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8日,武汉部组织影友赴蕲春管窑镇采访古窑。管窑,因窑而兴,因陶而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管窑镇制陶处于鼎盛时期。全镇有万余名陶艺工人,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更由于位于蕲河与长江交汇口,与黄石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利,1984年还与漕河、蕲州一起被设立为三大县辖镇,可见当时管窑之兴盛。
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管姓在此开窑生产陶器,以产工艺陶著称。是湖北省历史悠久的著名陶产区,与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并称湖北三大民窑。1987年获湖北“陶器之乡”。2007年管窑手工制陶工艺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蕲春管姓人较多,迁蕲始祖为管子才,乃江西星子县板桥塆(今属九江市)人,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居此。明洪武二年(1369年),管姓在岚头矶开窑生产陶器,管窑由此而得名。1987年置镇。今管窑镇环赤西湖畔至今还保留有肖家窑、洪家窑、沈家窑、王家窑、操家窑、万家窑、卢家窑、李家窑、管家窑等村落。
管窑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李家窑、管家窑和卢家窑等3座古陶窑遗址。其中1980年发掘的李家窑古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在一窑遗址中发现了宋代窑砖,同时在管窑遗址也出土了彩陶器物及残片,由此推断,管窑的手工艺制陶可能在宋代就有了。更难得的是,在李窑古窑架上有一根横梁上竟写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修建”字样为管窑制陶提供了明证。其中李家窑经后期历代改扩建,至今仍可使用。李窑依山而建,窑口向下,窑尾向上,如巨龙探渊饮水,又称“龙窑”。窑身长65米,宽1米多,高约2米。
武汉影友先后采访了岚头矶工艺陶器厂和明窑有限公司,拍摄了制陶工艺,采访了制陶师傅,武汉影友的到来,受到了艺人们的热情接待,艺人们带我们参观了600多年历史的龙窑,讲解传统制陶和现代制陶工艺的差异,丰富了影友们的视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