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渔水翁 于 2014-3-6 07:13 编辑
李树峰:面对大众化浪潮,摄影理论研究的设想(2)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 King 2014-03-05
二、关于当前摄影理论建设的几个设想
从摄影业界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摄影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构成方面,日益普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摄影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相比,只有170余年的历史,理论积累十分薄弱。摄影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目前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要么下设在新闻传播学中,要么下设在美术学中,都属于二级学科。要建设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的摄影学科,前面的路还很长。
活跃的摄影创作和众声喧哗的业界生态已经有很多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面对时代的新要求,摄影理论研究至少应该有四个维度的任务需要明确起来。
第一是对观看方式的分析之维。
就170余年对摄影的研究文献来看,除了器材和技术部分,摄影的艺术和文化概念的研究多受文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文学和绘画理论来看待摄影。从摄影史来看,摄影人为了证明摄影的价值,也是从“摄影能够一样地做绘画的事情,并带着影像的质感”这个角度,取得社会认同的。直到上个世纪初新闻摄影和画报的产生、众多艺术摄影团体在摄影本体上的探索实践,才使摄影发挥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奠定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可动摇的地位。
摄影与其他任何艺术学科不同的,就是它在第一现场观看并把观看的成果凝固下来。这是摄影的原点,离开这一点,就等于离开了摄影。摄影的核心问题是观看—人在现实生活现场中的观看。而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学科,必须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放在核心地位。
观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摄影研究不仅是器材与技术研究,不仅是对绘画的模仿,更主要的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人们看待事物方式—包括立场、态度、角度、距离等等的研究,杰出的摄影家不过是这种看待事物方式的样本。而影像,是体现观看结果的直接成果。只有把观看置于研究的核心,对摄影的本体研究才能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展。
观看方式,包括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眼光,社会和个人道德的立场,还包括习惯性的目光,审美趣味的选择等等。在摄影者目光所及的刹那,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定型、在不知不觉中呈现。“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是汉语成语,但其概括了视觉中的选择规律和心理定律,而能够突破这些束缚的发现性的目光,就属于摄影研究的范畴了。
研究“摄影式观看”的难度有三:一是拍照是如此简单,按动快门前后的视觉思维和文化判断,存在于散碎而多变的摄影行动过程中,无法记录下来供给我们仔细研究。二是在于拍摄者必须在第一现场,而研究者在书斋中。很多摄影研究者面对照片,按照自己的知识逻辑编织和阐释,其结果是将观看变成了不断出版的照片读后感,而不是在现场对观看方式的比较研究。三是对摄影家的研究常常被摄影者和影像主人公的故事所吸引,而他的观看方式却被不自觉地遮蔽住,甚至歪曲。
只有从摄影角度展开对观看方式的研究,我们对视觉局限的认识才能深入,才能有意识地突破时代局限,寻求更加多元的解决方案。只有对观看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对摄影本体学科的建设才能迈开新的步伐。
研究观看方式,不但要关注摄影家在观看方式进化中的带动作用,更要关注一个时期内大众摄影中表现出来的习惯眼光和范式。因为这些习惯目光和范式,正在修改现实;这些被修改过的现实,已被社会大众当作真正的现实接受,影响着更多人的判断。
第二是对影像作品的分析之维。
一百多年的摄影实践,已经诞生了大批影像,但对于影像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一直缺少研究方法。绘画方法的移植,不能用于全部摄影的类型;文艺理论概念的搬用,也不全部符合拍摄实际。影像的用途、种类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转换,都使人难以展开真正的分析。摄影理论研究的着力点不应局限于照片中构图的原则。罗兰·巴特曾经对照片进行分析,颇具启发性,但至今未见有继承性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有几个人在文章里提到了摄影,有的甚至还写过专门的文章,如本雅明《摄影小史》,但他们多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摄影的复制功能加以引用,对影像本身的分析甚至还不如阿恩海姆这样的视觉心理研究者提出的有效概念更多。对影像的分析还要立足于拍摄和呈现过程中的客观实际,从视觉心理的分析和社会文化的评判入手,这也许是影像分析的最切实的道路。无论把摄影作为与绘画同等的“高艺术”,还是作为在现实中选取、复制意象的“低艺术”,影像的采集和后期还原、强化这两个阶段中,都是人的视觉心理在发挥作用,必然包含一定的规律。
其次,分析影像的方法还要从编辑中寻找。在影像与影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图片故事、专题,或者是格调统一的艺术影像之间,我们可以找到构成影像的基本要素,只要找出这些要素的构成规律,影像的分析方法也就水落石出。
第三是影像的接受与传播规律之维。
在当今的“读图时代”,研究如何读图,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摄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摄影师在现实中观看,形成了影像;读者和观众观看影像,形成信息记忆、思维和情感走向,同时参与社会传播。
对摄影影像的接受和传播规律的研究,在当代文化史上,应该占据一定的位置。从百年来的摄影史传统来看,影像编辑学已经形成系统,但影像接受美学和传播学不能局限在编辑过程中,也体现在接受终端的心理活动中。建立系统的摄影理论,必须打开这扇大门。
首先,获得影像接受的调查数据,是开启这扇门的钥匙。离开统计学的方法论和事实基础,任何思辨都可能陷入感受迷雾之中。现在的世界每天要产生上亿张影像在网络上传播,而进行我们所希望的影像接受程度的调查,也需要投入相当的物力才能达到目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文化分析,应该会有很大的成果。
其次,阅读影像的心理实验有实质性的进展。影像因其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容易引起心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我们寻求的目标。有了这些实际的数据,影像研究的科学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