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羊城晚报
进入大暑,各地出现高温天气,民间也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入伏后体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由于暑气逼人,人体容易心气亏耗,老人、儿童及体虚气弱者往往易中暑。因此,专家认为,盛夏来临之际,对一些生活习惯作相应的调整,可以更好地适应炎热的夏季。 预防一 暑气伤人致中暑 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多喝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防暑降温 俗话说“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在“大暑”时,是一天中极端的热天,此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 所以,在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下午1点-3点),如果要在户外工作,应多喝一点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戈焰指出,由于现在暑气比较重,如果舌苔比较厚,这代表湿气重,湿气重后就没胃口,此时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 预防二 因暑贪凉伤阳气 长在空调房的人,要起身走动出身汗;夜眠用风扇和空调,一定要盖薄被子,护好腹背 在大暑期间,由于热得很,人们对降温防暑还是很积极,但是对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却认识不足。林嬿钊说,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林嬿钊说,在三伏天里,即便天气炎热,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晚上睡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后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预防三 心火妄动,情绪中暑 睡眠不佳、急躁焦虑,大暑天最好在晚上11时睡觉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戈焰指出,“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林嬿钊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主任 戈焰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宋莉萍 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