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820|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访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策展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2-24 08: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访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策展人

发布时间:2010-01-11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一场题为《民间·10×10·陕西纪实摄影新生态》的大型联展于2010年1月9日在西安开幕。这次展览,是明确以“民间”为主题的纪实性摄影联展的第一部分,由10位从30多岁到60岁的10位摄影者参加,每人限定10幅,总共100幅作品。虽然这只是“民间·陕西纪实摄影新生态联展”的第一组展示,但已经比较鲜明地显示了陕西纪实摄影三代人的阵容和坚持。展品多是2005年以来的新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展览由陕西人焦景泉、石宝琇策展;万鼎为展示艺术总监。参展者有:张晓明、杨小兵、孙越峰、黄新力、彭祥杰、秦岭、苏智、李胜利、马向群、白涛等。

         针对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的策展思路和相关背景,色影无忌对两位策展人焦景泉和石宝琇进行了独家专访。


         延伸阅读:  民间·10&10陕西纪实摄影展1月9日西安开幕

         点击观看:  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1 | 只看该作者

最终的目的还是对中、青年,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给与支持、扶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2 | 只看该作者

彭祥杰作品《大地·2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次联展是在怎样的契机下产生?初衷是什么?
  
         石宝琇:我认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圈儿里,当然主要是陕西,以年纪划分着活动群的现象比较普遍,即老、中、青各有所属的圈子,基本互相不甚交流。既然同省,又同属纪实摄影的一类,为什么不能正常的进行沟通?是代沟?还是价值观或者学术上的差异?拟或还有其它的原因?经过逐个接触,发现大家其实都期盼一个和睦、宽容的环境来接近,来互相学习、补充,更希望有一个同时展示老、中、青作品的机会。看来,我们是心胸“萎缩”了些儿,一层纸就这样轻易的被捅破了。于是,先由焦景泉和我策划第一次展览,先选择10位,每位10幅作品;之后陆续展出,把这种在新世纪的关切民间的陕西纪实摄影活动纳入一种新的秩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生态”。说是三代人的联合展示行为,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对中、青年,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给与支持、扶助,因为他们将是陕西和中国纪实摄影充满生机的传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2 | 只看该作者
  焦景泉:在2009年的平遥摄影节,有一个《向西向西——西部摄影师联展》。在此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随着‘西北风’的主体‘陕西群体’的名存实亡和代表人物侯登科的离世,西北摄影便逐渐沉寂下来。”策展人的这段阐述,其实对陕西摄影者是一种误解,因为他不大了解陕西的实际情况。陕西的纪实摄影在最近几年貌似寂静,虽然只有几位中、青年作者走出陕西,但在实际上却有更多的热衷于纪实的摄影者勤奋地奔走于“陕甘宁边区”,拍摄各自钟意的题材和题目;有的成绩显着。但基本上都是“散打”。在这种状态下,聚合、集中展示,是大家共同的心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3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在摄影师的选择上,策展方面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焦景泉:首先是必须保证老、中、青三代人齐全,即30岁到60岁皆有。作品题材涉及面要宽,不能都拥挤到一两个“胡同”里。再就是选择有个性化表现手法的,具有挑战性的更好。


         石宝琇:一是影像表现有特点;二是坚持深入民间的持续拍摄者;三是近五六年内的新鲜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3 | 只看该作者

某一代人的影像和题材表现会有趋同现象


张晓明作品《向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4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次十位摄影师的作品,有哪些共性和差异?

         焦景泉:这10位摄影师的作品共性就是民间—百姓生存—正常态。题材上的差异是城、乡和农、工。
         台湾资深摄影评论家萧嘉庆先生说得很准确:「10X10摄影展」所延揽的摄影者,就是所谓的「关切的摄影家(concerned photographers)」,他们共通的「关切镜头」前景,同常以各种人物,特别是小人物为主角;镜头的中景,则在含带或描绘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形形色色;镜头的远景,则透过黄土高原或大都会,来对照、影射或突出小人物的独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4 | 只看该作者
石宝琇:从年龄上来看,老、中、青之间的视点和影像好像差异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某一代人的影像和题材表现会有趋同现象。但这几年,曾经刮过“西北风”的老将们已经开始挖掘个性的内心元素,尽力显示独立风貌了。比如在这次展览当中,李胜利和白涛两位老将,就在题材和手法都有明显的差异。但在20年前,陕西纪实摄影的风貌基本上是“趋同”的。这也难怪,因为当时时代赋予的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题材革命”,而不是“影像革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4 | 只看该作者
  年纪最轻的张晓明的影像则和大家差异最明显。他明显采取了呆照式的静观和去情节化的淡泊来处理他所关注的所有对象。当然,这也是一种发掘对象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揭示自身心灵内核的态度,但它应该是形而上的关照,或是一种在淡漠掩盖下的宗教式的激情投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5 | 只看该作者
而黄新力则在承接陕西前辈写实传统基础上,独行苦路,深度追踪,迫使自己的镜头和身心更加紧贴生活的现实。这种贴切,几乎已经很少留下空隙,结果产生了主题鲜明、连续性极强的影像故事。老一辈在这方面似乎又都欠缺这种专注和跟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5 | 只看该作者

同样以深切追踪边缘社会形态为己任的彭祥杰,如今已经转型,已经脱离以往的形而下的潜入式的对社会底层群体的深切关注,转身跃上高台,开始运用自由空间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来更宏观地把握具备普世意义的题材。所以他的《大地》在10人的作品当中,独独散发出一种冷峻、空灵,又似乎令人窒息的凄惶!

         在10人当中,我们则选择了曾为都市报记者的杨小兵的都市夜生活也是出于选题个性的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纪实摄影丧失了“民间性”,就会苍白、萎缩、变异


黄新力作品《盲眼说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次展览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纪实”。在摄影样态愈加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依然坚持纪实性?
   
         石宝琇:纪实,即对人民生存关切的一种态度;当然它也是一种摄影的手法。我曾在一本书的“自我介绍”中这样说过:“当你的照相机明对着百姓的日子,同时也暗对着自己的良心,你拍得照片就有可能不被历史所抛弃”。我认为,不论当代摄影如何多元,如何日新月异地产生时髦的新观念和新手段,但由照相机的天性所决定“真实记录”而派生出来的纪实摄影,仍将顽固地占有它的地位。因为社会和人都都需要纪实摄影去不断地记录真、善、美,去记录灾难、病痛、失误、猥琐、贪恋……用影像把它们给凝固下来,以教化和警示社会和人自身;同时也 “预制” 了历史。若从影像美学角度来看,纪实摄影自有它所属的视觉规律和情趣,其中蕴含了独立的可以玩味无穷的影像趣味和价值体系,其别的“多元”可能都无法替代它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