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59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1世纪新锐新闻摄影——我·见(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3-10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3-3 10:22| 发布者: cpnoz| 查看: 19| 评论: 0|来自: 李楠的博客

摘要: 21世纪新锐新闻摄影——我·见(下)李楠三、人性化观念 人性,是一个我们经常高喊又经常漠视的口号。高喊,是因为新闻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注;漠视,是因为我们有时候纪录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性,只是一具被政治化、概 ...



21世纪新锐新闻摄影——我·见(下)

李楠

    三、人性化观念

      人性,是一个我们经常高喊又经常漠视的口号。高喊,是因为新闻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注;漠视,是因为我们有时候纪录的并不是真正的人性,只是一具被政治化、概念化抽空了内核的虚假空壳——只见人(物),不见性(情)。





我们想见爸爸
2004年11月28日,中国陕西省铜川市国有陈家山煤矿发生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当日进入矿井的293名矿工,除127人获救生还外,166名矿工全部遇难。这是44年来中国煤炭行业发生的最大一起矿难。40岁的矿工王起财不幸遇难,他12岁的女儿和15岁的儿子欲进入事发现场祭奠,遭遇到警察组成的人墙。卞启武摄


      在新锐新闻摄影的作品中,人性化观念令人欣慰地坦荡展露着:

    一方面,摄影记者关注人物在新闻事件动态发展过程中所爆发的人性张力与冲突,以“直面惨淡人生”的态度给予弱者以最大的同情和支持,以影像积极地为现实的真善美、假恶丑留下不动声色却又立场鲜明的评价。

    这不再是以政治观念为标准的判断,而是基于最共通的人类感情所做出的选择。而且,在“非正面报道”中,这种对人性的尊重、理解、宽容更为强烈,这种态度实际上更明确了摄影记者的职业本质:见证历史其实就是见证人性。









  祈祷
 2006年3月8日,北京方庄二院,一位老人在为她接受审判的孙子默默的祈祷着。   罗先明摄

      另一方面,摄影记者以平民情怀在新闻的宏大叙事外,更加关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细节与情趣;以朴素的视觉语言和赤诚的生活态度,消解作为权威化身的报纸以往与大众刻意保持的距离感,为读者提供一种情绪上的释放通道。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对于普通人性——“我”的正视、理解和感同身受。

    关注人的感受、人的境遇、人的生活——这种人性化观念干脆地扔掉了假面具,以一些个“我”的所见所感与千百***“我”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四|、集约化生产



    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俨然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新闻图片在这条流水线上,已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与其它视觉元素进行结合组装,通过设计形成新的形象,产生新的意义,具备新的功能,以满足不同需要,适应不同形势。

    众多新的摄影表现形式应运而生。如插图摄影,或是图片与图表、图示的综合,或是经由电脑按照某个版面需要的观念制作出的图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版面上,成为版面新的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图像不能完全等同于新闻图片,但它们又分明携带着新闻图片的基因密码,仍然是在用图片的形象特质完成其功能诠释。






    此外,如母主题下复线多页式的摄影专题(将一个新闻事件用多个可独自成立的摄影专题予以表现)、大型图片年鉴(以图片为主要表现的年度主题式盘点)等等——这些新形式在为摄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为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对世界之反映在不断拓展其宽度的同时,必须不断掘进其深度;在最大程度发挥摄影特长的同时,必须不断开发其新的功能;在得益于报纸媒体对于摄影的重视和需要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其自身集约化生产能力。

    报纸摄影机制的发展,在21世纪,经历了“专业图片编辑——图片总监——视觉中心”的过程;新闻图片运用也走过了“版面大图片意识——立体化图片编辑——整体视觉传播”的道路。机制的不断健全和理论的不断深入,为21世纪新闻摄影实践创新提供了保障。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影像也占据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空间,并且有着不同凡响的前景。目前,它们与报纸的影像时有相互交叉使用,未来形势如何,下结论恐言之过早。





 

    这些年轻鲜活的影像在这里集合,让我们触摸到21世纪以来新生代的摄影人对生活的诚实、对自我的捍卫,和他们带来的变化。回避问题,显然并不能增加荣誉。我认为,应当以警惕的态度对待以下两种倾向:

              1、西方化。

    显然,这些影像中西方通讯社的影子仍隐约可见,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将西方通讯社的影像模式作为参照系或追赶目标。

    学习和借鉴自当面向世界,更无论东方西方。但是,这都应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仍然是表现属于“我”的东西。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许多艺术形式都完全建立了自己的完全有别于西方模式的系统,并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地位。那么,中国的摄影呢?能否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我们有自信吗?我们有自己的语言吗?现实中,有时候一个西方摄影专家的评判就能摧毁一个中国摄影师数年坚持的理念。甚至在许多时候,我们追随西方影像表面的技法,却未能领会背后的观念,因此总有“追不上”的感觉。

    如果完全地西方通讯社模式化,那么,中国的摄影记者不过是“世界大工厂”里的图片生产工人,只是工具的延伸,而没有思维的创造。


    下图是一张具有中国式幽默的图片:




扑杀家禽
2004年2月1日 广东揭东路蓖村禽流感暴发点,在政府的引道下村民自觉的扑杀家禽。在满村飞奔的家禽面前,一村民情急之下操起一只拖鞋打向自家的鸡。卢汉欣 摄



    2、泛视觉化
          在一些影像中,我们只看到了形式,而没有内容。只有光线运动的轨迹,没有心灵投射的印痕。为技巧而技巧,毫无相联的视觉元素被主观地安置在一起,并没有产生新的意义。追求“图不惊人死不休”的狂热,常常被画面肤浅的新奇趣味轻易满足,而无暇顾及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画面,其实全靠背后的意义支撑。


    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和异化,这时候更加需要冷静和执着。毕竟,我们并不是只在“读图时代”摄影,我们的影像,也不仅仅只想留存于热闹的现在。

 
无论如何,勃勃生机已不可阻挡。在观看这些影像时,只要你愿意——
   “我·见”,是我之所见,
   当然,也是你的,
   你们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3-10 10:5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10 11:1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10 17:37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