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31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里的“纪实摄影”一词直至1984年才得以现世,该词初见于《国际摄影》,是当时....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4-10-9 09:48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淮源头人 于 2014-10-9 09:50 编辑


    来源:佳友在线    责任编辑: 麦田中的小丑
  

中文里的“纪实摄影”一词直至1984年才得以现世,该词初见于《国际摄影》,是当时的编辑王惠敏临时想出来为国外某一种摄影样式起名用的。在流行拿来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对应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开来。


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中国纪实摄影现状

目前为止,对于纪实摄影的确切概念范畴,虽然每家之言各有不同,但在主要的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它应当是指能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表达了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的价值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

然而中国的纪实摄影由于起步较晚,且缺乏纪实摄影所需要的历史基础,就造成了一种现今中国纪实摄影界“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独特局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本篇文章中笔者就尝试简述一下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状况和其中的问题,虽只言片语,但也许能给朋友们一点启发。

前无古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中国的纪实摄影“前无古人”,主要是指它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化传承。与西方比较而言,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人道主义、人文意识、人本思想等诸多精神实质因为受官本位强权钳制,一直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启蒙运动。这样机制的主流文化的极端走向往往是一方面变成装点行尸走肉衣衫的颜料,一方面充当扼杀鲜活人性的武器。如此延续中我们习惯了好坏两极的判断,这不仅妨碍对摄影功能的探讨,更妨碍我们认识世界的准确度和深刻性。

用照相机去记录社会观察人生的前提,是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丰厚的现代人文思想作为基础,因此这个摄影流派在十九世纪是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那时的现代中国才刚刚萌芽,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中情况稍有进步,但是随后的连年内外战乱逼迫摄影只能成为实用和斗争的工具,纪实摄影的功能简化成了立等可取的宣传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期狂热的枯燥思想环境,使纪实摄影抽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变为公式化地用镜头印证单一概念的工具,这样的历史几乎笼罩了改革开放之前所有摄影家的命运。1976年4月5日前后几天的北京,当一部分摄影爱好者在悲愤中想遵从个人的情感见证现实的时候,诞生了“四五运动”的摄影群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以个人的观察角度发出的摄影声音,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一次奠基。它产生的营养催生了纪实摄影与传统宣传摄影分庭抗礼的信念,启示摄影一定要真实地面对现实存在,担负起“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的使命,奠定了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努力方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9:50 |
后有来者

受到“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这个信念的启发,一大批职业或非职业的中青年摄影人由此踏上了探索纪实摄影手法的漫漫长路。建立一部民众生活的图像史,成为了他们的摄影信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晓斌、朱宪民、安哥等如今的摄影大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片作者:李晓斌

当时的李晓斌因为在博物馆工作,最早认识到了用镜头保留历史的重要性。他的照片“上访者”,与当时的伤痕文学有一种历史上的契合,同时在题材上打破了许多禁区,记录了时代变革里的中国老百姓的苦难和情感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片作者:朱宪民

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摄影家,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注意到了民间的时代符号。他凭借自己的直觉忠实记录了黄河百姓以及老北京人的世俗生活,这种不经意的行为或者潜意识,也许最为深刻地显现着他视觉记录与艺术创造的本能,才为历史留下上世纪70年代之后那些可贵的影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片作者:安哥

如果说这些摄影家还是凭本能和直觉记录历史,那么摄影记者安哥就是有意识的记录者,他敏感而自觉地记录下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市井生活众生相。安哥的作品具有天生的幽默和风趣,他把个性融入了自己的作品,纪实摄影以更丰富的面貌呈现出来。


现代摄影杂志

这个时期民间和官方的摄影活动最为频繁,各地的摄影组织、群体也非常之多,但摄影理论、摄影观念、摄影的传播手段局限比较多,纪实摄影通常还是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很多摄影者对纪实摄影传递的社会信息尚缺乏认识,摄影仍然保持在一种相对自我封闭的境地,与社会的关系在普遍程度上依旧表现得疏离。但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深圳出现了第一份民间创办的摄影同仁杂志《现代摄影》,这个杂志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以前卫的姿态影响了中国至少是两代摄影人。当时中国知名的摄影家几乎都是最先受到这个杂志的推崇。它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摄影史,打破了中国摄影界的封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纪实摄影正式发展开来,“后有来者”并且百家争鸣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9:51 |
中国传统文化与纪实摄影间的矛盾

在纪实摄影刚传入中国时,这一摄影流派并没有显露它具有传播和创作信息媒介、艺术媒介的现代性价值和功能,中国的摄影人非常自主性地将纪实摄影纳入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中,毫无障碍地用相机玩起了拷贝传统文人水墨画的游戏。摄影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中呈现了和整个世界摄影发展异质的流向———不是观看记录表达社会和人内心的工具,而是拷贝复制艺术文化传统的技术。而谈到这种现象的产生缘由,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的精神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讨论中国传统思想时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孔子的人文观,他所创造的儒家思想有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避讳”,“避讳”的意思是回避或为别人隐瞒不光彩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强调“内在”、“含蓄”、“诗言志”或“绕梁三日”。人们从骨子里认为,高明的摄影作品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准则。

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但不反对我们为了别人而说谎,而且赞扬和鼓励为了隐藏别人的缺点而说谎。尽量掩盖人物的过失,这样才是道德的做法。但其实只有真实与揭露才是纪实摄影的宗旨,它是一种声音,一种批判和真实的力量,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可当“避讳”成为一种社会公德,当社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掩盖真实来维护其尊严的时候,纪实摄影它的真实、它的无情揭露就无法化为力量,激起议论,由此产生的观看者的共鸣就更无从谈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它的保守,它的静态,它的不争,它的内向,也让中国的纪实摄影戴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一直影响至今。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9:52 |
中国纪实摄影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数码摄影全民化的时代,中国的纪实摄影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片作者:侯登科

随着改革开放后群众眼界的极速拓宽,奥古斯特·桑德、尤金·史密斯等大师经典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纪实摄影人的模仿对象。在现今的纪实摄影作品里,我们也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西方纪实摄影先驱们对于我们的影响痕迹。无论我们是有自觉意识地用镜头对准社会做出感性的反映,还是后来摄影家个人梳理旧作时候的理性眼光,“荷赛”等比赛作品中带来的风潮都会成为挥之不去的参照体系。这样的一种影响帮助我们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也无须讳言地把我们置入步人后尘的行列。可以说,在纪实摄影的关注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西方始终在引领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原片作者:解海龙

中国纪实摄影家的个人思想、摄影本体语言、工作方式等元素还远远没有对世界产生影响。才华与专业能力的不足也是摄影界的客观现实。但通过模仿大师的优秀作品,中国纪实摄影人自身也在高速的成长,因此这也是能让我们大有作为的一个机遇。中国的纪实摄影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终于能对人类记忆里中国的社会生活状态有所贡献了。

小编结语:笔者以为摄影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艺术表达,记录真实是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现在中国的摄影人还处于一种希望自己的作品“看上去很美”的状态,在内涵与精神上缺少一种振聋发聩的真实力量与突破。希望中国的纪实摄影能在退去浮华的外衣后,渐渐露出它本应有的那个真实的模样。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5
发表于 2014-10-9 11:46 |
感谢老师分享!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17:02 |
小草 发表于 2014-10-9 11:46
感谢老师分享!

谢谢小草老师赏评支持!下午好!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