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王文 摄影报道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源。一说到古村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古老的屋舍院落、斑驳的匾额门联、各具特色的梁柱门窗以及神秘的神龛和供奉着的各式各样的菩萨雕塑等等。然而,在全国各地的乡野村落间,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古物被盗,或被村民卖给文物贩子,也因此,留存于古村千百年的建筑构件或古老的生活用具等,就会离开原地,流失村外。 那么,这些远离“故土”的古物古玩,最终都会去向哪里呢?承担文物交流销售的古玩市场,也许可以窥见古村落的踪影。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最近特意走访了位于湖南长沙天心区的大麓珍宝古玩城,期望从中了解一些讯息。 ![]()
大麓古玩城,全透明落地玻璃墙,清一色红砖叠砌墙柱,现代中焕发出浓郁的乡野气息。 大麓珍宝古玩城处在居住社区的包围中,要找到它其实不难,因为只有她的整个外立面用红砖镂空叠砌,富有乡野气息,尤其夜间,在效果灯的映射下,整面墙都极富韵味。 古玩城分为三层,每层的面积一千多平米,都有不同的经营主题。已经是上午的10点多,记者从一楼步行上三楼,但在每一层,都没见着多少顾客,甚至有些根本还没开门营业。 记者一路穿行在各个店铺,发现相当多的店内都陈设有来自古村落或古建筑的物件。摄影镜头将记者吸引到古玩城三楼的一家收藏店,这家门店在古玩城不算最大的,但是里面摆设的物品,确是典型的“古村系”。不用入内,透过玻璃墙即可见,殿堂四周陈列着各式的古物宝贝,有整面墙的道教挂像,还有各式的菩萨和人物雕像,以及古老的生活用品,尤其门口的整幅门框门页和圆弧楹联,让人顿觉古意盎然,由于时常行走古村,当看到这些,记者如见老友,甚是熟悉。 ![]()
各式各样的人物雕塑,有些是神龛上的神灵,有些是从梁柱上卸下来的故事人物。 店主是一位女士,当时正在用鸡毛掸子清理宝贝,见记者进来,店主很热情给记者让座泡茶,围绕古村落,顿时聊开了话题。 店主姓成,与父亲共同经营着两家古玩收藏店,古玩城的这家由她主理,她与父亲的分工不同。由于父亲入行多年,眼光独到,以物色淘货为主。家里收藏的宝贝很多,尤其是门窗楹联系列为最,还有很多的近代匾额,这些东西,都是从湖南当地或周边地区收购过来的。 据她介绍,她们都有固定的文物贩子在各处搜罗物品,以前很多村落很容易收到好宝贝,有些是村民自己卖掉,还有些地方,村干部掌握的东西最多,往往成为主要的货源人,但是最近几年能买到的好东西已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前些年大量的收购,东西本来就少了;二是现在大家已有较强的保护意识,都不愿意卖。但她强调,自己店里的东西还有不少,只要客人提出需要,还是能满足要求,甚至可以很快组织货源的。 成小姐告诉记者,店里的门窗系列品种很多,价格因年代、做工和用材不同,相差甚殊,便宜的一两千一幅,贵的过万。她说,普通的物品现在还好买到,但如店里正堂摆设的整幅大门,现在少之又少,从规格尺寸,到花纹设计,再到选材制作,都是门中珍品,象这样的宝贝,卖一件少一件。 ![]()
造型随意自然的碗碟,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置于店堂一偶的老茶桌,雕刻考究,件价值不菲,坐在这里喝茶,品出的不仅有茶的清香,还能闻到浓郁的香樟老木的味道来。店主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浙江东阳木雕很是有名,其实湖南桃江的雕工,也非常不错,自古以来,他们留下来大量的不亚于他处的木雕作品,可贵的是,他们至今还掌握传统的雕刻技艺,但是现在这个群体在快速的老化,群体也越来越小了。 当问到现在的消费主体都是哪些人时,成小姐告诉记者,一类是真正懂文物的,以收藏把玩为主,这些人遇到好东西,一般不愿转卖,好东西是可以传世的。还有一些主要是进行古玩投资,遇到合适的价格,会转手卖出。另外,现在众多的文化场所、茶楼会馆以及私人府邸,也大量采购这些古物,但这类消费的特点是讲求高性价,例如近现代的匾额,由于其使用普遍,且价格接近当下定制价,生意就非常好。这些近现代的匾额,目前在湖南,尤其湘西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不少。 除了架上看得见的,店主无一保留的介绍给记者外,她还从抽屉里小心的捧出一团报纸来,等几层的报纸打开,里面居然是几只碗碟,很明显,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做工也比较随意,但是,那股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原始,触动人心,店主告诉记者,别看这些小东西,他们的年龄可是我们的几倍了。 除了实物,成小姐还拿出自己的电子平板,向记者展示了她收藏的湘绣制品。她几次强调,自己在平日里,还是比较喜欢推荐湖南特色的传统宝贝。 ![]()
整个古玩市场人客较少,一个装饰考究的店铺门上贴着“转让”字样。 记者问市场里的人气好像不旺,店主告诉记者,近年来的经济波动,对古玩市场的影响不小,玩这些东西,还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目前整个市场都处在这样的状态中,自己家的年营业也受到影响。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转让的商家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古董收藏店里,可以感受到古村落就在身边,然而,令人伤感的是,也许今天还陈列在店铺中的古董宝贝,明日就转手易人,不知所向。同样,今日还幸存于世的古村落,由于得不到及时合理的保护,正在快速毁坏消亡。找到古村落保护的出路,需要政府、村民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作为,只有真正认知到古村落的价值,并唤起大家的文化自觉,就如同古玩爱好者珍惜宝贝一样珍惜呵护古村落,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根源,方能辛免于难,继续留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