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萍洲书院清代又称白萍洲书院、因建于萍洲之上而得名,萍洲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
![]()
(朱熹、张栻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800多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记者 任波
关于湘江洲岛文化,在古代,尤其在上古历史典籍中仍有片断保存,在早于明代的历史典籍中,湖南原有的本土文化,就像湘江中的岛屿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最初只是隐约、零星且孤独地浮出水面。专家表示,通过湘江中那些未被历史长河淹没、记载于典籍中的“文化上的岛屿”,我们能够破译湘江洲岛,甚至是湖南文化的密码。
溯源:发现新石器遗址证明舜帝来过湘江?
湘江流入中华文明史的历史长河,据典籍记载,在三皇五帝时期,炎黄二帝都曾通过湘江而深入湖南。而使湘江最终成为中国河流文化中充满独特的、空灵气息的河流则因为舜帝及妃子的“传说”。人们相信,舜帝在南方巡狩,就是溯湘江而上。
文化史的传说,历来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真实的事实存在。近年来,人们对舜帝所处的历史时代曾做过不少考古上的论证,近十余年来,有学者断定舜帝所处的时期,大致与我国考古时代中的龙山文化相当,距今有4000多年。这个时期,社会不再是简单的部落联盟阶段,而是已进入发达的酋邦社会阶段,此时正当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巧合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长沙地区举行的考古大调查,考古工作者们发现,湘江旁的溁湾镇,尤其是湘江橘子洲尾的傅家洲,先后都发现有新石器晚期的遗址,其历史时期大约正当传说中的舜帝时代。
顾庆丰,或许是至今仍在搜集、整理及研究湖南地域民俗文化最努力的一位长沙学者。虽然他只有56岁,但对湖南民俗文化研究已有40年。“这种‘巧合’,不能不让湘江畔生活的我们,对于湘江中的洲岛文化浮想联翩。”顾庆丰对此次考古发现评说道。
传说:“这里方便读书”引来书院依水而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湘江上洲岛因其丰厚的文化意义,而成为湘水历史长河中永不沉没的精神岛屿。
因舟楫之不便,湘江洲岛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多数沦为荒芜。进入清代,湖湘文风渐开,洲岛因与尘嚣隔绝,成为士子主动寻找的清静读书处。清雍正间,善化县学者郭焌即与人在秋半时节,“下帷湘江水陆洲中,流连光景,吟啸水曲,栩栩然不知身去尘寰远也”。
湘军东征,平定太平天国后,湖南文风大盛。湘军名将席宝田和王德榜,就在潇水和湘水会合处、被称为湘江上游第一名岛的萍洲,创设萍洲书院。
几乎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倾其积蓄,捐银一万二千两,将衡阳城南太子码头的船山书院,迁址于湘江东洲岛之上,并把这座原本只具有县学规模的书院,拓展成衡永郴桂四地规模最大的官助民办书院,并力邀著名学者湘潭人王闿运担任书院山长。
南宋时期,湘江长沙段橘子洲就成为架起湘江两岸“文津”、“道岸”的一座桥梁。朱熹张栻两位大学者行走其上,曾让后来者仰视。
朗朗书声在晚清时期,遍传于湘江中各处岛屿之上。而晚清民国时期的湖湘人物亦如云蒸霞蔚,举目皆是。当然湘江中的橘子洲亦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切磋学术的地方,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甚至把家都安在了傅家洲上,据说,这里方便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