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蒸菜,立即勾人食欲。 陈义 摄)
![]()
( 采用“蒸”这一至简至纯的烹饪方法,浏阳蒸菜也可以像艺术品一样精美。 陈义 摄)
![]()
(用最质朴的方式保留食材美味与营养原生态,浏阳蒸菜日渐形成了一支特色产业军。 彭红霞 摄)
文/ 欧阳稳江 陈郁琳 袁村平 围山苍苍,浏河泱泱。浏阳之美,美在景,也美在食。
时光流转,饮食已成为浏阳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浏阳蒸菜,从历史深处飘出香味,传遍了大江南北,也承载了太多的传统民俗底蕴——2011年8月,“中国蒸菜之乡”称号花落浏阳,2013年1月,浏阳蒸菜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书。今年,第九届湘菜美食文化节将在浏阳举行。
为此,本报今日特推出这篇特别报道,从渊源、食材、口味、技法、菜品等方面来追寻关于蒸菜的时光故事。
【渊源蒸菜历史或可追溯千年之前】
在浏阳市大围山镇白沙社区,37岁的陈俊经营着一家土菜馆已有近20年,店面不大,却是附近居民钟爱的去处。“东乡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吃蒸菜,可以说这里的人都是吃蒸菜长大的。”陈俊将一碗碗蒸菜佐以红辣椒,淋上茶油,摆进蒸笼里,整个动作流畅而带着神圣的仪式感。
浏阳蒸菜,最初就是从浏河之源开始飘香。
说到“浏阳蒸菜”,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元末明初,战祸频繁,民不聊生,浏阳老百姓为躲避官府抓丁藏进深山。害怕炊烟暴露行踪,百姓们将饭和菜放到饭甑里一起蒸熟了吃。这一习俗被广泛流传,沿袭至今,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风味菜系。
“事实上,浏阳蒸菜的历史并不仅仅是从元末明初开始,可以追溯到上千年。”浏阳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沈平认为,人类从懂得用火制作食物开始,最先掌握的烹饪方法是烧、烤,接着便是煮、炖、蒸、煨等,至于炒、炸、烩等都是后来才有的。
“浏阳东区,山林密布,浏阳蒸菜起源在这儿或许也是一种必然。”山林地带,农业种植发展较慢,先民们更习惯打猎或发展林业,蒸菜这一烹饪方式便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饭甑底下蒸饭,上面蒸菜,蒸一次能吃一天甚至好几天,饭菜仍能保持原味。”
此外,山林环境也成就了今天的蒸菜。蒸菜以腊菜、干菜为主,是因为进入冬季,积雪封山,食物短缺,而冬天来临前熏制、晾晒的干菜蒸熟后能很好地适应冬季生活的需要。
“瓜果样样能清蒸,干菜清蒸味道好;蒸菜不要用铁锅,原汁原味营养多;食油不会被烧焦,健体卫生不上火……”在传统手工食品被放到工业化流水线上复制的今天,浏阳人依然在遵循着古老的规则,将浏阳蒸菜的风味一直保持下去。
【食材“山珍野味”成就“蒸”功夫】
每年春夏交接之际,前日下过雨的晴朗天,49岁的江阳根会与街坊邻里相邀,骑着摩托车、带着筐子和镰刀,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冷水坑或是杨家槽,寻找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红壳笋。
红壳笋是浏阳大围山独特的资源,每到5、6月间,满山遍野的竹林,自然长出无数的红壳笋。与深藏地下的冬笋不同,红壳笋会冒出土层,露出小小的幼芽,其深红色的外衣是最醒目的标志。
忙活了半天,新鲜的竹笋在路旁叠堆成小山。江阳根就着一块平滑的石头而坐,用镰刀轻轻一刀,削去一片,伸出食指,中部缠住笋尖,朝根部卷起来,笋箨轻轻巧巧退去:质地洁白,肉质鲜嫩,清香纯正,营养丰富。取新鲜的红壳笋切成小段,佐以红椒、鲜肉,热油过锅或是蒸汽出笼就是大围山一带的时令特色菜。
作为大围山东门镇人,湘蒸坊技术总监鲁阳华深知这种大山珍馐的美味。新鲜采购的红壳笋干有好几麻袋,“泡发一天后,切段配辣椒蒸,就是一道绝佳的浏阳蒸菜。”鲁阳华笑言,店子食客口福不浅,能尝到大自然的馈赠。
而在浏阳东区,养黑山羊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正如其名,浏阳黑山羊全身着油光发亮的黑色毛皮,公母羊均有角,四肢短直、矫健,是个爬坡越岗的高手。或是在天地间自由惯了的缘故,黑山羊不喜拘束,放养成为最好的养殖方式。
江阳根家就养着两头黑山羊。每天下午两点,江阳根就把羊牵到后山头,寻一片茂密的草地放养。“从来不喂饲料,就是吃草。”
羊肉一直是浏阳人乃至湖南人秋冬进补的佳品。据说古人的“鲜”字,就是从鱼、羊肉搭配中得到灵感的,足以证明羊肉之鲜美。而生长于自然环境的浏阳黑山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温热无膻,补气滋阴,营养价值极高,其含铁量比牛肉、猪肉高出1倍、4倍。
选用肌纤维细、肉质细嫩、膻味极小的浏阳黑山羊,再配以浏阳本地的红尖椒和香菜旺火速成,带汤微煮,收汤即可装盘上桌。虽然原料、做法简单,但是味道却是相当的鲜美,“辣中透香,吃不出任何膻味。”
号称百菜皆可蒸的浏阳蒸菜,蒸浏阳特有的黑山羊,自然不在话下。新鲜的羊肉放党参等药材加水,隔水一蒸,蒸出来的汤微红,看上去清澈而浓酽,涌动着一股清香,喝一口原汁原汤清润回甘,的确是“蒸”功夫出的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