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07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秋实寻踪 湘北的野猕猴桃正漫山遍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8-28 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

  秋实寻踪

  湘北的野猕猴桃正漫山遍野,而越往南,冷饭团、山竹子、南五味子就慢慢多了

五叶瓜藤,与八月瓜同属木通科,两者成熟后也很像,但五叶瓜藤小些,两者皆为湖南秋季最具代表性的野果。

(五叶瓜藤,与八月瓜同属木通科,两者成熟后也很像,但五叶瓜藤小些,两者皆为湖南秋季最具代表性的野果。)

多花猕猴桃,口味异常的好。

(多花猕猴桃,口味异常的好。)

白云山与黄桑保护区都采集到了赤瓟,果色鲜艳但不可吃。

(白云山与黄桑保护区都采集到了赤瓟,果色鲜艳但不可吃。)

10月15日,湘西南乌鸡山沟谷中的尖叶四照花已经成熟,在湘北壶瓶山亦有,但果实大多掉光。

(10月15日,湘西南乌鸡山沟谷中的尖叶四照花已经成熟,在湘北壶瓶山亦有,但果实大多掉光。)

  □撰文/钱烨 摄影/华剑

  要画一张湖南全省的秋果分布地图其实有一定难度,至少在此之前尚未有人研究过。大部分人都在怀念小时候山里的果实,但并未搞清楚其季节与成熟时间。一些果实的名字倒是可以提供时间概念如八月瓜(九月炸),似乎是在农历九月间成熟的,但从北往南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告诉我八月瓜已经掉光了,仅在湖南省的西南端——绥宁与广西的交界地区发现一棵八月瓜藤,已经炸开,果实被抛撒至沟涧里,熟透了。

  此外,由于时间关系,湘东与洞庭湖地区并未涉足,虽说大部分的秋果是广泛分布的,但听说岳阳的鸡头菜(芡实)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糕点呢。所以,这张不够完备的湖南秋果分布图,是依靠我们9天来的行程绘制的,因为对植物的喜爱,大家奔入山林,在秋季的尾巴里,寻找可食或不可食的野果,然而亦难免挂一漏万。

  广布种:四照花(山荔枝)、野猕猴桃、八月瓜、五叶瓜藤,是湖南秋季可食野果的代表

  2014年11月12日,中途回长沙,至岳麓山寻找秋果,在山顶电视塔旁发现盐肤木(即五倍子树)与毛栗子的果实,行至爱晚亭,有人卖毛荔枝,问来不是湖南种,从广西运来,为野生,红彤彤的,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其实湖南境内有呼为山(野)荔枝的,名四照花,途中发现两种——尖叶四照花、大型四照花,只吃到尖叶四照花的果实,也是红彤彤的,果皮很像荔枝果,口感很甜,不剥开检查,一口下去可能会吃到虫子,10月15日在湖南省南部黄桑保护区,正在采集植物标本的林科大研究生周建军说,“怕什么,高蛋白”。

  四照花、毛栗子、盐肤木可谓此次秋果收集计划中的常见种了,当然,说到常见也就是湖南省的广布种还有很多,如野生猕猴桃,从北至南发现不下5种,分别为中华猕猴桃、京梨猕猴桃、黄毛猕猴桃、金花猕猴桃、多花猕猴桃。

  其中最常见的为中华猕猴桃,个头也最大,为山里居民采集量最大的野果子了。10月16日,黄桑保护区上堡村村民几乎每家都可上山搜集这种口味酸甜,极受游客喜爱的秋季野果子。村民杨进品甚至一秋可采300多斤,我们来的前一天,刚卖掉100多斤,剩下是自己吃的,也可用来泡酒。

  10月9日,在湘西白云山保护区通往大水井保护站路上,攀爬在杉木上的中华猕猴桃吸引我们停下。本地驴友海子擅爬树,树高10米,其顶端猕猴桃尤多,果实尚未成熟,硬硬的,掉在地上反而是熟透的,捡一个,与摄影记者分吃,那股透心酸甜,惦记了一路。可惜成熟者太少,个头亦不甚大,总吃不解恨。

  山里的果实与种植的口味总是相差太大,如这猕猴桃,一路只要碰到的,大家恨不能吃个饱再走。而三叶木通(八月瓜)则更受欢迎,可惜一路却未吃到,另一种亦为木通科的五叶瓜藤,倒是碰到不少。

  三叶木通(八月瓜)、五叶瓜藤可谓秋季野果中最具代表性,亦是山里人印象最深刻的果实了。在首次开始寻找野果的白云山,问起巴科村的村民,“山里有啥野果果可以吃喽”,第一个听到的总是“野果果多咧,不知八月瓜现在还有冇得啦”。

  三叶木通成熟后表皮灰紫色,沉甸甸的,大者有10厘米,而五叶瓜稍小,酱紫色,外皮光亮。两种果实挂在树梢上很容易混淆,但可以通过数叶子的方式用以区分,3片叶子的为八月瓜,5片叶子的为五叶瓜藤。在湘西白云山的疏灌木林里,我们亦发现了另一种与两者长得很像的黄腊果,成熟时间亦在9月、10月,果皮黄色,但不裂开,本地人却不吃它。侗族人叫它猪腰子,可入药。

  上文所及3种主要的秋季野果,无论是产量或者口味可以说是湖南秋季野果中的代表,但也有更普遍者,如常人都可吃到的板栗、核桃,在壶瓶山至黄桑的路上亦发现野生者。

  10月11日,在海拔1300米的湖南省最北端壶瓶山村,村内的野核桃已经掉光了,而430公里之外的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上堡村村民刘道树昨日刚从后山捡了五六斤山核桃回来,山(野)核桃壳硬,石头都很难砸开,刘道树的方法是放在火里烤,炸开后,捡果食,非常香,是家核桃不能比的。

  其他如荚蒾、火棘亦为广布种。火棘在壶瓶山尤其多,被称为救军粮,一说军队在山里行军,没有粮草,就以火棘为食,也可说明这种野果在秋季成熟后的数量与常见。10月11日在壶瓶山保护区海拔670米的簸箕山,本来打算去看一棵红豆树的果实的,结果没有结籽,一路上却长满了火棘,红彤彤地映满了半个山坡,颜色非常诱人,口感却一般,尝了一个,无味稍有些苦涩,不过对于行军打仗的队伍,能用此塞饱肚皮也算不错了吧。

  另一种红彤彤的,可以映满半个山坡的就是荚蒾了,湘西白云山很常见,巴科村村民亦吃它。所有的荚蒾似乎尝起来都是酸酸的,靠近北部的白云山的宜昌荚蒾是,南部黄桑保护区的粤赣荚蒾也是。

  当然,这里所说广布种果实都为可吃的,对于其它不可吃的,就不一一详述了,如湖南全省都可见到栎树的果实,欧洲人喜欢统称它们为橡子,在岳麓山都可捡到,它们是许多啮齿类动物越冬的果实。而另一种,看起来非常诱人,猕猴欢喜者,果实外壳亦是红彤彤的,壳多刺,像板栗,是湖南常绿阔叶林中的常见树种,南北皆有分布,却不能吃,让人空欢喜一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5:25 | 只看该作者


(10月9日,白云山保护区路边的红豆杉,摘下品尝,甜糯糯的。而5天后在黄桑保护区遇到的红豆杉却未结果。)


(湖南省最北界壶瓶山村大洞坪组,路边的猫儿屎,主要分布湘北高海拔地区,村民称之为野香蕉,尝起来并没有八月瓜好吃,籽多。)


  区域特有种:猫儿屎,湘北才有,而越往南,冷饭团、山竹子、南五味子就慢慢多了
  
  其实并没有哪种果实是湖南各地区特有的,至少在我们9天来的行程里是这样,但是一些只分布在湘北或湘南的果实是有的,或者如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所言,谨慎的说法是:越往南这种果实越多,如冷饭团、多花山竹子,几乎只有到了湘南的郴州、永州,湘西南的绥宁、会同才会有,而分布于湘北高海拔地区的猫儿屎,我们只在湖南省最北端的壶瓶山村找到过,果实已经烂熟,晚来几日估计连藤子都看不见了。
  
  其实猫儿屎与八月瓜、五叶瓜藤一样亦为木通科植物,但若不是生活在湘北高海拔地区的湖南人,估计没机会尝过这种名字听起来有些倒胃口的秋果。它在华中地区特别是鄂陕边界地区很常见,那里的山民形象地称之为野香蕉,是继中华猕猴桃之后,采集量最大的秋果,但在湖南人看来就陌生多了。成熟后亦为紫色,但形体较小,略像香蕉,特别是簇生状,远看跟一簇簇香蕉一样。
  
  10月11日,在湖南省最北端的壶瓶山村大洞坪组,共收集到四五个果实,尝起来没有五叶瓜藤好吃,籽多肉少,无甚甜味,它与八月瓜、五叶瓜藤一样喜欢潮湿的山谷地,山坡林地也有,但结果量稍差。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的多分布在云贵川、广东、福建的冷饭团,在湖南的南部边界还是常有的,而且现在正是果期,10月8日,问起已在白云山保护区工作17年的宿局长,也说起地理位置靠北的白云山有冷饭团分布,只是数量很少,《中国植物志》中记述其果有6到10厘米,成熟后红色或黑紫色。
  
  10月14日,在黄桑保护区由靠广西边界的两河口驱车赶回黄桑坪保护区管理处的山路上倒是看到了一株冷饭团,无果,4天前做植物调查的周建军路过此地时,还是挂满果的,此时已被路人摘得精光,一个果也没留下。保护处龙景波说,冷饭团、猕猴桃都可以摘回去放在麸皮里催熟,这棵冷饭团又长在路边上,不被摘走才怪。
  
  多花山竹子则在湘北是找不到的,只有湘南地区的南岭与湘西南的雪峰山与南岭的过渡地带,黄桑保护区鸳鸯东漂流处长有一棵乔木,周建军8月份前去采过标本,今年并未结果。
  
  一路由北往南,全省皆有分布的悬钩子属果实、五味子,在不同地区,种类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我们在北部壶瓶山看到的是高粱泡、寒梅与华中五味子,到了湘西南黄桑保护区采集到的是漫山遍野的粗叶悬钩子与南五味子,可以说不同区域,虽为同属植物,但长相乃至口味都相差很多。
  
  其中悬钩子属的果实应该是湖南秋季野果中最普遍的,但也是分类最多最具地域性的,湖南各地简称之为“泡”,很容易彼此搞混淆。10月13日,一进湘西南的黄桑保护区,我们就将寒梅与粗叶悬钩子搞混淆了,两种悬钩子属的果实很像,连叶子与刺都很像,口感也相同,但一个在湘北大量分布,一个喜欢温暖的南部。
  
  粗叶悬钩子应该是路途中,我们能够采集到的最多的野果了,可以与之媲美的是乌鸡山河沟地里的尖叶四照花,两者足足各采了2斤多,黄桑保护处龙景波开玩笑说,可以不带中餐,在此吃饱再走。
  
  而南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却是很好分辨的,一个果实抱团,一个串生,华中五味子的口味与个头都更好更大,分布也比较广泛,整个湖南省的山林都可找到它的身影,我们在由壶瓶山向南的途中都有尝到这种个头较大的五味子,可入药,而南五味子就要稍往南了,只在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与广西搭界的两河口吃到过,味略淡,但两者的基本口味相差不大,甜中带苦,酸之后还有点麻舌。
  
  以上为可食的,我们在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亦收集到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伯乐树的果实,看起来有点像核桃,炸开之后又与在白云山采集到的算盘子很像,外壳红红的,里面是鲜红的果实,黄桑保护区拥有湖南最大面积的伯乐树群落。还有不可食的小果冬青,亦为红色,果小很多,10月13日,从黄桑坪开车至两河口的盘山路上,被误认为薄壳猴欢喜,14日回来,经周建军确认后才知道为小果冬青,站在沟谷里,红彤彤的果实与周围常绿的甜槠、楠木反差很大。一眼便知秋了。
  
  特殊的果实:南方红豆杉,秋季最珍贵的果实
  
  10月8日,湖南秋果采集计划刚开始,我们就在进入白云山大水井保护站的路途中碰到了红豆杉。选择白云山是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推荐的,因其海拔高,脚下亦有一处保存尚好的村庄巴科村,但这几棵南方红豆杉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树主人不在屋,只一位70多岁的妇人站在房子前,对所种红豆杉已说不太清楚,应该为城市观赏树种所种植,面前5棵,皆有果实,这种红色是途中所见各种秋果中最有底蕴的,似乎与这种度过第四冰川纪的树种一样,经历了250万年的时光,当你看到它时,会感觉远古发生的事情都沉淀在那片红色里。
  
  同行的吉首大学生科院的学生张成说,南方红豆杉的果肉成分其实是由普通松子外层的壳进化而来的,它正是站在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进化的分叉点上。很多人不知道红豆杉的果实是可以吃的,而且口感很甜。
  
  我们采下几颗已经成熟的果实品尝,甜中带糯,虽然“果肉”很少,但像外形极美的广式茶点,光外形就让你难以忘怀了,甜甜糯糯的口感,更是记忆深刻。
  
  眼前这几株南方红豆杉结实不多,可能与树体尚未成形有关。南方红豆杉在湖南省皆有分布,但较零散,我们此后所去的最北端壶瓶山保护区亦有分布。5日后,驱车赶至西南端黄桑保护区,在通往上堡村的路上,遇见一棵胸径超过1米的南方红豆杉,没有结果,树下有座村民修建的寺庙,供奉本山土地与掌知未来的弥勒佛。
  
  黄桑保护区亦有面积不大的南方红豆杉群落,据管理处龙景波说有十几棵,但今年结果不多,是个“小年份”,倒是听说去年结了很多。这算是此行秋果采集计划中的一处遗憾吧。
  
  鸣谢: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教授张代贵老师、中南林科大生物科学系周建军同学,以及白云山的宿秀江局长提供宝贵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5:25 | 只看该作者
 
  秋之湖南,三个村庄的山果素描
  

(10月14日,邵阳市绥宁县黄桑坪镇上堡村,同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美美地享受着野果(粗叶悬钩子)。野果的口味非同寻常,和市场上人工种植的果实口味完全不同。)


(常德石门壶瓶山,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用高枝剪收集野果。)


(邵阳市绥宁县上堡村,当地村民用野生猕猴桃酿酒。)


(邵阳市绥宁县黄桑坪镇上堡村,酸酸甜甜的野猕猴桃,小朋友很喜爱。)


(常德石门壶瓶山,村民上山拾的板栗,受今年雨水影响,今年结果少。)


(邵阳市绥宁县上堡村乌鸡山,我们采摘了一堆粗叶悬钩子。)


(湘西白云山保护区巴科村,村民将采摘的五倍子晾晒,用来卖给药店。)


(邵阳市绥宁县上堡村,当地居民用各种野果进行酿酒。)


(10月11日,常德石门壶瓶山,路边,随手可摘的野柿子。)


  □撰文/钱烨 摄影/华剑
  
  “泡,吃多了会拉肚子咧”,2014年10月16日,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上堡村的村民张淑英提醒说,其他如中华猕猴桃、四照花(山荔枝)在上堡村,孩子也是被禁止多食的,原因相似。
  
  除了吃,上堡村村民还用猕猴桃泡酒,再过半个月就是金樱子成熟的时间,亦可用来泡酒,每一种秋果的成熟时间、分布地点,大部分村民都心知肚明。其他2个村子亦是相同,一路由北而来,所经3个极其偏远的村庄,我们都依次进行了植物普查,3个被各种果实簇拥着的村庄,在对待它们时,亦有各自的选择。可吃,可酿酒,亦可出售。
  
  巴科:采摘八月瓜至碗米坡镇去卖已是半月之前的事情
  
  巴科村,距离保靖县城尚有30公里,位于白云山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海拔800多米,10月9日,我们在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的推荐下驱车进入白云山保护区,山道两旁的荚蒾甚多,本地呼为汤饭子的,可直接吃,味道酸酸的,不甚可口。
  
  巴科村的直接经济作物是茶叶与猕猴桃。所种猕猴桃为市场引进种,却没有山里野生猕猴桃好吃。村内种植柚子树。有时候会在村道两旁发现绛珠草(酸浆),果已红,摘下吃,味道与桑葚颇似。
  
  问及山上的“野果果”时,提及最多的是八月瓜、猕猴桃,半月之前,采摘的八月瓜背到附近的碗米坡镇去卖,一元一个,买的人并不算多。目前可采摘到五倍子,却是一种虫瘿,由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常见的如盐肤木,刺伤而形成的一种囊状聚生物。
  
  这种虫瘿晒干后可作为药材,以每斤30元的价格出售,巴科村5组村民刘玉淑昨日刚采了四五斤,放在门前晒,剥开看,果然细小如蚜虫者,密密麻麻,“果皮”红红的,不知者以为是某种可口的野果。
  
  把虫瘿当作果实,是常有的误会,不过,有时候植物也会寄生。10月15日,在湘西南上堡村周围收集野果时,发现村内梨树就被桑寄生占领。与附生的兰花或者石斛不同,寄生植株是依靠寄主提供营养的,并且也已结果,虽不能吃,也可入药。《湖南药物志》称其可以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
  
  巴科村背靠白云山,10月9日上午,在保护区宿局长带领下,沿途对秋果进行调查,所获25种果实,可食者仅湖北海棠、中华猕猴桃、宜昌荚蒾、尖叶四照花、五叶瓜藤。外形与五叶瓜藤相似的黄腊果、倒卵叶野木瓜、赤瓟均不可食。其中赤瓟的数量最多,颜色最为鲜红。
  
  村庄内除了野茄,木鳖子也熟透了,皆不可食。另巴科河下游有灯台莲的果实,硕大如玉米,红色,垂在草丛里尤其显眼,但不可吃,微毒,在黄桑做植物调查的周松曾咬过一口,“嘴麻了3个小时”。
  
  灯台莲为天南星科植物,喜栖在常绿阔叶林下,多阴影处,亦可入药,在白云山与湘西南的黄桑保护区皆有分布,应为湖南地区常见植物。
  
  除野生秋果外,巴科村种植的茶籽亦进入成熟时间,茶籽可榨油,与同可榨油的野生油桐在村庄附近分布尤多,两者皆为广泛分布,10月14日,湘西南两河口采集果实时,路遇油桐已经烂熟,也有果青者,不过茶油可吃,而桐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壶瓶山村:鸡爪子,需要两次霜降,甜味尚未成形
  
  壶瓶山村是湖南省的最北界,亦是最难到达的地方之一,与湖北省的五峰县仅一山之隔,距离湖南石门县却有120多公里。最高海拔壶瓶山2098.7米,曾一直作为“湖南屋脊”,后被高出16.2米的炎陵酃峰所取代。
  
  最北界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这里有湘北才可以吃得到的秋果,例如前面所提的猫儿屎。10月12日,我们驱车至壶瓶山村最靠北的大洞坪组,此处“打个喷嚏都可喷到湖北地界”。山上的信号都是五峰县的。
  
  此处距离最高峰壶瓶山尚有3个小时的脚程,海拔停在1300米,非常适合种植板栗与核桃等经济树木。
  
  大洞坪组以土家族为多,村落非常分散,“隔着条沟深处还有两户人家咧”,70岁的欧阳应品说,12日中午,他正在与妻子刨红薯,见我拿着猫儿屎,笑说山里还有很多野果果,如本地人叫的“九连子、杨桃”等,不知是否为五叶瓜藤。
  
  刚一进村,就见高粱泡满地都是,65岁的谢桂芳称之为“冬梦子”,不知为何意,是可以吃的,口味与后来在山上寻到的寒梅(悬钩子属)的味道差不多。
  
  村内的野生粉叶柿特别多,14日,曾在壶瓶山保护区海拔较低的簸箕山发现有野柿,比粉叶柿的个头大,口味也好很多,尤其是炸开的,甜得诱人,而同行的张代贵却说粉叶柿不能吃,几乎都是涩的。
  
  大洞坪组20户人家,各自都在屋前空地上种植板栗,核桃是野生的,因为人居环境下,其他杂木受到砍伐,经过人为或者鸟类间接的种子传播,现在野生核桃成为大洞坪主要经济树木之一,但未受到推广种植。
  
  欧阳应品说,每棵板栗、核桃都可结50斤的果实,可惜今年雨水大,几乎都未结子。老两口八九棵板栗树,只收获了10多斤果实,因此损失了3000多块的收入。
  
  大洞坪的海拔虽高,但两侧分别有溪流伸出,全村坐落在一处岩溶台地上,村名亦以山腰上的溶洞为名。两侧的沟谷是野果的集中之地,先后收集到猫儿屎、金银忍冬、南赤瓟、灯台莲的果实,因为地理位置靠北,此地大部分植物果实已落,不过西侧沟谷中尚可寻到寒梅、中华猕猴桃与尖叶四照花的果。
  
  欧阳应品说,山顶上还有一种名为“天蒜”的果实,现在也熟了,“不过是给神仙吃的”,并且他相信用金银忍冬的果实泡澡后可止痒,尝了一口,很苦,但红里透黄的果实非常诱人。
  
  其他荚蒾属的植物,欧阳都统称为“糯米红”,如在白云山亦可见到的汤饭子,还有另外一种名为桦叶荚蒾的,两者在一般人看起来确实很难区分。
  
  这种糯米红与火棘,在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是村民的主要食物。欧阳应品在回忆那段岁月时,称在山里饿不死人,尤其在秋季之后,野果繁多,亦是儿时放牛时的充饥粮。只是现在少有人吃了,他年轻时曾进山采药、打金钗(一种草药),如今算来已有12年没有再进山,屋前的玉米地与板栗、核桃树,完全可以供给两口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儿女都不愿在山里呆,在外面做了房子,很少再有回来者。
  
  村内亦有野生的锥栗,不甚多,果实已经落光,仅在张玉德家屋后捡到几颗外壳,果实似乎被啮齿动物叼了去。但拐枣甚多,又称“鸡爪子”,是湖南各地秋季后都可尝到的“野味”。
  
  14日在海拔670米的簸箕山亦有发现,同行的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称,要几次霜降之后才会最甜,我们用高枝剪剪下品尝,果然稍有苦涩,甜味尚未成形。
  
  上堡村:锥栗、石栎、山核桃果实还可捡到,猕猴桃已可酿酒
  
  上堡村位于湘西南黄桑坪镇以南15公里处,10月15日,驱车去的路上曾在西侧沟谷内拍到山桐子的果实,外形像半熟的桑葚,红彤彤的,却不能吃,与14日从两河口回来路上,沟底的小果冬青很像,为毫无秋意的南方常绿阔叶林增添了不少秋趣。
  
  从壶瓶山至上堡村,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北方的果实落光了,湘南的五叶瓜藤与冷饭团还未成熟,在白云山亦难觅得的锥栗、石栎、山核桃果实,在上堡背后的乌鸡山尚可捡到,纬度向南调整了2度,植被与秋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在湘北很难见到的伯乐树、刨花楠,这里成群分布。
  
  去上堡前2日,与广西搭界的两河口做植物调查的周建军会合。此前的4天,周已采集100多份植物标本,多数含有种子,如铁坚油杉、百合花杜鹃的果实,皆取自海拔1000米以上。
  
  湖南全境少有纯针叶林分布,路途中海拔较高的壶瓶山、白云山皆有零散野生油松,未有机会采集果实。松子的美味毋庸置疑,尤其是松塔较大的华山松,湖南境内尚未发现有野生分布,壶瓶山有飞机播撒种,因海拔较高,未采集。
  
  其他常见针叶林如马尾松、杉木大多为人工林,虽也结子,但不可食用。
  
  上堡村海拔700米,背后乌鸡山海拔1200米,亦未发现针叶林存在,10月15日,同行6人进入上堡村背后的乌鸡山调查野果,粗叶悬钩子与尖叶四照花数量最多,可吃饱,前后各采三四斤,粗叶悬钩子果酸,尖叶四照花(山荔枝)果甜,且由于地理位置靠南,此时正处于成熟期,比壶瓶山的两种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口味都好得多。
  
  山里猕猴桃亦多,13日至16日,在湘西南黄桑保护区共收集到5种猕猴桃,上堡村村民皆称其为“乌东子”,以个头最大的中华猕猴桃采集量最多,乌鸡山上经常可见为采桃而断木者,大部分的果实被席卷一空,我们可以用高枝剪摘到的,多为剩下的嫩果。
  
  在上堡村,几乎每家都可寻到猕猴桃,只是量多少而已。仅张淑英一家十一假期就卖掉了300多斤,5元每斤,遭到抢购。我们惊愕其价格之低廉,可是,从广西桂林嫁过来的张淑英说,“那么杀人家干吗,又不是自己种的,只费了采摘力气”。
  
  张淑英称山上“乌东子”还多咧,山头、沟底没路的地方很难去,“熟了都喂了雀子”。
  
  同一天进山,住在寨子入口处的刘道树捡了四五斤的山核桃回来,我们却未看见一个,刘道树笑称,山里每一棵树的位置他都晓得,前几日在我们后面只捡了1个小时,若时间允许,他可以背回几十斤的山核桃,只是这次是留自己吃的,四五斤足够。
  
  其实,上堡村内是有许多核桃树的,只是家核桃无山里好吃。管理处龙景波解释为什么山里的野果子那么可口,其实有些味道并不完美,如大部分的秋果吃多了都觉得苦涩,但有一份发现的心情在,而且是通过自己辛苦劳动找到的,自然吃起来最亲切。
  
  乌鸡山河谷内大量的粗叶悬钩子是我们一路吃得最多的野果,也可用来酿酒,在上堡,近两年兴起的农家乐,纷纷推出这一土特产,再过半月,金樱子成熟了,也可拿来酿酒。
  
  在村口开农家乐的刘道树今年泡了40多斤猕猴桃酒,以自家酿的米酒为基础,内中随意放进尚未成熟的猕猴桃,要去毛,切片,放在罐子内密封,可放半年或者2年以上,时间越长,酿出的酒越香,也越容易上头。
  
  金樱子为山林地常见的攀援小灌木,蔷薇科,成熟时已近立冬,在湖南全境广泛分布,吉首大学植物分类学家张代贵称,金樱子的维C含量比猕猴桃还要高,可以达到每百克1500到2500毫克,比一般的柑橘高出50到100倍。
  
  另一种已经成熟的高维C果实是刺梨,与金樱子相当,亦为蔷薇科攀援小灌木,两者看起来很像,果肉上皆带刺,不过刺梨在10月间已经成熟,金樱子要晚1个月。
  
  上堡村在2010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后,野果的采集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此而专门赶回的杨进品深有体会,以前是放牛用来充饥的山荔枝、猕猴桃都可采回来,卖给游客。只有粗叶悬钩子太难保存,所以很少被采摘。
  
  上堡村是个侗寨,明代曾有起义军首领李天宝在此据守,并建立短暂的政权,村民称村内曾有宫殿遗址,目前全村110户,426人,前几年以种植番茄为生,目前几乎每家都在扩建农家乐,今年十一假期,7天内接待了400多人,几乎每家都住着人。
  
  谢惠恩没有装修的吊脚楼亦住了7个人,两天收了200元房租,已觉赚了,16日,再次进入上堡村时,谢惠恩正在晒糁子,这是一种在湘西南已经非常少见的农作物,历史悠久,适合贫瘠的丘陵地,曾在大饥荒年代救过不少人的性命,现在几乎要绝迹了,谢惠恩将晒干的糁子,去壳后做成“粑粑”,自己吃,作为“坏年头”的一点纪念。
  
  除此之外,她还用村内常见的“染花子”,一种紫黑色果实的草本植物,为自己的米粒染色,用来做土家、苗家都可见到的油茶,用秋果染色,是她的独特吃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5:26 | 只看该作者
 
  风和鸟兽,都会将一颗秋果带上新的生命旅途
  

(10月15日,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乌鸡山河谷内的中华槭的种子已经成熟,可利用风力,滑翔,传播种子。)


(湘西南黄桑保护区乌鸡山河谷内采集的异萼凤仙花果实,其果实被称为急性子,一碰就炸,依靠膨胀力,弹射果实。)


  □撰文/钱烨 摄影/华剑
  
  在9天的湖南秋季野果采集计划中,近70%的野果是无法食用的,它们是另一群食客——啮齿类或者鸟类的盘中餐。参与进来的我们,其实与它们一起在扮演着义务播撒种子的角色,尽管这听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但果实的确有它自己的思维。
  
  10月12日,在长达8个小时的车程之后,我发现自己裤脚上仍粘着3粒羽叶山蚂蟥的种子,是从遥远的壶瓶山带来的,我把它们放在了岳麓山的登山口。我们的旅行结束了,但它们似乎才刚刚踏上征程。那些在途中遇到的秋果多半都能比我们走得更远——它们总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
  
  果实的诱惑:变得甜美,是为了播种
  
  不会相信红豆杉费力进化出的“果实”只是装饰自己,鸟类很买它们的账,这直接促成了红豆杉广泛分布,一个简单的道理,甜食,谁都喜欢吃,不是吗?例如,我们这群人,10月9日,在前往白云山大水井保护站的路上,就被这种“甜食”吸引,爬上树,费力摘到果实,一饱口腹之欲。但是种子不会被消化,如果是鸟类,就可以带着它们飞很远,这似乎是一早达成的默契。
  
  在从南到北费力采集到的可以食用的秋果中,无一不在使用这种伎俩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特别是那些个头很大的木通科果实,如八月瓜、猫儿屎、五叶瓜藤,果实是很甜的,内部的抱团的种子也异常多,比改良后的水果果肉少多了(这一句没说得清楚),当然,它可不完全是用来吃的,同时要完成播种的义务。
  
  所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嘛。
  
  而大部分人类不可食用的果实,对于那些鸟类与啮齿动物可未见得。如10月15日在两河口至黄桑坪镇路上,站在沟底的小果冬青,方圆几百米,就它最红润,附近的大嘴乌鸦、噪眉,或者是小个子的大山雀,皆以此为食,保不准可以带着果实飞越南岭,进入粤桂地界繁殖。
  
  啮齿动物也在帮助种子传播,如10月15下午在黄桑保护区刘冲沟内,一棵15米高的厚皮香,红色的果实落了一
  
  地,现场十分狼藉。根据痕迹判断应为黄桑地区常见的飞老鼠(鼯鼠)在夜间干的。它先从附近崖壁上滑翔至厚皮香树上,然后用两颗门牙,啃断树枝,抓在手里尽情啃食果实,吃不完的就丢了。
  
  虽然看起来,厚皮香损失了大部分种子,但一部分未被啃食的“幸存者”,落在地面,甚至是距离此树10多米远的地方,那么,种子播撒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事实上,村民也是经常参与其中的,如海拔1300米的壶瓶山村大洞坪组,欧阳应品为了收获更多的山核桃,而砍掉了曾经生长的椴木林,人为地为山核桃去除了竞争者,然后每年费力用竹竿打核桃,加之松鼠的搬运,不自觉间,山核桃在大洞坪已经成功占领多处要地,这就是果实的胜利。
  
  在沿途收集秋果的9天行程中,其实壳斗科的栎树是最常见的结籽乔木。10月12日,返回长沙,岳麓山观景长廊周围亦可发现它们尚呈青色的坚果,与湘西的石栎,湘西南黄桑境内的白栎,果实的样子不出其二,它们都是啮齿类动物,特别是松鼠越冬的重要食物。10月10日,在壶瓶山保护区的簸箕山收集野果时,地上的锥栗全都不见了,肯定被这些小家伙埋了起来,作为自己的冬粮。而偶尔一两颗被松鼠们忘记的,埋在土里,明年就可破土而出了。
  
  借助风的力量:计算风速与重力的槭树
  
  别以为种子都是沉默的傻子,它们在计算风速与重力的影响,以图能传播得更远。乌鸡山脚下的中华槭就是,它们的果翅带有翅膀,可在自身重力的牵引下,徐徐下降,划出美丽的曲线。身材矫健的周建军爬到树上,用高枝剪剪果实,槭树也抓住了一点碰撞时机,纷纷徐行而下,趁着风,飞到河谷里,再被水冲到1公里之外的上堡村。
  
  另一种胡桃科的果实亦是这种策略。
  
  10月14日,回黄桑管理处路上,周建军称带我们去看一种长翅膀的果实,车停下来,一棵黄杞,果已成熟,果形与城市中常见的绿化树种湖北枫杨很像,亦是借助风力传播,三片苞片发育而成的“翅膀”应该比中华槭飞得更远。
  
  而草本植物中,学会借助风力传播的就很多了。众所周知的蒲公英,与此次途中在壶瓶山、上堡村都有发现的铁线莲亦是。铁线莲的果实甚至比花还要漂亮,几乎是放大版的
  
  蒲公英,再过半月就要成熟了,一阵风就可吹走。
  
  相比槭树与铁线莲,另一种常绿小乔木,化香树,则显笨拙得多,虽果实带有果翼,但很短小,即使遇到大风,可能也飞不过2里地,但依靠果实的数量,依然可以占据良好位置。在乌鸡山的河谷地内,沿着溪水向上,总能看到它的身影。
  
  如果兼具风媒而又不失美色,恐怕只有白玉兰的果实可以做到这一点。它的果实成熟后,一根丝线垂下来,红宝石一样,在风中摇晃,煞是好看,别说是鸟,就是我们看到了,都眼馋得伸手去抓,以为是可以吃的。而这只是在诱惑鸟类,目的亦是为了传播种子。
  
  作为长沙行道树的广玉兰目前亦已结种,包裹的红色果实已外露,传播方式与我们在白云山收集到的白玉兰的果实策略相同,好奇的朋友可掰开细看,定会为果实的聪慧而惊叹。
  
  急性子的种子:玩自爆的凤仙花果实
  
  不是所有的秋果都在慢慢等待自己的成熟的,凤仙花就不是,它的果实被称为急性子,一碰就炸,种子随着爆炸这股劲,可以飞很远,有时可喷到2米开外,这对一株个头只有20厘米的草本植物来说,已经算是不小的力量了。
  
  10月15日,乌鸡山河谷地的异萼凤仙花占据着灌木林以下,靠近溪水的河滩地,它们喜阴,喜欢阳光斑驳的树下环境,但果实成熟后,却不待外力,自己蹦了出来,特别是用手触碰后,如蚂蚱,一弹而起,甚至把我们初入山林的摄影记者吓一跳。所以,在栽培观赏凤仙花时,最好是趁种子未成熟前,采摘保存。
  
  八月瓜与这些大大小小的木通科藤本植物亦是急性子,八月瓜又名九月炸,至成熟季节,耐不得别人来摘,自己就先炸开了,一来可自行抛撒果实,二来,裸露的美味果肉定会吸引鸟类或者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光临,岂不两全其美?
  
  所以,有时看似聪明的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些貌似憨厚的植物“利用”了。当然,在欣赏一山秋色时,我想我还是很乐意为它们传播种子的,哪怕是千里万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5:26 | 只看该作者
  
  澧水河畔的秋天风物
  

(薤白,又叫胡葱,用来炒鸡蛋,芳香盈满了许多人的童年。)


(像“毛蜡烛”一般的香蒲。)


(家乡未成熟的酸浆,也叫灯笼果。)


(成熟的灯笼果。)



  □文、图/ 草木箭矢
  
  我的家乡是澧县的一个小乡村,位于涔河和松滋河西支之间,被堤坝围绕。涔河和松滋河西支均汇入澧水,最后入洞庭湖,我的家乡正是湖南省最典型的湖区垸乡。在这个小村庄里,十月起就是农人们最忙碌辛苦的一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捡棉花”。阳光灿烂,棉桃便一个个迫不及待裂开四瓣,吐出雪白柔弱的棉花,如果碰上连绵阴雨,棉花会发黑甚至沤烂,卖不出价钱。于农人而言,秋天,是分秒必争的收获季节;于我而言,却是记忆里时光正美。
  
  棉花地里的薤白
  
  这里虽是湖区,但自然形成的湖泊并不多见,大概是因为围湖造田曾很流行。道路两旁多植白杨,田地主要栽种棉花、水稻,要想欣赏连绵起伏、水鸟翻飞的芦苇荡,得去几十公里外的七里湖农场。这个季节,水稻多已收割,黄澄澄的稻谷晾晒在路上或门前,还能见到狗趴在上面晒太阳,懒洋洋打量你一眼,一声不吭。最多的是棉花,还没来得及采收的棉花朵朵雪白,密密麻麻绽放在枝头,有一种特别的美丽,但却意味着繁忙。
  
  棉花并不是花朵,而是果实成熟后裂开显露的柔软纤维,棉布都由它织就。小时候还见过老婆婆摇着纺车纺棉线,用来织土棉布,后来再也没见过了。采收棉花也叫“捡棉花”,但不是随手捡起来那么轻松。有的农人凌晨四五点就已经出门,在雾气氤氲的地里行走,衣服被露水湿透,晚上照例是要贪黑的,只有鸡公车(独轮车)推着的大包棉花才对得起那披星戴月的辛苦。
  
  一整天的劳作沉闷繁复,我下地的作用更多只是陪母亲聊聊天,捡不了几斤棉花。聊天时看到脚旁青翠细嫩的胡葱,我会叫嚷起来:“这里的‘堆迦’长得真好啊,要不要挖回去晚上炒蛋?”母亲还很惊讶,“你什么时候吃过的?我都不记得了。”这是小时候吃过的野菜,具有独特的辛辣芳香,吃了就没忘过。
  
  “堆迦”是胡葱的土名字,不过事实上薤白才是它的中文学名,也被叫做小根蒜、密花小根蒜。一直怀疑“堆迦”是个音译的外来词,毕竟它也叫胡葱么。不过父亲解释起来煞有其事,“堆就是土堆的堆,它一长一堆嘛,jia你就写架子的架,反正就是个土名字。”呃,我不妥协,还是写“堆迦”吧。孙思邈《千金翼方》记载的“耆婆汤”中有薤白的存在,主治“大虚冷风,羸弱无颜色”。耆婆是印度古代名医,与中国扁鹊一样被视为神医。所以,说不定“堆迦”这个土名字能跟印度扯上关系。食疗未必靠谱,但堆迦炒鸡蛋的芳香是真实存在的,不然不会让我记了这么多年。
  
  秋天的萌物——“鬼打灯笼”
  
  秋天,对农人是精疲力竭忙碌之时,但对孩子是嬉戏玩耍、大饱口福的最好季节。橘子已经在枝头变得金黄;笔挺的甘蔗清脆甘甜;地里还能挖出凉薯、红薯;如果谁家有枣树、柿子树,多半会被馋嘴而胆大的孩子骚扰。
  
  现在“留守”在家的孩子并不多,至少我没看见成群结队嬉戏的。我们那会儿经常有很多小孩集体行动,会肆无忌惮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翻跟头,或是玩“分田地”的游戏,有时候还会把别人家摞好的稻草堆扯得稀烂,偷了稻草做“引火茅”,到处点野火,或是搞野炊。茅草、白杨的落叶,燃起来火苗跳跃、草根噼里啪啦作响。有时候野火靠近棉花地,就会被主人家赶得鸡飞狗跳。野炊很简单,拾来树枝烧一堆火,再埋上几个红薯或芋头,或是用树叶包了鸡蛋去烤,灰烬里刨出来都喷香扑鼻。有时候会捉来蚂蚱,烤了虽香但没几人敢尝,还是用棉线系住腿比哪只蹦得远更有乐趣。
  
  湖区平原地带,野果并不多,红彤彤的枸杞从河岸或路边摘了来,屁颠屁颠给父母“献宝”,用来泡茶或是泡酒;密密麻麻刺丛里摘来的枳实无比酸涩,只能当小球扔着玩;梧桐子结在高大的树上,采摘不易,炒熟后有清香但味道微苦,一般不被惦记。还曾挖过“甜麻根”,寻觅一丝甘甜,其实就是茅草的根茎,太过细小,尝尝只是好奇和好玩。有一样野果却一直让我耿耿于怀,那就是灯笼果。
  
  由于农人耕作,灯笼果的生长空间多退缩到坟茔之间,胆大的小孩才会去摘了来,剥开“灯笼”,红果子圆润而富有光泽,非常可爱。可能是大人们担心坟茔四周荒草密布,或有蛇虫潜伏,便恐吓孩子们那是鬼打的灯笼,不要去摘,也不要吃。鬼打的灯笼,呃,哄小孩的借口也很有想象力。这样的果实,如果放着光芒,由小精灵打着在田野间飘走,才符合它的萌物形象。
  
  灯笼果是可以吃的,不过没什么滋味,这是我耿耿于怀的原因,我家乡的不好吃,别人家乡的却很美味!前年去东北,在机场、菜市场都可以看到叫卖的“姑娘”,就是一个样子,却清香可口。后来才知道,它们都是“酸浆”,像东北的这种因为具有较高的糖分,口感出色,成为特色水果,因颜色的不同被叫做“红姑娘”、“黄姑娘”,或是“红菇娘”、“黄菇娘”。现在长沙也偶能见到有出售的,其实并不太甜,让人喜欢的是那清爽的口感,还有一种特别的清香。
  
  除了田野,水域也到了秋收季节。秋季水浅,河渠里筑坝捕鱼最有乐趣,鲫鱼、黑鱼等肥美正当时,可惜近些年在“电打鱼”的祸害下,这样的场景再难得一见。莲蓬已经过了季节,但淤泥之下藏着白生生的莲藕,挖出来炖上排骨,可以给辛劳的人们带去最好的慰藉。香蒲也结出了一支支的“毛蜡烛”,还挺像烤肠的,不过吃不得,只能脱下蒲绒填充枕头,有着秋天的温和气息。
  
  这个季节回去,返城的行囊必定是沉甸甸的,甘蔗、橘子、柚子、晾干的豆角、油酥的小河鱼……只要有的,母亲都会往包里塞。虽然城里应有尽有,但专属于家乡的滋味,还承载着不会诉之于口的情感。
  
  简介:
  
  进城谋生的澧县乡下人,虽然在城里待了很久,却依然惦念家乡的田园生活。有一份荒野情结,对自然界山川河流、草木鱼虫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亲切感,在这方面喜欢被科普,了解这些事物得名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历史或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5:26 | 只看该作者


(八月瓜又名九月炸,也有地区叫做八夜瓜。木通和三叶木通的果实,野生果品。因八月果熟开裂而得名。在山麓谷地、林缘灌木丛中野生资源丰富。为上乘野果。)


(湖南永州人,原名陈文双。八零后。曾获孙犁文学奖、丁玲文学奖、新散文观察年度新人奖等多种奖项。)


  □文/秦羽墨
  
  八月瓜八月熟不了,它跟拐枣、野柿子一样,非降了霜才好吃,至少也要到九十月份,不知为啥叫这么个名字。当地人都叫它狗卵子,因为不论形状还是大小都跟狗卵子差不多,颜色上又接近于土豆,只是皮更粗糙一些,也更厚一些,前些天读沈从文的小说,发现湘西人也这么喊。
  
  八月瓜平时不起眼,它们的藤在山中也是极平庸的一类,湮没于芸芸众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一到成熟季节就不一样了,晚上一降霜,第二天它们准会咧开嘴巴笑,跟捡到宝一样,一笑便露出一排雪白如玉的牙齿。那些牙齿流淌着糖的质地与蜜的芬芳,可不是坚硬的东西,而是山中无比美味的珍品。那种白柔软而有温度,不像雪那样透明,似乎更接近于牛奶,一见胃里便生出熨帖之感。没吃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样子那么丑的一样东西居然会结出味道如此好的果实来。有时一看到八月瓜,我就联想到《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长相丑陋并不妨碍拥有一颗伟大而美丽的心灵,人不可貌相,植物同样如此呢。
  
  八月瓜和南五味子一样,喜阴,善于攀爬,它们不是趴在石头上,就是跟柴火、矮树缠在一起。低矮的灌木林和石头山是八月瓜最喜欢生长的地方,在我们村,石门山可谓二者兼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每年那个时节,村里的放牛娃就会满山满岭的找八月瓜。一天下来,所得到最多的是野柿子。八月瓜并不容易获取,常常的,发现它们时,要么硬邦邦的还没裂开,要么熟过了头,长霉坏掉了,要吃上最好的八月瓜,还得看缘分呢。我知道有个地方每年都结很多八月瓜,从未间断过。那是在路边盖石板的背后,也许正因为靠近路边他们才会如此忽略,而让我得以独享其成吧。我曾想将这个秘密告诉最好的玩伴,仔细一想,最后还是忍住了,我宁愿摘了果子送给他吃,也不要多一个人知道这个秘密。虽说很信得过他,可很多事情真不好说,有一次我和他俩偷了村里的李子,他晚上睡觉时不小心当梦话给说出去了,害得我挨了父亲一顿打。怪他又怪不得,梦里的事,谁管得住呢,我不想重蹈覆辙。
  
  总担心那棵八月瓜会被人发现,它长得太茂盛了,藤已经逐渐朝路边蔓延过来,每回它的藤快长出来时,我都会将它拨到里面去,实在无法阻止,就干脆将长出来的部分揪掉,到了临近成熟的季节,我会小心地将旁边的枝叶拢过去把瓜遮住,以免被人发现。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在我掩饰过的地方出现了更多的掩盖物,开始我还弄不明白,直到几天以后才瞧出端倪,这地方总算被人发现了!不过那人和我一样,似乎也不想让这个秘密被更多的人知道,只是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我们都知道对方的存在,却谁也没碰见谁,有时瓜落在我手里,有时则落在他手里,我们就像电影里收保护费的人,谁运气好,收到了就归谁,这个过程中,两人始终保持某种默契。往后几年,我们一直如此,各自互有得失,奇怪的是,直到离开村子那天,都没弄清他到底是谁。我曾怀疑过几个最有可能的人,最终没能得到任何证据,显然,那家伙也是个藏得住事的人。
  
  去年十一回家,特意抽空去看了那棵八月瓜,它的藤蔓早就翻过盖石板长到路边,而且,还沿路长了很远,藤上挂满了像手雷一样的八月瓜。没想到的是,很多瓜都熟了,裂了很大的口子,却没人去摘,里面的果仁不是长了霉,就是被鸟雀啄得稀烂。它们一点不像我印象中咧着嘴大笑的样子,分明是在哭呢。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在做些啥,居然连八月瓜都不采了,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象的。他们大概都不认识这种东西了吧,也是,现在市场上多的是体面的水果,他们恐怕早就看不上这种乡野之物了。让这么好的东西无端浪费掉,看着真让人心里难受。
  
  一直不知道,当年跟我争夺八月瓜的那个人是谁,我想,他一定是和我同辈的孩子,和我一样一年也难得回去一次,我们都离开了,八月瓜才会冷落至此,熟成这样也无人理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8-28 22: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3:02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5-8-28 22:27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9-18 07:2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  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9-18 07:2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  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9-18 09:53 | 只看该作者
{: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9-18 09:54 | 只看该作者
{: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9-21 22: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9-21 22: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