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的“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正式开展。 本次“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旨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的讲话精神,借助摄影的现场性、瞬间性、客观性、选择性和机遇性,用影像的方式聚焦和展现大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乡土中国,继承和发扬关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深厚历史情怀的乡土文化,促进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在开幕式上致辞 刘晓辉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乡是亲情,乡是根脉,乡是我们由来的原点。影像中的记忆,带我们守望和温习,让我们更加明晰今后的去向。我们力求通过本次展览展出的有温度、有情义的作品,激发每一位参观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珍视,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作为摄影家代表在开幕式上讲话 刘晓辉摄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作为摄影家代表在开幕式上讲话,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摄影心路历程,也表达了一个老摄影人的乡愁。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150多位摄影人,共计320余幅(组)作品,涉及到社会变革、乡土文化、自然环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展览共分为“乡野·乡土”、“乡居·乡亲”、“乡情·乡庆”、“乡音·乡愁”四个篇章:乡野,挖掘代表性的自然生态,呈现乡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乡土,注目于乡间风土,重点展示人与土地的关系;乡居,呈现代表性文化古村落、古镇风貌;乡亲,直面乡亲父老、兄弟姐妹,展示他们的集体群像;乡情,聚焦中国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状态;乡庆,集中展示代表性的、具有独特地域、民族特征的乡村节庆习俗;乡音,集中呈现生活中的典型细节,以无声的形式表现有声的内容,呼唤淳朴而本真的精神回归;乡愁,聚焦远离故乡的人们,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渴望。这些作品全面细致地刻画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在纪录下了历史的同时,也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欣赏展览的过程中,记住自己的乡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的文化命脉代代相传。
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右二),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右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右三)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右一)陪同下参观展览。刘晓辉摄
观众驻足欣赏 李德林摄 展览现场 刘晓辉摄
【部分参展作品】 《乡居乡亲》1984年,陕西,穿上新衣服过节的人们。摄影/朱宪民 《乡情乡庆》1970年代末,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街头的流动小人书摊。摄影/陈世哲 《乡野乡土》1988年,三峡巫山地区的牧马人。摄影/安哥 《乡音乡愁》1985年,陕西,乡村照相馆。摄影/胡武功 本次展览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家博物馆需免费换票入场)。 展览时间:2016年6月8日—25日,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展出地点:国家博物馆南2、南3展厅 |