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多表达”的摄影展背后 2015年06月 作者: 来源:城市商报 浏览次数:22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一场摄影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一种对周遭的自我倾诉,还是以影像载体为初衷的艺术展现?一场名为《掀起你的盖头来》巡回摄影展想要表达得更多。 这是摄影师、公益践行者刘英智所举办的首场展览,展出地 ...
内容: 一场摄影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一种对周遭的自我倾诉,还是以影像载体为初衷的艺术展现?一场名为《掀起你的盖头来》巡回摄影展想要表达得更多。
这是摄影师、公益践行者刘英智所举办的首场展览,展出地点选在了高校。对于他来说,已是尽其所能的一次勇敢尝试。异域风光、日常生活以及公益回顾,一场“多表达”摄影展的出现,是否能够通过摄影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怕大家不理解照片中的一些故事
抬头、停驻、倾听,简单的三个动作,不断重复。很多人说,他们好久没有如此投入在一场展览之中。在苏州科技学院的图书馆展览大厅里,穿梭的大学生、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不期而遇的路人,在欣赏过后,内心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
一场摄影个展,68幅作品,来自甘肃的刘英智为了这场在苏的“处女秀”,已是忙碌了好几天,心情也稍显复杂。他的身份很特殊:美术设计出身,追逐于摄影,忙碌于公益。于是,这场展览的主题不再单一,像是它的名字一样,掀开盖头之后,其实涵盖了太多的惊喜。
照片里的疆漠风情和异域文化,对于从小生活在江南的人来说,是陌生而又神秘的。塔吉克族的婚礼、鹰与兔的较量、奶孙乐……刘英智像个解说员一样,把照片背后的艰难与灵感,向前来观展的人,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很怕大家会不理解照片中的一些故事。”透过他略显黝黑的面庞,却看到的是充满信念的目光。
刘英智讲述的故事看似平常:老人和孩子不经意流露出笑容;新郎和新娘相依而伴;猎人们身跨骏马,手托猎鹰驰骋于山林草原间,一较高下。但在刘英智镜头捕捉下,一人一景都归于自然中,让不曾切身踏入过辽阔疆域的孩子们,不自觉惊叹于自然的创造,淳朴的民风。
一个女大学生紧紧跟随着刘智英的步伐,静静聆听着他讲述着在摄影过程中的点点滴滴。2013年,刘英智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如今129岁的阿丽米罕·色依提拍下了许多的照片,那时老人笑容灿烂,依旧健康。而今天,当刘英智与友人前往库木西里乡再次看望老人时,发现她虚弱了许多,身体也渐渐微颤。刘英智把照片递给老人的时候,她热泪盈眶,不愿松开手。“展出的作品里,一些老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真挚的模样,至少被永远记录了下来。”
女学生问刘英智要了个签名,把手里的展览册又一遍遍翻阅着。她无从解释自己所受到的那份触动。她说,刘英智的照片像是给她铺了一条从未能到达的路,和煦、温暖。
“我很久没有因为一张照片而感动。”她抱着书,走得依依不舍。
为公益不惜行驶在悬崖边
当问及刘智英,为何把苏州选为巡回展首站时,他的回答意外的直白。他说,他收到的大部分捐赠物,都是来自苏州的热心人士。“我相信,这一切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帮助孩子。”
五年前,刘智英认识了一个在乌鲁木齐的县城村庄的代课老师,也是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到那些学生的艰苦。2010年,他决定带上些文化用品,去看看那些极为贫困的孩子们。新疆、西藏、极为偏远的沙漠腹地,他通过公益采访的形式,深入关注小学生们的生存状况,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和这次的全国高校影展一样,除了热心人士的捐助物资,其余均是他自费组织。在照片里,贫困山区的真实面貌一览无余。
喀喇昆仑山延绵曲折的盘山路,只有毛驴和摩托车可以通行。那里的学生每天上课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在一些崎岖的路段,人和毛驴都只能独自前行,随时有摔下悬崖的危险。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每天坚持上学。
因为交通不便,学校没有应有的体育设施,孩子们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玩着最为简陋的游戏。这里没有电,唯一的太阳能也会因为天气变化而变得微弱。老师会经常带着孩子回家,举着手电筒为他们辅导功课。
由于语言不通,刘英智在这里能够教授的课程,只有美术。“很庆幸,美术是无国界的。”他在黑板上画下每一笔色彩,孩子们直直端坐着,看得目不转睛。只是一堂普通的美术课,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已超乎人们的想象。
通过自身的努力,一些爱心人士会跟随刘英智一同进入这些偏远的学校。“我时常会打断他们给孩子塞钱的行为,这不是在帮孩子。”刘英智说,他坚持多年捐助物资,就是希望通过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为了让这些物资,能实实在在到达孩子们的手中,刘英智一路监督着。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他回忆道:从乡政府开始护送捐赠物资,那里山路崎岖颠簸,宽只有咫尺的路面,只有摩托车、毛驴可以通过,虽然坐在摩托车上,山里牧民骑摩托车太快了,连续3到4天,屁股却在做上万次的起跳,一边是深有千米的悬崖,虽然难受,却不敢动,那滋味痛不欲生,看着前方摔下悬崖的摩托车,索性眼睛一闭听天由命。
在照片里,刘英智租来托运的摩托车在雪山上艰难前行,往往要花上好几天才能运达。一切,是刘英智的坚持。
一个人的摄影展,意义何在?
不论在刘英智哪一版块的摄影,都像在心灵上注入一股暖意,不会感到丝毫的悲伤。照片是摄影师情感最直接的阐述,刘智英想要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很简单,精神世界的丰富,也许比物质的富足来得更为重要。他说,在校园办展,最直接的便是让这些还未踏入社会的孩子们能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意识到,城镇化的加速进展,让我们流失了很多非物质文化,也失去了太多的快乐,对于自然的敬仰。“照片里的孩子、老人虽然贫穷,但他们拥有的快乐,是纯粹而直接的。”
在昆仑山公益支教的时候,刘英智对这样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柯尔克孜族人非常爱国,每到升旗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与孩子们站在国旗下,看着五星红旗缓缓上升。他们活得很单纯,没有太多处在城市的压力、烦恼,只是真挚地面对生活,就像面对每天照常升起的那一团希望的“火焰”。
此外,刘英智的摄影,也是对失落文化的一种保存。在新疆南部一些偏远的县城里,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手艺人,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便是剃头匠。维吾尔人传统剃头匠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没有女性做这一行,而且剃头的地点也比较随意,巴扎上、村头,随处可以看到。刘英智说,照片里的集市马上就要改造,他很怕这样的原生态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就这么一起消失。
刘英智很实在,他并不希望通过说教去改变年轻一代的想法,而是纯粹用自己的作品,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从未感知过的世界,有时间,能亲自走走,亲自感受下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们。“说不定有一天,会有个把学生像我一样,骑着毛驴做公益。”说完,他被自己的调侃也逗乐了。
仔细一想,刘英智的“多表达”摄影个展,重新定义了一场普通摄影展所能承载的内容。他穷其十余年穿梭在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在摄影的艺术表达上定是专业级水准,但照片中传递出的人文与公益,是在艺术之外的升华。
刘英智的摄影之路还在前行,他的摄影展又将在另一座高校展开。用“正能量”一词给他下标注,已然是有些狭隘了。但只要看过照片的人,就能明白,那份真实的情感。
关于刘英智
甘肃人,现居新疆,摄影师、探险家、画家,中国摄影协会会员、国际楼兰学会会员。从事西域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研究,并常年组织带领摄影团队进入罗布泊、阿尔金山、西藏、昆仑山无人区及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热衷于公益事业,每年会选出一定的时间到达新疆、西藏以及极度偏远的贫困山区、沙漠腹地进行公益,同时也让更多人投入到活动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