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10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热致传统手工艺人面临市场与传统两难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3-29 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巢湖老银匠铺

  “有时候真想下狠心,只打造那些传统的老银饰。可是想想还是不行,铺子要生存啊。” ——洪聚宝银楼传人洪金泉

  “有时候觉得,传统技艺被改变甚至比它们的失传更尴尬。” ——江淮徽派木雕传人徐红树

  3月18日,环湖大道连接线项目启动,包括三河在内的众多景区开始纳入环巢湖旅游圈。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些被遗忘多年的传统手工业技艺,也被日渐发展的旅游唤醒。但是面对发展,这里的老手工艺人们却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传承多年的技艺并没有被市场所认可,反而因为旅游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渐渐地让市场化变了味,在历史传承和市场生存中如何选择,让他们很是为难。

  无奈 江淮徽派木雕变了味

  在三河古镇,有一位江淮徽派木雕的传人徐红树。这位民间传统手工艺人,传承了近两百年的江淮徽派木雕的技艺。“江淮徽派木雕传承自徽州木雕,起源于清代中期,是一种与江淮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结合,形成的木雕技艺。”徐红树说,解放前江淮徽派木雕风靡巢湖周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繁琐的老木雕渐渐地失去了市场。目前在合肥地区,唯独他一人还保留着这份老手艺。

  近年来,合肥地区众多仿古旅游景点的开发风生水起,不少饭店、商铺也开始按照徽派建筑的风格进行装修。但面对这些送**的生意,徐红树老人的心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些建筑的木雕结构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能省就省,能改就改。”。他感叹道:“现在的那些复古的木雕已经找不到‘江淮徽派木雕’的味了,更不是祖宗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了。”他举例说,比如曾经在徽派民居中大行其道的冰冻纹镂空窗雕,如今在他所承接的木雕活中几乎看不到。“由于技艺繁琐,成本太高,订购者几乎不愿意去订购,甚至有顾客指着窗户格子,用手比划出一个正方形,说按照最便宜的能做个样子就行。”徐红树说。

  “江淮徽派木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怎么能够说改就改了。”徐红树对于这种变了味的手工技艺,颇为不满,但又略显无奈——作为一个市场并不是太大的手工业者,是旅游业的发展,给他们开辟了一个新市场,他们的手艺也只能适应着旅游市场的需求,否则很难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担忧 清代银饰老手艺卖不出

  与徐红树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巢湖市柘皋镇的洪金泉。今年60岁的洪金泉,在柘皋北闸老街经营着一家银匠铺,是这条老街上曾经的著名银楼洪聚宝老板的后代,从事这个行当有47个年头了。

  据洪金泉介绍,清代光绪年间,他的爷爷洪少成在柘皋镇创办了洪聚宝银楼,是当时巢湖地区有名的银楼。如今作为银楼技艺传承人,他还保留着手工打造银饰的技艺,使用的模具还是清代所留存。

  去年,柘皋北闸老街被开发成为环巢湖一处旅游景点,他的银匠铺也被定为旅游商品购买点。面对随着旅游开发蜂拥而至的游客,却让他几多欢喜几多愁。

  洪金泉的银匠铺位于老街街口,大部分前来游览的游客都要前往他的铺子中逛一番。让洪金泉没有想到的是,他此前手工制作的传统平安牌、项圈、银锁,几乎没有人问津,大部分来人都是指明定做一些现代东西,比如用机械加工的花纹手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些机械加工的东西银光闪闪,上面的花纹也很精致,而传统的银饰却因是手工打造,略显粗糙。

  如今的洪金泉,整天忙于机械化加工的银饰,那些清代的模具和他的“洪聚宝”字号的印章,躺在抽屉里睡大觉。洪金泉说,以前做老银器的时候,销量并不多,原本以为柘皋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铺子多了人气,会让他这门老手艺发扬光大,可是现在销量上来了,每天却远离了这些老手艺。“这样做真的让一些传统的东西变了味。”洪金泉说。

  揪心 老技艺改变比失传更尴尬

  “有时候真想下狠心,只打造那些传统的老银饰。可是想想还是不行,铺子要生存啊。”洪金泉说,他曾经一度担心自己的手艺失传:由于制作传统银器需要有耐心,现今没有人愿意跟他学这门老手艺。而三河镇的徐红树也有着这样的担忧,尽管他的铺子里雇佣了数名学徒工,可对于一天50元的工钱,很多学徒工觉得嫌钱少,经常干一段时间就撂挑子不干了。作为木雕世家的后人,他的后代也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相对于手艺即将面临的失传,洪金泉和徐红树更加担心,他们的手艺因为市场而被改变。我做出来的至少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后世至少能够看到真正的手艺。但如果手艺因为市场化而随意改动,那留下来的物件真的就失去传统了。“有时候,觉得传统技艺被改变甚至比它们的失传更尴尬。”站在三河古镇徐家木雕作坊前,徐红树这样说。

  □本报首席记者李磊/文丁继圣/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3-29 06:54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7:02 | 只看该作者
渔水翁 发表于 2014-3-29 06:54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29 10:1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5:13 | 只看该作者
秋之韵 发表于 2014-3-29 10:18
欣赏学习,关注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29 15:47 | 只看该作者
投票支持,老徐又来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29 19:40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0:28 | 只看该作者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4-3-29 15:47
投票支持,老徐又来学习了!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20: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3-29 22:4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06: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