294:}
5
发表于 2013-12-11 21:48 |
赏读学习,好知识。{:7_296:}{:7_296:}
6
发表于 2013-12-12 15:51 |
欣赏支持{:7_296:}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