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11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一场题为《民间·10×10·陕西纪实摄影新生态》的大型联展于2010年1月9日在西安开幕。这次展览,是明确以“民间”为主题的纪实性摄影联展的第一部分,由10位从30多岁到60岁的10位摄影者参加,每人限定10幅,总共100幅作品。虽然这只是“民间·陕西纪实摄影新生态联展”的第一组展示,但已经比较鲜明地显示了陕西纪实摄影三代人的阵容和坚持。展品多是2005年以来的新作。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这次展览由陕西人焦景泉、石宝琇策展;万鼎为展示艺术总监。参展者有:张晓明、杨小兵、孙越峰、黄新力、彭祥杰、秦岭、苏智、李胜利、马向群、白涛等。
针对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的策展思路和相关背景,色影无忌对两位策展人焦景泉和石宝琇进行了独家专访。
延伸阅读: 民间·10&10陕西纪实摄影展1月9日西安开幕
点击观看: 陕西纪实摄影展《民间·10×10》
最终的目的还是对中、青年,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给与支持、扶助
12103Ac3W.jpg (73.0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4 08:51 上传
12103Ac3W.jpg (73.0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4 08:51 上传
0.jpg (69.4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4 08:52 上传
0.jpg (69.47 KB, 下载次数: 3)
2015-2-24 08:52 上传
彭祥杰作品《大地·2004》
色影无忌:这次联展是在怎样的契机下产生?初衷是什么? 石宝琇:我认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圈儿里,当然主要是陕西,以年纪划分着活动群的现象比较普遍,即老、中、青各有所属的圈子,基本互相不甚交流。既然同省,又同属纪实摄影的一类,为什么不能正常的进行沟通?是代沟?还是价值观或者学术上的差异?拟或还有其它的原因?经过逐个接触,发现大家其实都期盼一个和睦、宽容的环境来接近,来互相学习、补充,更希望有一个同时展示老、中、青作品的机会。看来,我们是心胸“萎缩”了些儿,一层纸就这样轻易的被捅破了。于是,先由焦景泉和我策划第一次展览,先选择10位,每位10幅作品;之后陆续展出,把这种在新世纪的关切民间的陕西纪实摄影活动纳入一种新的秩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生态”。说是三代人的联合展示行为,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对中、青年,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给与支持、扶助,因为他们将是陕西和中国纪实摄影充满生机的传承者。
色影无忌:在摄影师的选择上,策展方面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焦景泉:首先是必须保证老、中、青三代人齐全,即30岁到60岁皆有。作品题材涉及面要宽,不能都拥挤到一两个“胡同”里。再就是选择有个性化表现手法的,具有挑战性的更好。
石宝琇:一是影像表现有特点;二是坚持深入民间的持续拍摄者;三是近五六年内的新鲜作品。
某一代人的影像和题材表现会有趋同现象
1.jpg (50.1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4 08:53 上传
1.jpg (50.14 KB, 下载次数: 2)
2015-2-24 08:53 上传
张晓明作品《向北》
色影无忌:这次十位摄影师的作品,有哪些共性和差异?
焦景泉:这10位摄影师的作品共性就是民间—百姓生存—正常态。题材上的差异是城、乡和农、工。 台湾资深摄影评论家萧嘉庆先生说得很准确:「10X10摄影展」所延揽的摄影者,就是所谓的「关切的摄影家(concerned photographers)」,他们共通的「关切镜头」前景,同常以各种人物,特别是小人物为主角;镜头的中景,则在含带或描绘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形形色色;镜头的远景,则透过黄土高原或大都会,来对照、影射或突出小人物的独特性。
同样以深切追踪边缘社会形态为己任的彭祥杰,如今已经转型,已经脱离以往的形而下的潜入式的对社会底层群体的深切关注,转身跃上高台,开始运用自由空间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来更宏观地把握具备普世意义的题材。所以他的《大地》在10人的作品当中,独独散发出一种冷峻、空灵,又似乎令人窒息的凄惶!
在10人当中,我们则选择了曾为都市报记者的杨小兵的都市夜生活也是出于选题个性的考虑。
纪实摄影丧失了“民间性”,就会苍白、萎缩、变异
2.jpg (78.4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2-24 08:56 上传
2.jpg (78.48 KB, 下载次数: 2)
2015-2-24 08:56 上传
黄新力作品《盲眼说书人》
色影无忌:这次展览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纪实”。在摄影样态愈加多元化的今天,为什么依然坚持纪实性? 石宝琇:纪实,即对人民生存关切的一种态度;当然它也是一种摄影的手法。我曾在一本书的“自我介绍”中这样说过:“当你的照相机明对着百姓的日子,同时也暗对着自己的良心,你拍得照片就有可能不被历史所抛弃”。我认为,不论当代摄影如何多元,如何日新月异地产生时髦的新观念和新手段,但由照相机的天性所决定“真实记录”而派生出来的纪实摄影,仍将顽固地占有它的地位。因为社会和人都都需要纪实摄影去不断地记录真、善、美,去记录灾难、病痛、失误、猥琐、贪恋……用影像把它们给凝固下来,以教化和警示社会和人自身;同时也 “预制” 了历史。若从影像美学角度来看,纪实摄影自有它所属的视觉规律和情趣,其中蕴含了独立的可以玩味无穷的影像趣味和价值体系,其别的“多元”可能都无法替代它的存在。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