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王传涛 有政府法令而不执行,有专业的旅游法而不依,甚至是公然违法,地方景区以及背后的旅游公司已经完全把景区变成了套现工具。 端午小长假期间,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又一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7地超过20家景区纷纷表示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有景区为了规避监管则实行“打包加价”。据了解,从今年10月10日起,麦积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将从70元上调至旺季110元,上涨达57%。7月21日起,莫高窟门票价格将从160元提高到260元。此外,一些地方性小景区的违规涨价也在频频发生(6月22日新华社)。 只要有小长假,就离不开旅游;只要有旅游,就离不开景区涨价、旅游服务质量差等新闻。而端午节过后,又有一大波景区将要涨价,这也引发了公众吐槽。面对景区的涨价“热潮”,笔者只想问一句,我们还能不能挡得住景区涨价行为?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除明确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之外,还规定了涨幅:门票价格在50元以下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35%;50元至100元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30%;100元至200元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25%;200元以上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15%。现在看来,发改委的这一通知已经被全国各地的景区所嘲弄:一是“3年涨价”已经成为一种报复行为;二是涨价的没有遵守通知规定的涨幅。 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第43条更是明确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而实际中,只要是景区想涨价了,更多的是依靠地方发改部门和物价部门的批复,什么听证会,或者干脆不开,或者就把听证会开成涨价会。 除了涨价,我国景区的门票价格从来都没有透明一说。更多的是,景区的门票收入往往被旅游开发公司、政府部门层层截流,反哺于景区维护和建设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也正因此,我国景区几乎没有免费一说。 有政府法令而不执行,有专业的旅游法而不依法甚至是公然违法,地方景区以及背后的旅游开发公司已经完全把景区变成了套现工具。现在,我们常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权者不可以任性”,但对于景区涨价的权力而言,什么时候能关进旅游法及相关政令的笼子,仍然是一个很难想象的问题。在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里,这着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仅靠涨价或能为某一景区带来短期利润增长及地方收入增加,但是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只能让游客望而却步。当下,境外游已经非常火热,境外游的低成本,已经较之于国内旅游形成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如果国内旅游市场仍然只靠涨价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来经营,除了违法之外,更可怕的可能会让广大游客在用脚投票的过程中失去市场。(王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