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8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6-2-23 1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011年01月  作者:周朝荣  来源:来自网络  浏览次数:373    责任编辑:小黑
简介:  什么样才算一个称职的摄影记者,或者说,摄影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以为,做一个新闻摄影记者除具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外,还应做到“五有”、“三不”,即有头脑,有知识,有干劲,有体力,有道德;不为空 ...
内容:   什么样才算一个称职的摄影记者,或者说,摄影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以为,做一个新闻摄影记者除具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外,还应做到“五有”、“三不”,即有头脑,有知识,有干劲,有体力,有道德;不为空名左右,不为得奖左右,不为潮流左右。
  有头脑
  所谓有头脑,即为有思想,有政治意识,有独立思考能力,脑子里有新闻照片,这里面饱含三层意思,一为有政治敏感,二为有新闻敏感,三为有形象敏感。
  有政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新闻摄影记者也不例外。摄影记者每采访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现象,都要善于从政治上去着眼抬头,从政治高度去认识问题、处理报道题材。
  新闻敏感是强调摄影记者首先是新闻记者,要抓新闻,而不能满足于拍出画面构图形式很美的照片。如果仅仅是照片拍得很美,很漂亮,而没有实际的新闻内容和新闻价值,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摄影记者,只能算是一个摄影师,这里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关系。摄影记者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把新闻照片拍得更好更精彩,集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二者于一身,当然更好,但不能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形象敏感是摄影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关键所在。虽然二者都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但表达方式截然不同。摄影记者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借助摄影机为读者提供看得笕见的视觉新闻形象,一目了然,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更具感染力。因此,摄影记者就必须具备的形象敏感,他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新闻摄影线索,能从常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形象因素,拍出新闻价值高,形象感染力强的优秀新闻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幅照片的画面形象也具有新闻性。有些事物,你用文字去报道,可能不成其为新闻,但它的形象因素具备较强的新闻性,拍出照片来就是一幅感染力很强的新闻照片。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摄影记者的眼力。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就应该有很好的形象鉴别力和敏感,深深出人意料地从大学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中抓拍出不同凡响的新闻摄影佳作。
  有知识
  举一个例子,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较广的知识面,特别是对武器装备的知识更是精通,在海湾战争报道中,许多外国记者曾向他请教武器方面的知识,他写的报道也很生动,充实,比如:
  “以色列士兵手持m-16步枪和加里龙式步枪,有的枪口上加了催泪瓦斯发射器。”“去加沙沿途可见成群的‘爱国者’导弹发射架,天空中不时有武装起重机掠过,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在右前方徐徐降落,公路上还偶尔见到载有轻型坦克的轮式运输车。”
  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佩服记者观察的细微和对武器装备如数家珍的熟悉程度。假如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只能写“士兵们端着枪”,“天上有起重机和运输机”,“公路上跑着导弹车和运输车”,读者获得的信息就没有这么具体、形象、生动。
  过去有人讲摄影队伍是一支“没有文化的队伍”,现在没有人这么讲了,这是因为摄影队伍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过去而言摄影队伍的文化知识丰富多了,翅膀也硬多了。但要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与摄影主动性这一行业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结构相比较,关中还是很明显的。这里强调有,一方面是强调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尽可能有宽广的多学科知。专业知识是摄影记者应该和必须具备的,不仅应该具备,而且要求做到精和深。除此以外,尽可能宽广的多学科知识也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摄影记者开阔视野,强化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深度,加强思维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帮助摄影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新闻摄影使命。诗人的所谓“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作诗以外的广博知识面。新闻摄影记者也不例外,你要想把新闻摄影工作做好,除了精深的摄影专业知识外,广博的多学科知识面有助于你更好更顺利地完成任务。因此,广博的多学科知识面作为摄影记者的“诗外功夫”,必须下力气做好!
  有干劲
  新闻摄影工作者应该常常富于冲动感,关在屋里3天就坐不住,就憋不住要外出去拍照片,3天拍不出一张满意的新闻照片就有压力,3个月拍不出一幅称得上佳作的新闻照片就有危机感。看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深深控制不住自己,摁住快门就像打机关枪。摄影记者要像职业枪手那样有“枪瘾”,一天不摸相机,不按快门就手发痒,心里发空。当然,这种按快门的瘾,不是乱拍一气,它也要像枪手那样枪枪不落空,每一枪都要击中目标。摄影记者每按一次快门,都要有像样的照片出手。
  新闻摄影同行们深深感叹国外摄影记者的敬业精神,讲人家的工作效率怎么怎么高,一天拍多少多少胶卷。曾经有一位新华社记者陪同美国同行拍长江流域,说“人家使胶卷就像用手纸,咔咔咔随便很很,难怪出好片子。”而我们的记者就缺乏这种干劲。我无意把洋记者捧得那么高,洋人那种工作干劲和效率大多也是环境条件逼的。不工作,就挣不到钱,就无法生存。我们国家的新闻摄影行业没有如此激烈的竞争,摄影记者大多“饭碗”端得稳,极少失业没活干的风险。因此,我们的摄影记者的压力和竞争也就不大,干劲也就不足,恐怕相机不离手,天天拍照片的摄影记者还不多,这是客观环境条件使然。但作为一名有志向,有追求,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摄影记者,不应该满足于安逸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要自找苦吃,自己给自己加压,鼓足干劲,在摄影同行中力争上游。在我国,大凡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在事业的拼搏中干出来的!
  有体力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说:“以前,有人嘲笑摄影记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我却觉得四肢必须发达,不发达怎么能吃尽辛苦到现场采访?所要改变的,是头脑简单。”一个身体单薄,不堪辛苦的人,不敢说当不了摄影记者,至少当不了好的摄影记者。因为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吃苦,拼搏,奋斗。新闻照片纪实的特性,决定了摄影记者必须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去拍摄并记录下当时的真情实况,晚几分甚至几秒都不行。它不同于文字记者可以事后追记,补写当时的情景,也不同于艺术摄影可以事后进行组织和安排,重新构思拍摄,新闻摄影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记录,它要求摄影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没有强壮、充沛的体力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新闻事件和题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南海北,天上地一上,江河湖海,风霜雨雪,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能够经历。这些非同寻常的新闻场合,特殊和恶劣的采访环境,对摄影记者的意志和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光凭觉悟和干劲是胜任不了的。因此,有体力是摄影记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有道德
  遵守职业首先,不搞有偿新闻,不以稿谋私,不搞虚假报道,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起码要求。
  《解放军报》曾召开过新闻摄影工作议会,交流介绍过济南军区抓新闻摄影队伍建设的经验,介绍了“抓作品和抓人品要同步进行,而且更重要的是抓人品”的做法,提出“人品比人品更重要”的观点。我觉得这里强调的“人品”,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偿报道,虚假报道,以稿谋私等时有发生,新闻职业道德的杠杆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心目中发生了倾斜。摄影记者也不例外,而且摄影记者的高级照相机一亮相,闪光灯一闪,似乎连记者本身都罩上了一圈光环,客观上为某些以稿谋私,利欲熏心者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种时候,这种场合,摄影记者要经得起考验,保持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前不久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童兵教授讲课,提到有关部门对25种服务窗口的形象进行过民意调查,结果新闻记者的形象排在20位以后。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记者形象,也多是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可见,新闻记者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以上中是一种什么的形象?因此,抓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新闻记者形象刻不容缓!
  不为空名左右
  接触过不少摄影同行,见面就给你掏出一张名片,那上面头衔一大串:某某学会会员、某某协会理事,某某某某报社记者、某某机构研究员,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等等,名堂多得很。也有的人热衷于给自己“树碑立传”,在报纸杂志上“无限拨高”,一说起来就是在国内外获奖多少多少回,在某某大赛上获大奖、金奖,某某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某某大作被选送出国作巡回展览,受到大鼻子洋人连连“OK”,名字上了某某名人录,被选进某某世界文化名人大观等等,不一而足。听起来吓人得很,不要说在国内摄影界振聋发聩了,恐怕弄到国外去大鼻子洋人也得给震趴下,了不得!
  其实说穿了,他还是个挎照相机搞摄影的,之所以弄一大堆耀人眼目的头衔戴在头上,无非要个名声而已。一个人有名气好不好?当然好,但一定要名副其实。一个名气大,名分高,知名度强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名声,不一定有实际的名望。那种名气很大而名声很差、知名度很高但人人皆知他吃几碗干饭,都知道他那两下子“不过如此”的所谓“名人”,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滋味儿实在是不太好受吧!
  一个摄影者的名声或者名望,不是吹捧出来的,也不是顶头衔戴出来的,而要靠摄影者实实在在的努力干出来的,靠拿出令人佩服的作品赢得的。摄影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不是为了出画册,不是为了摄影个人成名成家,摄影是一种历史的纪实,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丢掉了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去追求所谓的“名声”,追求这个“家”那个“理事”,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只能是“空名”一堆。
  不为得奖左右
  早些年全国各地铺天盖地,名目繁多的各种摄影大奖赛、各类影展,曾经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和业余摄影者。曾几何时,参赛,得奖成为一种时髦和风光,并涌现出相当一批“获奖专业户”。参赛,得奖,无可厚非,参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否能为广大读者所承认,所接受,所欣赏,因为一个摄影者的辛勤劳动,最终不是自己一个人“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而是要推向社会,产生社会影响,推向广大读者,向人们传播新闻信息,知识信息,美的信息。但如果只是为得奖而参赛,以得奖为最终目的,那就偏离了比赛的宗旨,偏离了摄影者奋斗的方向。
  一个摄影者,摄影创作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摄影这种纪实性很强的特殊手段,目的应是记录社会,记录时代,记录历史,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做历史的见证人。一个新闻摄影工作者,他的使命应是随时记录时代发展的每一个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为人们提供新闻和知识信息。参加比赛或展览,只是通过一种特定的形式检验自己的实力,将比赛或展览作为一个对照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而相当一批摄影者却没有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他们或者为得奖的盛名所累,或者为获奖带来的物质实惠所驱使,凡大奖赛、奖金丰厚的比赛必参加,琢磨比赛选题宗旨,揣摩评委好恶口味,处心积虑想拿金牌、大奖,而一旦只是入选或纪念奖什么的,则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或者埋怨评委眼光不准,落选的则灰心丧气,像输光了本的赌徒。全不考虑自己的作品失败在何处,不去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和不足,加强业务学习,而当另一个比赛开始时,又重蹈覆辙,抱着赌徒的心态去撞机遇,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这种眼光只盯着得奖的人,10个有10个成不了出色的摄影记者。
  不为潮流左右
  从70年代中期摄影热升温以来,摄影界每每为一浪高一浪的潮流所裹挟,先后出现过沙龙潮、复旧潮、纪实潮等等,新闻摄影记者出难免被各种潮流所左右。
  最早受港澳沙龙摄影的影响,国内摄影界也流行沙龙味,追求照片的形式美,强调用光,构图,色彩,技巧等造型因素。什么中途曝光,色调分离,高调浮雕等技巧制作曾风行一时。摄影记者也一度或多或少地将这种沙龙味带进新闻摄影中,追求新闻照片的画面完美,程度不同地导致摆布导演虚假照片的流行。
  接着到80年代初期,摄影界又逐渐裹入了加一个风潮,以“土、老、破、旧”为时髦,不少人专门找那些闭塞、偏僻、落后的地方,以“寻根”为由,专门搜罗拍摄一睦愚昧落后的东西,反对沙龙味,反对唯美主义,反对粉饰现实是对的,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说反唯美,就一味地拍土、老、破、旧,以展示愚昧落后为能事,这更是不可取的。
  经过一番风风雨雨,随之而来的是纪实潮的兴起,一批有头脑、有抱负、有作为的摄影记者以记录社会,记录人生,记录历史为己任,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拍出了一批以《希望工程》为代表的优秀纪实摄影佳作,但是,毋庸讳言,这其中也有相当一些人嘴上喊纪实,赶纪实潮,但拍出的照片却不是纪实作品,也有相当一些纪实摄影作品水平不高,滥竽充数都也有之。
  近些年围绕“荷赛”的是是非非,摄影界又掀起了一股“荷赛”潮。连续多年的奋斗,众多中国记者轮番冲击,均为石沉大海。摄影圈内不免怨声、叹息声四起,各种猜测纷纷。正当大家无望无奈之时,去年“荷赛”评选传来喜讯:我国的李楠获得艺术新闻类一等奖,打破了其神秘感,更是将“荷赛”潮推向了新一轮高潮。摄影专业报刊开辟专栏进行讨论,专家、记者、发烧友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新的“荷赛”潮。
  赶潮流好不好?我以为不赶为好。新闻摄影工作者可以关注潮流,观察、分析、研究各种潮流,从中吸取好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提倡摄影记者走自己的路,拍身边的事,在自己的“一亩地”里播种、耕耘,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6-2-23 17:2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祝元宵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2-23 21: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祝十里河老师元宵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2-24 08: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2-24 08: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2-25 17:4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