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晋军: 为历史真实留照 2015年08月 作者:涂桂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16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人物素描 王晋军 《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现年58岁。他年轻时在连队当报道员,1980年到《解放军画报》担任编辑工作,80年代末,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转业到中国文化报社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 ...
内容:
人物素描
王晋军
《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现年58岁。他年轻时在连队当报道员,1980年到《解放军画报》担任编辑工作,80年代末,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转业到中国文化报社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夕阳西下,惠安女撒网忙。 王晋军 摄 感谢亲人解放军。 王晋军 摄 王晋军年轻时在连队当报道员。1978年年底,王晋军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连队的一位姓唐的排长,在他提干后农村未婚妻担心影响他的进步,提出分手。可唐排长态度坚决,不能因为自己提了干就嫌弃未婚妻是农民,他坚定地表示要和未婚妻结婚。王晋军根据这一新闻事实,以《唐排长和他的未婚妻》为题,与师里的新闻干事一道远赴苏北深入采访拍摄,后《解放军画报》以两个页码的篇幅刊发此专题报道,在全军引起很大反响。
王晋军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当时的《解放军画报》月发行量达几百万份,一个连队的小新闻能在上面登出两个页码,那是相当有难度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从事新闻摄影报道,从未放弃过。”1980年,王晋军被调到解放军画报社担任编辑工作。
王晋军给记者拿出两张老照片,分别是《1985年在法卡山阵地采访》《1986年在南疆前线的一次炮战前进行战地采访》。王晋军说:“我这个新闻记者是经历过战火锤炼的。”
那时,中越边境战火未熄。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光依靠听别人说一说战场情况,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到战场进行拍摄,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照片。但在战场上穿行,危险可想而知。作为摄影记者,就必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前线的越军狙击手,重点打击背相机的人。为此,王晋军有时穿着便衣,背着一个草筐,在山间机动选择拍摄目标。他的相机隐藏在草筐里。王晋军说:“你如果不动脑筋、不机灵,那拍摄任务还没完成,你就有可能被越军的潜伏哨打死了。”作为战地记者,王晋军深谙战场环境,虽遇到过危险,但总能化险为夷,顺利完成战地采访任务。因表现优秀,王晋军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王晋军说:“在战争年代,我军的很多新闻摄影人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时为了核实一个准确的数字,往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这种视新闻真实为生命的严谨作风,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人继续大力传承和发扬。”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晋军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转业到中国文化报社工作。从此,他又开始寻找属于他的“文化旅行”。从1995年到2007年,多家出版社出版了王晋军“环澳”和应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特邀采访所撰文拍摄的著作《澳洲见闻录》《悉尼2000》《袋鼠家园》等。
多年来,以文字见长的王晋军更擅长新闻摄影,在新闻界名声远播,这与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是分不开的。
2009年春节前夕,王晋军与《解放军报》著名摄影记者乔天富同行,再次深入汶川、北川地震灾区采访,迅速在《中国文化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北川:废墟之上的牛年春节》的特稿,文章图文并茂,反映出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奋起救灾的坚强意志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经发表就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的《媒体广场》播出,扩大了影响,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11月,王晋军在新闻摄影道路上又收获了新的成果,他的深度访问美国的新闻特写集《映像美利坚》出版,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评介此书:“作为一名中国作家的西行漫记与斯诺在上个世纪的《西行漫记》相对应,在叙写了悉尼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完成了向太平洋彼岸的另一次‘有意义的误读’。”
日前,来自中央主流媒体的20多名记者,参加“2015美丽中国行·走进神奇西藏”中央媒体大型采风活动,他们深入到拉萨、山南、林芝地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在这次采风活动中,王晋军随采风团记者们一起登上了海拔5500多米的雪山。也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王晋军拍摄了《西藏第一寺:雍布拉康》《雪山圣湖纳木错》《藏汉情》等新闻摄影作品。王晋军说:“要想获取好的新闻,要想拍摄到好的新闻作品,不深入到一线,不亲力亲为,是绝对不行的!”
光阴荏苒,壮心不已,王晋军已在新闻采编的岗位上坚守、耕耘、劳作并收获了30多年。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怎样的曲折困顿,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新闻摄影的理念与追求,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充满敬畏,他坚定地表示:“争取为历史留下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